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金匱鉤玄》~ 卷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2)

1.

(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有口傷生冷之物。

戴云: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食冰水瓜果冷物之類。病者,必脈沉細、手足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語。或遇熱病,誤用此法,輕者至重,重者至死。凡脈數者、或飲水者、或煩躁動搖者、皆是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也,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學者慎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講述因受到極度寒冷的氣候或是食用了過多冰冷的食物而導致的疾病,這種情況在中醫中被稱為「傷寒」。

當一個人受到自然界突然而來的寒冷氣候影響,或是食用了過量的冰冷食物如冰水、西瓜等,就可能患上這種病。患者通常會出現一些特徵性的症狀,包括脈搏微弱且細小、四肢冰冷、呼吸微弱、全身疲倦,即使身體感覺發熱也不會感到口渴,甚至連說話都變得無力。

然而,如果在治療熱性疾病時錯誤地使用了針對這種寒性疾病的療法,病情可能會從輕轉重,甚至引發死亡。例如,如果病人的脈搏快速,或者他們大量喝水,或者表現出煩躁不安的症狀,這些都是熱性疾病的徵兆。對於寒性和熱性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其治療方法就像水和火一樣,絕對不能混為一談,一旦搞錯,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學習中醫的人必須對此保持高度警惕。

2. 傷寒

傷寒,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者,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補中益氣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氣虛熱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參耆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以上傷寒治法,可用於南方,不宜北。

白話文:

對於患上傷寒這種病,通常是因為身體直接遭受寒冷氣溫侵襲,或是食用了過冷的食物。在治療上,會從補中益氣湯中加入一些能發汗解表的藥材。這種由內而生的傷寒,佔了大多數病例的八到九成。治療原則是,邪氣之所以能聚集,必定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所以主要使用補中益氣湯,並根據具體症狀來調整藥方成分。若是氣虛但又伴有高熱的患者,則需少量使用附子,以增強人參和黃耆的藥效。只有當確診為氣虛時,才適用這種療法。以上的傷寒治療方法,適合在南方地區使用,但在北方可能就不適用了。

3.

戴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辯。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肉也。

當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氣如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可治矣。或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滾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乘虛加人參、黃耆,或清暑益氣湯加減用之。

白話文:

戴雲表示:暑氣就是夏季的酷熱,是極度的熱氣影響到人體。暑病可分為冒暑、傷暑、中暑三種,這三種程度不同,有虛實之分。比如腹痛並伴有水瀉,這是因為胃和大腸受到了暑氣的影響;如果感到噁心,可能是胃口有痰飲,以上兩種情況屬於冒暑,可以使用黃連香薷飲。因為黃連能去除暑熱,香薷能消除積水。

或者身體發熱,頭痛煩躁不安,或感覺身體像被針刺一樣,這表明熱氣已傷及肌肉組織。

這種情況應使用解毒白虎湯再加柴胡。如果患者氣虛,還可以加入人參。如果出現咳嗽,發燒,盜汗不止,脈搏快速,表明熱氣已在肺部,應該使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等藥物。治療要及時,否則病情會加重。這是一種中暑的情況。治病時必須明確辨別,切勿混淆治療。這種情況在春秋季節也可能發生,千萬不要固執己見,應根據病情開藥方纔是上策。

黃連香薷飲,如果有痰可以加半夏,如果氣虛可以加人參、黃耆,或者使用清暑益氣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

4. 注夏

(屬陰虛,元氣不足。)

戴云:秋初夏末,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者是也。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黃柏。挾痰,止用南星、半夏、陳皮之類;或生脈散出千金方。

白話文:

(屬於陰虛,元氣不夠的情況。)

戴雲:在初秋或是夏末時,出現頭痛、腳軟無力、食慾不振且身體發熱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注夏。治療上,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但是要去掉柴胡和升麻,再加入炒過的黃柏。如果伴有痰多的症狀,就只用南星、半夏和陳皮等藥物;或者使用出自千金方的生脈散。

5. 暑風

戴云: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內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凝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內經曰:火鬱則發之。挾火挾痰實者,可用吐法。吐即發散也。量其虛實而吐之,吐醒後,可用清劑調治之。

白話文:

戴雲表示:所謂暑風,指的是在夏季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的情況。這可能由火熱或痰濁引起。火熱,指的是人體內的君相二火;暑氣,指的是外界環境中的熱度。當內外的火熱相互結合,導致身體過度發熱,就會使人突然昏倒。痰濁,指的是人體內的痰濕,當暑氣進入人體,會激勵這些痰濕,阻塞心臟的通道,導致手腳無力,也會突然昏倒。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催吐法處理。《黃帝內經》提到:火熱鬱結時,應當促使其發散。若患者同時有火熱和痰濁,且實證明顯,可以使用催吐法。催吐就是一種促使其發散的方式。根據患者的實際虛實情況進行催吐,患者甦醒後,再使用清熱藥物進行調理治療。

6.

