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金匱鉤玄》~ 卷第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6)

1.

(脈浮當吐。)

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

濕痰用蒼朮。

老痰:海石、半夏、栝蔞子、香附、五倍子。

熱痰用青黛、黃連。

食積痰:神麯、麥櫱、山楂子。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痰在經絡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也。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瀉亦不能去也。

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則吐。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氣滯兼郁者,此則難治矣。

膠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齏水、薑汁、醋少許,栝蔞散少許,加防風、桔梗,皆升動其氣,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桔梗蘆,人參蘆,瓜蒂,砒(不甚用),藜蘆,艾葉,末茶

上藥,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於不通風處行此法。

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濾去粗,入少油與蜜,旋至半溫。服後,以鵝翎探吐。凡用鵝翎,須以桐油浸,卻以皂角水洗去肥,曬乾用之。

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蝦,後飲汁,以翎勾引吐,必須緊勒肚腹。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藥;如在上,加上引藥。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藥。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飲成窠囊一邊,行極效。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痰之清者屬寒,用二陳湯之類。

內傷挾痰,必用人參、黃耆、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用半夏之屬。虛甚者,宜加竹瀝。

痰熱者多挾風,外證為多。

濕者多軟,如身倦而重之類。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補之。

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則加人參、白朮。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脾虛者,清中氣。二陳加白朮之類,兼用提藥。

中焦有痰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眩暈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類。

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佐之。熱多者,加青黛。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皮裡膜外者,非薑汁、竹瀝不可達。

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健忘,宜用竹瀝。風痰亦服竹瀝,又能養血。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痰結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藥加軟堅咸藥。

杏仁,海石,桔梗,連翹,栝蔞仁

少佐朴硝,以薑汁、蜜、調丸。噙化之。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藥。

黃芩治熱痰,假以降其熱也。

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也。

枳實瀉痰,能沖牆壁。五倍子能治老痰。

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痰,濕痰,肩膊諸痛,然能損胃氣。食積痰實者,用之不宜多。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動,表示應該要吐出來。)

治療痰,如果過度使用利尿或瀉下的藥物,導致脾氣虛弱,反而更容易產生痰。

濕痰要用蒼朮來治療。

老痰要用海石、半夏、栝蔞子、香附、五倍子來治療。

熱痰要用青黛、黃連來治療。

食積引起的痰要用神麯、麥芽、山楂子來治療。

痰如果在腸胃之間,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痰如果在經絡之中,非得用嘔吐的方法才能排出。而嘔吐的方法本身就帶有發散的功效。

在橫膈膜以上的痰,一定要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用瀉下的方法是無法去除的。

如果體內氣很充足,痰熱結在上方,就應該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吐不出來,或是成塊狀,或是卡住吐不出來,同時又有氣滯鬱結的情況,那就很難治療了。

如果是像膠一樣黏稠難以排出的痰,一定要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

嘔吐的方法可以同時使用牙茶、齏水、薑汁、少許醋、少量栝蔞散,並加入防風、桔梗,這些都能提升氣的流動,幫助嘔吐。

可以使用附子尖、桔梗蘆、人參蘆、瓜蒂、砒霜(不常用)、藜蘆、艾葉、末茶等藥材來達到催吐的效果。

以上這些藥材都能讓人自然嘔吐,不需要用手去挖。不論是藥粉還是藥湯,都能讓人嘔吐。

實行嘔吐療法時,要先用布條綁住胸部和腰部,並且在不通風的地方進行。

將半升蘿蔔子磨碎和水攪拌,用一碗漿水過濾掉粗渣,加入少許油和蜂蜜,稍微加熱後服用。服用後,用鵝毛探喉嚨來催吐。使用鵝毛時,要先用桐油浸泡,再用皂角水洗掉油脂,曬乾後使用。

另外一種方法是:用半斤帶殼的蝦子,加入醬油、蔥、薑等調味料煮成湯汁。先吃蝦,再喝湯汁,然後用鵝毛勾引催吐,同時要緊緊綁住腹部。

二陳湯幾乎能治療全身各處的痰。如果痰在下方,可以加入引導藥物下行;如果痰在上方,可以加入引導藥物上行。

一般來說,身體任何部位出現腫塊,大多是痰引起的。要詢問他平常喜歡吃什麼,吐出或瀉下後再用藥。

許學士用蒼朮治療痰飲形成的囊腫,效果極佳。痰如果挾帶瘀血,就容易形成囊腫。

清稀的痰屬寒,要用二陳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如果是由內傷引起的痰,一定要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藥材,並多用薑汁來幫助藥效傳達。或者可以使用半夏等藥材。如果體虛嚴重,應該加入竹瀝。

痰熱通常挾帶風邪,在外在症狀上比較明顯。

濕痰通常比較軟,例如身體感覺疲倦沉重。熱痰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食積引起的痰一定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同時有氣虛的,要用補氣藥來補氣。

如果是因為火氣太旺逆流而上的,要先治療火氣,例如使用白朮、黃芩、石膏等藥材。如果是中氣不足,要加入人參、白朮等藥材。痰這種東西,會隨著氣的升降而在身體各處流動,無所不到。

脾虛的人,要調理中氣。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白朮等藥材,同時使用能提氣的藥物。

如果中焦有痰又有食積,胃氣靠中焦來滋養,所以通常不會馬上變得虛弱。如果把痰全部攻下去,就會導致虛弱。

頭暈、心煩,是火氣擾動了痰造成的。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梔子、黃芩、黃連等藥材。

打嗝、吐酸水,是因為食物積滯產生熱,火氣往上衝。可以使用黃芩作為主藥,半夏、南星作為輔藥,橘紅佐助。如果熱象明顯,可以加入青黛。

痰在脅肋下方,非得用白芥子才能到達。

痰在皮膚與肌肉之間,非得用薑汁、竹瀝才能到達。

痰在橫膈膜之間,會讓人癲狂、健忘,應該用竹瀝來治療。風痰也可以服用竹瀝,而且竹瀝也能養血。痰在四肢,非得用竹瀝才能疏通。

如果痰結成硬塊在喉嚨,乾燥難以咳出,要使用化痰藥,並加入軟堅散結的鹹味藥。

可以使用杏仁、海石、桔梗、連翹、栝蔞仁。

少量加入朴硝,用薑汁、蜂蜜調製成藥丸,含在口中慢慢化開。

海粉就是海石。熱痰能降火,濕痰能燥濕,結痰能軟化,頑痰能消除。可以加入藥丸或藥粉中,但不適合加入煎劑。

黃芩能治療熱痰,是藉由降低熱氣來達到治療效果。

竹瀝可以滑利痰液,必須要用薑汁才能引導竹瀝到達經絡。

枳實可以瀉痰,力量強大。五倍子可以治療老痰。

小胃丹可以治療橫膈膜上的痰、熱風痰、濕痰、肩膊疼痛,但會損傷胃氣。如果是食積痰實的患者,不宜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