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金匱鉤玄》~ 附錄 (1)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

1. 附錄

2. 一、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焚焰,飛走狂越,消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乎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違道於常,以稟位聽命運行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其可得乎。

故凡動者皆屬火。龍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以謂一水不勝二火之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

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丹溪又啟:火出五臟主病。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痛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諸氣憤郁,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出自人為。又考內經病機一十九條內舉屬火者五: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驚禁慓,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氣逆上,皆屬於火;諸躁擾狂越,皆屬於火;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而河間又廣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內經之意。

曰: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汙之病,皆少陽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

若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跗腫痠痛、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啞、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此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所為也。是皆火之變見於諸病也。謂為脈虛則浮大,實則洪數。藥之所主,各因其屬。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濕折之,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

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耆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火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

若腎水受傷,其陰失守,無根之火,為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乾葛柴胡防風之屬。不明諸此之類,而求火之為病,施治何所依據。

白話文:

火這種病症,它的危害非常大,病情變化迅速,症狀明顯,死亡來得突然。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像火焰一樣燃燒,使人精神亢奮,情緒失控,消耗體力,無法抵抗。火能在人體的三焦,即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實虛兩種狀態下游走:一種是君火,就像人火一樣;另一種是相火,就像龍火一樣。火性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發作,只要不違反正常的生理規律,遵循其位置和生命運行的自然規律,就能維持生命的活力。然而,人在氣血交換的過程中,活動多而靜止少,想要不無緣無故地發作,這可能嗎?

因此,所有活動都與火有關。一旦龍火無緣無故地發作,元氣就會受損,二者不能同時存在。一方過度就會導致疾病轉移到其他經絡,這可不是小事,極端的情況就是會導致死亡。經典中所謂的一水難以剋制二火的火,源於天賦。除了君火和相火之外,還有厥陰和臟腑之火,這些火源自五志(喜、怒、憂、思、恐)之內,被六慾(色、聲、香、味、觸、法)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激發,火隨即產生。大怒時,肝火上升;醉酒飽食時,胃火上升;房事過度時,腎火上升;悲傷哀痛時,肺火上升。

心是主宰,如果心火自焚,人就會死亡。丹溪進一步指出,火由五臟主管,引發各種病症。例如,各種風病、頭暈目眩,是由肝火引起的;各種疼痛和膿瘡,是由心火引起的;各種氣悶,是由肺火引起的;各種濕氣腫脹,是由脾火引起的。經典中所謂的一水難以剋制五火的火,源於人為因素。再考察《內經》中的十九條病機,其中五條與火有關:各種熱病、昏迷、抽搐,都屬於火病;各種驚嚇、失禁、精神錯亂,都屬於火病;各種氣逆上升,都屬於火病;各種煩躁、狂躁、失控,都屬於火病;各種腳腫、疼痛、驚嚇,都屬於火病。河間對火致病的描述更為詳細,這完全符合《內經》的原意。

他說:喘息、嘔吐、胃酸反流、急性腹瀉、肌肉抽筋、小便混濁、腹部膨脹如鼓、癰疽、皮疹、腫瘤、結節、吐瀉、昏沉、腫脹、鼻塞、鼻出血、血液外溢、血尿、血便、尿路感染、體溫升高、怕冷、寒戰、驚嚇、精神錯亂、哭笑無常、妄語、鼻血、血污等疾病,都是少陽君火的表現,由心和小腸的氣所致。

如果出現昏迷、抽搐、聲音嘶啞、意識模糊、煩躁、狂躁、罵人、驚嚇、腳腫、痠痛、氣逆上升、精神失常、打噴嚏、嘔吐、膿瘡、喉嚨沙啞、耳鳴、耳聾、嘔吐、食慾下降、視力模糊、急性腹瀉、抽搐、急病、猝死,這些都是少陽相火的熱病,由心包和三焦的氣所致。這些都是火的表現,表現在各種疾病上。脈象虛弱時,脈搏會浮大;脈象實時,脈搏會洪大而快速。治療火病的藥物,要根據病情來選擇。

君火,也就是心火,可以用濕潤的方法抑制,用水來熄滅,或者直接抑制,只有黃連等藥物才能控制它。相火,也就是龍火,不能用濕潤的方法抑制,而是要順應其性質來抑制,只有黃柏等藥物才能降服它。唉!治療火病的方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按照臟腑功能來看:黃連可以清心火;黃芩可以清肺火;芍葯可以清脾火;柴胡可以清肝火;知母可以清腎火。

這些都是苦寒的藥物,能清除過剩的火氣。如果飲食過度或勞累,內傷元氣,火氣和元氣不能共存,會導致陽虛的疾病,需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如黃耆、人參、甘草等。如果陰氣微弱,陽氣過盛,相火熾烈,侵佔陰位,長期煎熬,會導致火虛的疾病;需要用甘寒的藥物來降火,如當歸、地黃等。如果心火過旺,鬱熱內實,會導致陽強的疾病,需要用鹹冷的藥物來抑制,如大黃、芒硝等。如果腎水受傷,陰氣失去控制,無根之火,會導致虛弱的疾病,需要用滋補腎水的藥物來控制,如生地黃、玄參等。如果右腎命門火衰,會導致陽氣脫離的疾病,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如附子、乾薑等。如果胃虛,過度食用冷食,會抑制脾土的陽氣,導致火鬱的疾病,需要用升散的藥物來發散,如升麻、乾葛、柴胡、防風等。如果不明白這些,就無法理解火病的本質,治療又該如何進行呢?

因此,在各部經典中,我收集了一些相關的說法,稍微準備了一些治療方法,希望能避免實證和虛證混淆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