戴云: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或飲酒後,寒氣怫鬱,濕不能越,作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皆自內而出也。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也。

此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證施治,不可執一。

本草蒼朮治濕,上下俱可用。

二陳湯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之藥,行濕最妙。

白話文:

戴雲表示:濕氣有從外界進入的,也有從體內產生的,必須詳細瞭解當地環境是如何導致疾病的。在東南地區,地面常濕潤且多雨,若受濕氣侵襲,通常是由外界進入,多從下肢開始,特別是影響腿部和腳部的情況較多。治療上應採用發汗散濕的方式;若是長期積累的濕氣,則應適合使用疏通和利尿的方法來排除濕氣。

在西北地區,由於海拔較高,人們多食用生冷和濕性的麵食,或是喝酒後,寒氣容易在體內鬱積,使濕氣無法排出,造成腹部皮膚脹痛,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腹部像鼓一樣的脹滿感,或者全身浮腫如同泥塑,按壓下去不會彈回,這些情況都是由體內產生的濕氣所導致的。治療時應根據患者體質強弱,並通過調理大小便來排除濕氣,因為根本問題在於體內濕氣過重。

在中藥材中,蒼朮能有效治療濕氣,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都適用。

在二陳湯中加入酒芩、羌活、蒼朮等能散風的藥物,對於排除濕氣有奇效。這種治療方法需根據實際病情來調整,不可固守一種治療方式。

在不同地區,濕氣的來源和影響可能相互交錯,只是程度不同,治療時必須根據具體病情來選擇合適的療法,不能一概而論。

7. 內傷

內傷:病退後燥渴不解者,有餘熱在肺家,可用參苓甘草少許,薑汁冷服;或茶匙挑薑汁與之。虛者可用人參湯。世之病此者為多,但有挾痰者,有挾外邪者,有熱鬱於內而發者,皆以補元氣為主。看其所挾之病,而兼用藥。

白話文:

【內傷】 對於疾病康復後仍持續感到口乾舌燥的人,這可能是因為肺部仍有殘留的熱氣。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少量的參苓甘草,加上薑汁,冷飲服用;或者用茶匙挑取薑汁給病人服用。如果身體虛弱,可以考慮用人參湯來調理。

這種疾病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但是病人的具體狀況可能各有不同,有的可能夾雜了痰濕,有的可能受到了外部病原的影響,還有的可能是體內熱氣過盛導致的。在治療時,主要還是要以補充元氣為核心,同時根據病人具體的症狀,選擇合適的輔助藥物進行治療。

8.

有可發者二:風寒外來者可發,郁者可發。

陰虛火動難治。火鬱當發看何經;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升之,實火可瀉。小便降火極速。

凡氣有餘便是火。

火急甚重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人參、白朮亦可。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或硝冰水飲之。人虛,火盛狂者,可用生薑湯與之。若投以冰水正治,立死。有補陰即火自降者,炒黃柏、地黃之類。

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降火人所不知。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用溫散。

又方:左金丸治肝火

黃連(六兩),茱萸(一兩或半兩),水為丸。白湯下五十丸。

白話文:

有兩種情況可以導致火氣上升:一是外感風寒,二是內心鬱悶。若是因陰虛而火氣上升,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當火氣鬱結時,應先判斷影響的是哪一條經絡;如果是輕微的,可以使用降火的藥物,但嚴重的情況則要順應其向上特性來治療,實火的話則可進行清瀉。小便對於降火有非常快的效果。

只要體內氣血過剩,就可能形成火氣。

對於急性和嚴重的火氣,治療時必須謹慎,生甘草可以同時發揮清熱和緩解的作用,人參和白朮也可以使用。

對於身體壯實,火氣旺盛導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採用直接的治療方式,或者給予硝石冰水飲用。但對於體質虛弱,火氣旺盛導致精神失常的人,則應給予生薑湯。如果這種情況下直接使用冰水治療,可能會立刻致命。有時,通過補充陰氣,火氣自然就會下降,例如使用炒黃柏、地黃這類藥物。

山梔子仁有強大的降火效果,它能通過小便將火氣排出體外。它的特性是可以向下彎曲行進,降火的效果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對於火氣旺盛的人,不能立即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先使用溫性的藥物來散火。

另外有一個配方:左金丸,用於治療肝火。具體配方為:黃連六兩,茱萸一兩或半兩,用水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