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
1. 附錄
2. 一、火豈君相五志俱有論
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焚焰,飛走狂越,消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乎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違道於常,以稟位聽命運行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其可得乎。
故凡動者皆屬火。龍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以謂一水不勝二火之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
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丹溪又啟:火出五臟主病。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痛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諸氣憤郁,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經所謂一水不勝五火之火,出自人為。又考內經病機一十九條內舉屬火者五:諸熱瞀瘈,皆屬於火;諸驚禁慓,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氣逆上,皆屬於火;諸躁擾狂越,皆屬於火;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而河間又廣其說火之致病者甚多,深契內經之意。
曰: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有聲、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汙之病,皆少陽君火之火,乃真心小腸之氣所為也。
若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跗腫痠痛、氣逆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啞、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眛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此皆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絡三焦之氣所為也。是皆火之變見於諸病也。謂為脈虛則浮大,實則洪數。藥之所主,各因其屬。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濕折之,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
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餘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耆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火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亢極,鬱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鹹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朴硝之屬。
若腎水受傷,其陰失守,無根之火,為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乾薑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為火鬱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乾葛柴胡防風之屬。不明諸此之類,而求火之為病,施治何所依據。
故於諸經,集略其說,略備處方之用,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白話文:
火這種病症,它的危害非常大,病情變化迅速,症狀明顯,死亡來得突然。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像火焰一樣燃燒,使人精神亢奮,情緒失控,消耗體力,無法抵抗。火能在人體的三焦,即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實虛兩種狀態下游走:一種是君火,就像人火一樣;另一種是相火,就像龍火一樣。火性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發作,只要不違反正常的生理規律,遵循其位置和生命運行的自然規律,就能維持生命的活力。然而,人在氣血交換的過程中,活動多而靜止少,想要不無緣無故地發作,這可能嗎?
因此,所有活動都與火有關。一旦龍火無緣無故地發作,元氣就會受損,二者不能同時存在。一方過度就會導致疾病轉移到其他經絡,這可不是小事,極端的情況就是會導致死亡。經典中所謂的一水難以剋制二火的火,源於天賦。除了君火和相火之外,還有厥陰和臟腑之火,這些火源自五志(喜、怒、憂、思、恐)之內,被六慾(色、聲、香、味、觸、法)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激發,火隨即產生。大怒時,肝火上升;醉酒飽食時,胃火上升;房事過度時,腎火上升;悲傷哀痛時,肺火上升。
心是主宰,如果心火自焚,人就會死亡。丹溪進一步指出,火由五臟主管,引發各種病症。例如,各種風病、頭暈目眩,是由肝火引起的;各種疼痛和膿瘡,是由心火引起的;各種氣悶,是由肺火引起的;各種濕氣腫脹,是由脾火引起的。經典中所謂的一水難以剋制五火的火,源於人為因素。再考察《內經》中的十九條病機,其中五條與火有關:各種熱病、昏迷、抽搐,都屬於火病;各種驚嚇、失禁、精神錯亂,都屬於火病;各種氣逆上升,都屬於火病;各種煩躁、狂躁、失控,都屬於火病;各種腳腫、疼痛、驚嚇,都屬於火病。河間對火致病的描述更為詳細,這完全符合《內經》的原意。
他說:喘息、嘔吐、胃酸反流、急性腹瀉、肌肉抽筋、小便混濁、腹部膨脹如鼓、癰疽、皮疹、腫瘤、結節、吐瀉、昏沉、腫脹、鼻塞、鼻出血、血液外溢、血尿、血便、尿路感染、體溫升高、怕冷、寒戰、驚嚇、精神錯亂、哭笑無常、妄語、鼻血、血污等疾病,都是少陽君火的表現,由心和小腸的氣所致。
如果出現昏迷、抽搐、聲音嘶啞、意識模糊、煩躁、狂躁、罵人、驚嚇、腳腫、痠痛、氣逆上升、精神失常、打噴嚏、嘔吐、膿瘡、喉嚨沙啞、耳鳴、耳聾、嘔吐、食慾下降、視力模糊、急性腹瀉、抽搐、急病、猝死,這些都是少陽相火的熱病,由心包和三焦的氣所致。這些都是火的表現,表現在各種疾病上。脈象虛弱時,脈搏會浮大;脈象實時,脈搏會洪大而快速。治療火病的藥物,要根據病情來選擇。
君火,也就是心火,可以用濕潤的方法抑制,用水來熄滅,或者直接抑制,只有黃連等藥物才能控制它。相火,也就是龍火,不能用濕潤的方法抑制,而是要順應其性質來抑制,只有黃柏等藥物才能降服它。唉!治療火病的方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不可不察。按照臟腑功能來看:黃連可以清心火;黃芩可以清肺火;芍葯可以清脾火;柴胡可以清肝火;知母可以清腎火。
