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金匱鉤玄》~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一、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

故於諸經,集略其說,略備處方之用,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白話文:

因此,對於各經脈的論述,本書僅簡要概述其要點,並簡略列出處方,以期避免因辨證不清而造成治療上的錯誤。

2. 二、氣屬陽動作火論

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內失健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燔於肺氣乃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曰:五志過極,則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七氣湯製作:其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遂以為平和可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喻其藥。以治真氣以下諸氣,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

況所居之情,各各不同。且夫經言九氣之變,未嘗略而不詳。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治論,而類聚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

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沖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滯,藉此暫行開發之意。藥中無佐使制服所起之氣,服之,甚則增熾鬱火,蒸熏氣液而成積,自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內挾痰積,開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虛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

升發太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鉛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其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

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火,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所以有形丹石瓦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死歟。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愈甚,自覺無冷,非真冷也。

火熱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經雖云百病皆生於氣,以正氣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有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隨經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同異。若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

白話文:

[二、氣屬於陽動轉為火的理論]

捍衛身體、調和生理活動的,我們稱之為氣。然而,當氣發生紊亂、妄動並導致生理狀態異常時,我們則稱之為火。在身體處於平和狀態時,氣會在體表保護我們,同時在體內運行,全身流轉,循環不息,進出升降,都有固定的節奏。它源自中焦,由肺氣統管,對人體不會造成疾病。但當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相互攻擊,五志(怒、喜、思、憂、恐)交替發作,氣的運行就會失常,原本清潔的氣會變得渾濁,原本順暢的氣會受到抑制,體表失去保護,體內的氣也失去了調節能力,營運功能逐漸衰退,肺部失去控制,氣的妄動不止,五志的陽火就會升起,影響到肺部,導致疾病。為什麼呢?因為氣本來屬於陽性,如果失衡,就會轉變為火。

河間說:五志過度,就會轉化為火。為什麼後世不從這個觀點出發,反而普遍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呢?把氣視為寒來治療,這是根據什麼道理呢?而且,提到七氣湯的製作:使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認為這是很平和,可以經常使用的藥方,能治療七情傷害,但這種觀點,對藥物的理解並不全面。用這種方法治療真正的氣,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這裡就不詳細描述了。

況且,人們的情緒各不相同。經典中提到的九氣變化,從未被忽視。例如,憤怒時氣上衝,喜悅時氣緩和,悲傷時氣消耗,恐懼時氣下降,寒冷時氣收縮,熱時氣擴張,驚嚇時氣混亂,勞累時氣耗盡,思考時氣結。對於這些情況的治療方法,有高者抑之;低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勝之。對九氣的治療,各有不同的方法,何曾混為一談,以寒治論,並使用香熱藥物通治各種氣病呢?

像那些辛辣燥熱的藥物,只能暫時解決氣滯的問題,讓氣在短時間內流動。但由於氣長時間受到抑制,這些藥物只是暫時解開氣的阻塞。然而,藥物中沒有輔助成分來控制可能產生的氣,服用後,可能會增加鬱火,蒸燻氣液形成積滯,進一步發展成痰。一旦這些藥物進入腸胃,氣就會變得混濁,原本清虛的狀態,就像霧露附著在物體上,雖然容易消散,但如果內部有痰積,即使一時開放,也會再次結成,長期服用,怎麼可能不影響虛實,氣動而不散呢。這都是人們受到誤導的原因,這種習慣已經存在很久,一代代傳承下來,無法立即改變。

升發過度,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有人會說這是腎虛,不能攝氣歸原,於是給他們服用蘇子降氣湯、四磨湯、黑鉛丹、養氣丹等,以鎮定上升的氣。但硫磺、黑錫等藥物,加上香熱的特性,並沒有補養的作用,這樣真的能生氣而補腎嗎?請仔細考慮:對於濕痰嚴重的人,也許適合這種治療,初服時可能看不出什麼變化,因為他們喜歡這種沉降的效果,因此會進一步加重,但對於體質較弱的人,如何挽救呢?

不明白肺部受到火炎,子氣也會減弱,降令不能執行,火無法被控制,互相煽動,本來就虛弱的狀態,生命就像一線纖細的線,積累到一定程度,丹毒助長火勢,一旦火氣突然散發,呼吸急促而死亡。所以,有形的丹石瓦藥,重壓無形的氣,氣將如何承受這種壓力並隨之下降呢。這就像是把石頭扔進水中,水當然不會沉下去,但人怎麼可能不死呢。丹溪曾經說過:上升的氣,從肝臟開始,中夾相火,熱度越來越高,自己感覺不到冷,這不是真正的冷。

火熱像水一樣,當熱量積累到極致,陽亢陰微,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把假的當真的,造成的災難真是無法言喻。內經雖然說所有的病都起源於氣,因為正氣受到邪氣的侵襲方式不同。現在,七情傷氣,鬱結不舒,導致痞悶壅塞,引發各種疾病。應該詳細瞭解病因,瞭解氣滯在哪條經絡,以及上下部位、臟腑氣的不同。根據經絡使用藥物,考慮寒熱溫涼的差異。像枳殼可以利肺氣,但多服會損傷胸中的氣;青皮可以瀉肝氣,但多服會損傷真氣。

再比如,木香可以調理中下焦的氣,香附可以快速去除滯氣,陳皮可以泄氣,藿香可以提升胃氣,紫蘇可以散表氣,厚朴可以瀉衛氣,檳榔可以瀉至高之氣,沉香可以升降氣,腦麝可以散真氣,對於這些藥物,如果是氣實的狀態,使用是合適的。但其中有些藥物具有行散作用,有些具有損泄作用,如果過量使用,只能暫時消除氣的表面問題,而不能根治氣的根本問題。難道還可以輔以燥熱的藥物,以火助火,混同謂治各種氣病,讓人們常服多服嗎?氣與火,其實是一個道理,只是動靜之間的變化,反而轉變為兩個概念。氣作為火來討論,治療方法應與病情相匹配。

丹溪在發揮論中說:冷生氣的說法,出自高陽生的錯誤言論。如果不是身體受到寒氣,或是食用寒性食物,就不要輕易認為自己寒氣重,我恐怕十個人中,真正屬於這種情況的不到一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