朱震亨

《金匱鉤玄》~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中風

大率主血虛。有痰以治痰為先,或虛挾火與濕;亦有死血留滯者,外中於風者;亦有中氣者,當從痰治,順氣化痰。若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者,皆不治。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無血;在右屬痰、有熱、氣虛。

病若在左者,四物湯等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在右者,二陳湯、四君子等加竹瀝、薑汁。

痰壅盛者、口眼喎斜者、不能言者,皆當吐。

吐法:輕用瓜蒂、蝦汁、皂角;重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內或口內,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虛而不可吐者。

氣虛卒倒,參耆補之。

氣虛有痰,濃參湯合竹瀝、薑汁。

血虛,宜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再加竹瀝、薑汁入內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

又法:以豬牙皂角、白礬等分為末,薑湯調下,名稀涎散

血虛者,四物湯補之。挾痰者,亦用薑汁、竹瀝。

脈訣內言諸不治證,見則不可治,筋枯者不治。舉動則筋痛者,是筋枯,以其無血滋潤故也。

治痰:氣實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用開經絡,行血氣。入四物湯中,必用薑汁助之。

肥白人多濕,少用附子烏頭行經。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後用去痰藥,二陳湯、四物、四君子等湯加減用。

2. 六郁

戴云: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則即喘,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瞀,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者是也。

氣血中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氣鬱:香附子、蒼朮川芎

濕鬱:蒼朮、川芎、白芷

痰鬱:海石、香附、南星、栝蔞。

熱鬱:青黛、香附、蒼朮、川芎、梔子

血鬱: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

食鬱:蒼朮、香附、針沙(醋炒)、山楂、神麯(炒)。

春加芎,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

越鞠丸,解諸郁,又名芎術丸。

蒼朮,香附,撫芎,神麯,梔子,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

凡郁皆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自降。余皆仿此。

3.

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氣,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者,須分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散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取出雖有道路之異,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治此證者,須知此意。看其疙瘩與瘡,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

上下同得者,在上覆在下也。陽明胃經與大腸無物不受,此風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之,則在下多;血氣俱受之者,上下俱多也。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從上從下以漸而來者,皆可治。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法施治,病已痊可,若不能忌口、絕色,皆不免再發,發則終於不能救也。

余曾治五人中間,惟一婦人不再發,以其貧甚而且寡,無物可吃也。餘四人,三、四年後皆再發。孫真人云:吾嘗治四五十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真人不能治,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藥外,又服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方得經行,十分安愈。

治法: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後用通神散,及三稜針於委中出血。但不能忌口、絕房者,不治之也。

醉仙散:

胡麻仁,牛蒡子蔓荊子枸杞子(各半兩為粗末,同炒紫色),白蒺藜苦參,栝蔞根,防風(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三錢,拌勻。大人一錢,空心,日午、臨睡各一服,淡茶調下。五七日間,必於齒縫中出臭涎水,渾身覺痛,昏悶如醉,利下惡臭屎為度。量大小虛實加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復與此藥吃。須斷鹽醬醋諸般魚肉椒料果子燒炙等物,止可淡粥及淡煮熟時菜食之。

茄尚不可食,惟有烏稍蛇、菜花蛇可以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

再造散:鬱金(半兩,生用),大黃(一兩,炮),皂角刺(一兩,黑者大者),白牽牛(頭末六錢半,炒半生用之。)

上為末,五錢臨夜冷酒調下。以淨桶伺候泄出蟲。如蟲口黑色,乃是多年蟲;口如赤色,是近者。三數日又進一服,直候無蟲,即絕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