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金匱鉤玄》~ 附錄 (5)

回本書目錄

附錄 (5)

1. 四、滯下辯論

滯下之病,嘗見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熱,妄用兜澀燥劑止之。或言積滯,而用巴䗯丸藥攻之;或指濕熱,而與淡滲之劑利之;一偏之誤,可不明辯乎。謹按原病式所論,赤白同於一理,反復陳喻,但不熟察耳。果腸胃積滯不行,法當辛苦寒涼藥,推陳致新,盪滌而去,不宜巴䗯毒熱下之。

否則鬱結轉甚,而病變危者有之矣。若瀉痢不分兩證,混言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穀濕之象。滯下者,垢瘀之物同於濕熱而成。治分兩岐,而藥亦異。若淡滲之劑,功能散利水道,濁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無之形,豈可與滯下混同論治而用導滯行積可乎。

其下痢出於大腸,傳送之道,了不幹於腎氣。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魚腦、或下如豆汁、或便白膿、或下純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若此者,豈可與瀉混同論治而用淡滲利之可乎。

嘗原其本,皆由腸胃日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於內,濕蒸熱瘀,鬱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不行相火司令,又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蓄積,而滯下之證作矣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之曰滯下。其濕熱瘀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

久而不愈,氣血不運,脾積不磨,陳積脫滑下凝,猶若魚腦矣。甚則腸胃空虛,關司失守,濁液並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注出,狀如豆汁矣。若脾氣下陷,虛坐努責,便出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相瘀,黏結紫色,則紫黑矣。其汙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裡急,至圊而不能便,總行頻並亦少,乍起乍止而不安,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窒礙,氣液不得宣通故也。眾言難處,何法則可求之?長沙論云:利之可下者,悉用大黃之劑。

可溫者,悉用姜附之類。何嘗以巴䗯熱毒下之,緊澀重藥兜之。又觀河間立言: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宜溫、脈弦則去風、膿血黏稠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藥溫之,風邪內束宜汗之,鶩溏為痢當溫之,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用藥輕重之別,又加詳載。

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治實治虛之要論。而丹溪又謂大虛大寒者,其治驗備載《局方發揮》。觀此治法,豈可膠柱而調瑟。又有胃弱而閉不食,此名禁口痢,病七方未有詳論者。以《內經》大法推之,內格嘔逆火起炎上之象。究乎此,則胃虛木火乘之,是土敗木賊也,見此多成危候。

白話文:

[四、討論腸胃炎病症]

在過去,常見到人們依據大便顏色的紅白來判斷病症的寒熱性質,隨意使用一些止瀉的燥熱藥物。有的人認為這是食物積滯,於是使用含有劇毒成分的藥丸來攻逐;有的人認為是濕熱導致,就給予利尿的藥物。這種片面的理解,我們能不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糾正嗎?

根據古籍中的記載,紅色和白色的便血其實遵循同一個原理,只是我們沒有仔細去觀察理解。如果腸胃真的有食物殘渣積聚,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促進腸胃的新陳代謝,清除廢物,而不是使用劇毒的藥物。

否則,可能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甚至出現生命危險。如果把腹瀉和痢疾混淆為同一種病,統一認為是由濕熱導致,不考慮小便的情況,這顯然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腹瀉是水和食物混合物的排出,而痢疾是腸道污垢和血液的排出,兩者的治療方法和使用的藥物都是不同的。

利尿的藥物主要作用是幫助水分排泄,對於痢疾的治療效果有限,不能和痢疾的治療混為一談。

大腸炎的病徵,例如像魚腦的粘稠物、像豆漿的分泌物、白色的膿液、純血或是紅白相間的分泌物,這些情況怎能和一般的腹瀉混為一談,使用利尿的藥物來治療呢?

歸根究底,這些病症都源於腸胃每天受到的食物殘渣積累,未能完全排出,長期在體內滯留,濕氣和熱氣導致血液瘀積,久而久之形成結塊,潛伏在體內。在炎熱的夏天,身體的火氣旺盛,如果調養失當,再受到酷熱的影響,到了秋天,身體的火氣開始下降,這些長期積累的物質被蒸發出來,就會引發腸胃炎的症狀。因為是腸胃的積滯物排出,所以稱之為"腸胃炎"。如果影響到血液,便會呈現紅色;如果影響到氣血,便會呈現白色;紅白相間的分泌物,說明氣血都被影響。

如果病情持續,氣血運行不暢,脾胃的功能也會受損,陳舊的物質脫離,就像魚腦一樣。更嚴重的話,腸胃虛弱,無法控制分泌物的排出,各種分泌物混雜在一起,像豆漿一樣。脾氣下陷,虛弱到無法控制排便,便會排出像膿一樣的分泌物。如果熱氣傷害血液,濕氣和毒素結合成紫色,就會出現紫黑色的分泌物。當污濁物質想要排出,但是氣滯不順,就會感到下腹部脹痛,有急迫感,即使上廁所也無法解決問題,總體來說,就是大腸的功能受到阻礙,氣血無法正常運行。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處理呢?古書中提到,如果可以使用藥物來解決,就使用大黃之類的藥物。如果需要溫補,就使用薑和附子之類的藥物。並不會使用劇毒的藥物,或是使用緊澀的藥物。

此外,古書中還提到,如果感到下腹部脹痛,需要使用通便的藥物;如果感到腹痛,需要使用調和的藥物;如果感到身體沉重,需要使用溫補的藥物;如果脈搏緊繃,需要使用祛風的藥物;如果分泌物粘稠,需要使用強力的藥物;如果身體冰冷,自汗,需要使用強力的溫補藥物;如果風邪入侵,需要使用發汗的藥物;如果分泌物稀薄,需要使用溫補的藥物;如果病症在表面,需要使用發汗的藥物;如果病症在內部,需要使用通便的藥物;如果病症在上部,需要使用催吐的藥物;如果病症在下部,需要使用強力的藥物;如果身體表面有熱氣,需要從內部疏導;如果小便困難,需要使用利尿的藥物。

使用藥物的輕重,需要根據病情來決定,這一點在古書中有詳細的記載。

通過調整血液循環,便可以治療便血;通過調整氣血,就可以消除下腹部脹痛。這是治療實證和虛證的重要理論。

然而,丹溪先生認為,對於極度虛弱和極度寒冷的情況,治療的方法已經在《局方發揮》中有詳細的記載。看到這裡,我們怎能固執己見,不去學習和應用古人的智慧呢?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腸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這被稱為"禁口痢",在現有的醫學文獻中並沒有詳細的討論。根據《內經》的理論,這是因為腸胃虛弱,導致食物無法消化,並且火氣上升,影響到其他器官。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是因為肝臟的火氣影響到脾胃,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消化食物,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