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 卷第一 (7)
卷第一 (7)
1. 痰
青礞石丸去濕痰,重在風化硝。
潤下丸降痰最妙。
陳皮(半斤,去白,以水化鹽半兩,拌陳皮,令得所煮,候乾,炒燥。一方,不去白),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溫水下。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又治喘,止心痛。粥丸。薑湯下三十丸。
痰方:
黃芩(空心),香附,半夏(薑製),貝母,以上治濕痰。加栝蔞仁、青黛作丸子,治熱痰。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朮,黃芩,香附,半夏,各等分,為末,粥丸。
燥濕痰方,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一兩),半夏(一兩),蛤粉(二兩),青黛(為衣)
上為末,神麯糊丸。
痰嗽方:
黃芩(一兩半,酒浸洗),滑石(半兩),貝母(一兩),南星(一兩),風化硝(二錢半),白芥子(半兩,去殼。)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導痰湯:
半夏(四兩),南星,橘皮,枳殼,赤茯苓(一兩),甘草(半兩)
用生薑煎服之。
千緡湯
半夏(七枚泡製四片破之),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甘草(一寸炙),生薑(如指大),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
南星,半夏,滑石,輕粉(各三錢),巴豆(三十粒)
上用皂角仁浸濃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黃連化痰丸
黃連(一兩),陳皮(五錢),吳茱萸(一錢,酒浸),半夏(一兩五錢)
上為末,入桃仁二十四個,研如泥,和勻,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送下。
消痰方
益元散(七錢),吳茱萸(三錢)
治郁痰方
白殭蠶,杏仁,栝蔞,訶子,貝母
白話文:
痰
青礞石丸能去除濕痰,其功效主要來自風化硝。
潤下丸則是治療痰的最佳良方。
陳皮(半斤,去除白色部分,用半兩鹽水拌勻,煮至水分蒸乾,再炒至乾燥。另一方則不需去除白色部分)、炙甘草(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五丸,溫水送服。
油炒半夏,能有效治療濕痰,也能治療喘息,並止心痛。製成粥丸服用,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痰方:
黃芩(空腹服用)、香附、薑製半夏、貝母,以上藥材用於治療濕痰。加入栝蔞仁、青黛製成丸子,則可治療熱痰。
中和丸用於治療濕痰夾雜氣熱的症狀。
蒼朮、黃芩、香附、半夏,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粥做成丸子。
燥濕痰方,也適用於因痰引起的白色濁液(白濁)的治療。
南星(一兩)、半夏(一兩)、蛤粉(二兩)、青黛(取其外層的衣)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丸子。
痰嗽方:
酒浸洗黃芩(一兩半)、滑石(半兩)、貝母(一兩)、南星(一兩)、風化硝(二錢半)、去殼白芥子(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再用蒸餅做成丸子。
導痰湯:
半夏(四兩)、南星、橘皮、枳殼、赤茯苓(一兩)、甘草(半兩)
用生薑煎煮後服用。
千緡湯
半夏(七枚,泡製後壓碎成四片)、皂角(一寸二分,去皮後炙)、甘草(一寸,炙)、生薑(如手指般大小),煎煮後服用,用於治療喘息。
治痰方
南星、半夏、滑石、輕粉(各三錢)、巴豆(三十粒)
將以上藥材用皂角仁浸泡取濃汁,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
黃連化痰丸
黃連(一兩)、陳皮(五錢)、酒浸吳茱萸(一錢)、半夏(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二十四個桃仁,研磨成泥狀,混合均勻,用神麴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薑湯送服。
消痰方
益元散(七錢)、吳茱萸(三錢)
治郁痰方
白殭蠶、杏仁、栝蔞、訶子、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