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金匱鉤玄》~ 卷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3)

1. 傷風

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屬肺者多,散宜辛溫或辛涼之劑。

2. 發斑

(屬風熱。)

戴云: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如有頭粒,即疹也。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消息,當以微汗而散之。下之,非理也。

內傷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發斑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3.

戴云:疹,浮小有頭粒者是。隨出即收,收則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也。當明辨之。

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4. 溫病

眾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謂之天行時疫。有三法:宜補、宜降、宜散。

又方:

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防風蒼朮滑石香附,人中黃

上為末,神麯為丸。每服五七十丸。分氣血痰作湯使: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痰多,二陳湯送下。如熱甚者,可用童子小便送下。

大頭天行病,東垣有方:

羌活,酒芩,大黃(酒蒸)

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時君子當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帶表。

又方:以竹筒兩頭留節,中作一竅,納甘草於中,仍以竹木釘閉竅,於大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曬乾,專治疫毒。

5.

(有風、有暑、有食、老瘧、瘧母、痰病。)

老瘧病:此係風暑入陰分。在臟用血藥:川芎、撫芎、紅花當歸,加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次早服之。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有瘧母者,用丸藥消導,醋煮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隨證加減。

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二日發者,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一日間一日者,補藥帶表。藥後用瘧丹截之。在陰分者用藥徹起,在陽分方可截之。

又方:

草果知母檳榔烏梅常山甘草(炙),穿山甲(炮),用水酒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日前二時,溫服。如吐,則順之。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兩),冬青葉(二兩),馬鞭草(二兩),官桂(二兩)

上三葉,皆曬乾,秤為末,法丸如胡椒子大。每兩作四服。於當發前一時服盡。

大法:暑風必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因食者,從食上治。

瘧而虛者,須先用參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治內傷挾外邪者同法。內必主痰,必以汗解,二陳湯加常山、柴胡黃芩、草果。

瘧而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自汗。可與參、耆、朮、苓、連、梔子、川芎、蒼朮、半夏等治。

久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一補一發。

6. 咳嗽

風寒、火(主降火)、勞、肺脹、火鬱、痰(主降痰)。

戴云: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者是也;火者,有聲、痰少、面赤者是也;勞者,盜汗出,兼痰者,多作寒熱;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痰者,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五者大概耳,亦當明其是否也。

風寒,行痰開腠理。二陳湯麻黃杏仁桔梗

火,降火、清金、化痰。

勞,四物湯中加竹瀝、薑汁。必以補陰為主。

肺脹而嗽者,用訶子青黛、杏仁。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取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佐以海蛤粉、香附、栝蔞、青黛、半夏曲

食積痰作嗽發熱者,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蔔子為臣,青黛、石鹼為使。

火鬱嗽者,訶子、海石、栝蔞、青黛、半夏、香附。

咳嗽聲嘶者,此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

久嗽風入肺,用鵝管石雄黃鬱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薑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煙入喉中為度。

乾咳嗽者,難治。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火邪在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倒倉好。此證不得志者有之。

嗽而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等方。在後,二陳湯內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

治嗽藥,大概多用生薑者,以其辛散也。

上半日嗽多者,屬胃中有火。貝母、石膏能降胃火。

午後嗽多者,此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

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火氣浮於肺者,不宜用涼藥,用五味、五倍斂而降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先治火,後治其痰也。

肺虛甚者用參膏,此好色腎虛有之。以生薑、陳皮佐之。大概有痰者,可加痰藥治之。

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云病根,此乃收後之藥也。師云:陰分嗽者,多屬陰虛治之也。

有嗽而肺脹壅遏不得眠者,難治。

嗽煙筒

耳草,款冬花,鵝管石

上為末,用紙卷燒其煙燻之;或白湯調亦得。

治嗽有痰,天突、肺腧二穴灸。治嗽泄火熱,大瀉肺氣,三椎骨下橫過各一寸半是穴。

嗽:春是春升之氣,用清藥,二陳加薄、荊之類;夏是火炎上,最重芩、連;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來,用藥發散之後,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來。

又方:治嗽劫藥。

五味子(半兩),五倍子(一錢),甘草(二錢半),風化硝(一錢),為末以蜜為丸,噙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