這些都是苦寒的藥物,能清除過剩的火氣。如果飲食過度或勞累,內傷元氣,火氣和元氣不能共存,會導致陽虛的疾病,需要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如黃耆、人參、甘草等。如果陰氣微弱,陽氣過盛,相火熾烈,侵佔陰位,長期煎熬,會導致火虛的疾病;需要用甘寒的藥物來降火,如當歸、地黃等。如果心火過旺,鬱熱內實,會導致陽強的疾病,需要用鹹冷的藥物來抑制,如大黃、芒硝等。如果腎水受傷,陰氣失去控制,無根之火,會導致虛弱的疾病,需要用滋補腎水的藥物來控制,如生地黃、玄參等。如果右腎命門火衰,會導致陽氣脫離的疾病,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補充,如附子、乾薑等。如果胃虛,過度食用冷食,會抑制脾土的陽氣,導致火鬱的疾病,需要用升散的藥物來發散,如升麻、乾葛、柴胡、防風等。如果不明白這些,就無法理解火病的本質,治療又該如何進行呢?
因此,在各部經典中,我收集了一些相關的說法,稍微準備了一些治療方法,希望能避免實證和虛證混淆的災難。
3. 二、氣屬陽動作火論
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內失健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燔於肺氣乃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曰:五志過極,則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七氣湯製作:其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遂以為平和可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喻其藥。以治真氣以下諸氣,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
況所居之情,各各不同。且夫經言九氣之變,未嘗略而不詳。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治論,而類聚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
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沖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滯,藉此暫行開發之意。藥中無佐使制服所起之氣,服之,甚則增熾鬱火,蒸熏氣液而成積,自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內挾痰積,開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虛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
升發太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鉛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其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
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火,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所以有形丹石瓦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死歟。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愈甚,自覺無冷,非真冷也。
火熱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經雖云百病皆生於氣,以正氣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有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隨經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同異。若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
與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氣、香附之快滯氣、陳皮之泄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紫蘇之散表氣、厚朴之瀉衛氣、檳榔之瀉至高之氣、沉香之升降其氣、腦麝之散真氣,若此之類,氣實可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其過劑乎,用之,能卻氣之標,而不能治氣之本。豈可又佐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混同謂治諸氣,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氣作火論,治與病情相得。
丹溪發揮論云:冷生氣者,出於高陽生之謬言也。自非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足論寒者,吾恐十之無一二也。
白話文:
[二、氣屬於陽動轉為火的理論]
捍衛身體、調和生理活動的,我們稱之為氣。然而,當氣發生紊亂、妄動並導致生理狀態異常時,我們則稱之為火。在身體處於平和狀態時,氣會在體表保護我們,同時在體內運行,全身流轉,循環不息,進出升降,都有固定的節奏。它源自中焦,由肺氣統管,對人體不會造成疾病。但當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相互攻擊,五志(怒、喜、思、憂、恐)交替發作,氣的運行就會失常,原本清潔的氣會變得渾濁,原本順暢的氣會受到抑制,體表失去保護,體內的氣也失去了調節能力,營運功能逐漸衰退,肺部失去控制,氣的妄動不止,五志的陽火就會升起,影響到肺部,導致疾病。為什麼呢?因為氣本來屬於陽性,如果失衡,就會轉變為火。
河間說:五志過度,就會轉化為火。為什麼後世不從這個觀點出發,反而普遍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呢?把氣視為寒來治療,這是根據什麼道理呢?而且,提到七氣湯的製作:使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認為這是很平和,可以經常使用的藥方,能治療七情傷害,但這種觀點,對藥物的理解並不全面。用這種方法治療真正的氣,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這裡就不詳細描述了。
況且,人們的情緒各不相同。經典中提到的九氣變化,從未被忽視。例如,憤怒時氣上衝,喜悅時氣緩和,悲傷時氣消耗,恐懼時氣下降,寒冷時氣收縮,熱時氣擴張,驚嚇時氣混亂,勞累時氣耗盡,思考時氣結。對於這些情況的治療方法,有高者抑之;低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勝之。對九氣的治療,各有不同的方法,何曾混為一談,以寒治論,並使用香熱藥物通治各種氣病呢?
像那些辛辣燥熱的藥物,只能暫時解決氣滯的問題,讓氣在短時間內流動。但由於氣長時間受到抑制,這些藥物只是暫時解開氣的阻塞。然而,藥物中沒有輔助成分來控制可能產生的氣,服用後,可能會增加鬱火,蒸燻氣液形成積滯,進一步發展成痰。一旦這些藥物進入腸胃,氣就會變得混濁,原本清虛的狀態,就像霧露附著在物體上,雖然容易消散,但如果內部有痰積,即使一時開放,也會再次結成,長期服用,怎麼可能不影響虛實,氣動而不散呢。這都是人們受到誤導的原因,這種習慣已經存在很久,一代代傳承下來,無法立即改變。
升發過度,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有人會說這是腎虛,不能攝氣歸原,於是給他們服用蘇子降氣湯、四磨湯、黑鉛丹、養氣丹等,以鎮定上升的氣。但硫磺、黑錫等藥物,加上香熱的特性,並沒有補養的作用,這樣真的能生氣而補腎嗎?請仔細考慮:對於濕痰嚴重的人,也許適合這種治療,初服時可能看不出什麼變化,因為他們喜歡這種沉降的效果,因此會進一步加重,但對於體質較弱的人,如何挽救呢?
不明白肺部受到火炎,子氣也會減弱,降令不能執行,火無法被控制,互相煽動,本來就虛弱的狀態,生命就像一線纖細的線,積累到一定程度,丹毒助長火勢,一旦火氣突然散發,呼吸急促而死亡。所以,有形的丹石瓦藥,重壓無形的氣,氣將如何承受這種壓力並隨之下降呢。這就像是把石頭扔進水中,水當然不會沉下去,但人怎麼可能不死呢。丹溪曾經說過:上升的氣,從肝臟開始,中夾相火,熱度越來越高,自己感覺不到冷,這不是真正的冷。
火熱像水一樣,當熱量積累到極致,陽亢陰微,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把假的當真的,造成的災難真是無法言喻。內經雖然說所有的病都起源於氣,因為正氣受到邪氣的侵襲方式不同。現在,七情傷氣,鬱結不舒,導致痞悶壅塞,引發各種疾病。應該詳細瞭解病因,瞭解氣滯在哪條經絡,以及上下部位、臟腑氣的不同。根據經絡使用藥物,考慮寒熱溫涼的差異。像枳殼可以利肺氣,但多服會損傷胸中的氣;青皮可以瀉肝氣,但多服會損傷真氣。
再比如,木香可以調理中下焦的氣,香附可以快速去除滯氣,陳皮可以泄氣,藿香可以提升胃氣,紫蘇可以散表氣,厚朴可以瀉衛氣,檳榔可以瀉至高之氣,沉香可以升降氣,腦麝可以散真氣,對於這些藥物,如果是氣實的狀態,使用是合適的。但其中有些藥物具有行散作用,有些具有損泄作用,如果過量使用,只能暫時消除氣的表面問題,而不能根治氣的根本問題。難道還可以輔以燥熱的藥物,以火助火,混同謂治各種氣病,讓人們常服多服嗎?氣與火,其實是一個道理,只是動靜之間的變化,反而轉變為兩個概念。氣作為火來討論,治療方法應與病情相匹配。
丹溪在發揮論中說:冷生氣的說法,出自高陽生的錯誤言論。如果不是身體受到寒氣,或是食用寒性食物,就不要輕易認為自己寒氣重,我恐怕十個人中,真正屬於這種情況的不到一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