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發熱惡寒
大發熱必用乾薑,輕用茯苓,淡滲其熱。一應苦寒熱發表藥,皆不可用也。
才見身熱,便不可表。發熱惡寒,皆是氣血。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補氣藥多於補血藥。
惡寒、發熱、腹滿者,當去惡血。脈滿者不是,腹痛者是。
產後不可下白芍,以其酸寒伐生髮之氣故也。
產後一切病皆不可發散。
白話文:
[對於發燒與畏寒]
如果出現高燒的情況,必須使用乾薑來治療,若是輕微的發燒則可以使用茯苓,利用它來緩和地排出體內的熱氣。所有性質苦寒,能發汗解表的藥物,在這種情況下都不宜使用。
剛發現身體有發熱的症狀時,不應立即發汗解表。發燒與畏寒的症狀,通常都與氣血相關。若左側的手腕脈搏顯示氣血不足,那麼補血的藥物應該比補氣的藥物多。相反的,如果右側手腕脈搏顯示氣血不足,那麼補氣的藥物應該比補血的藥物多。
如果病人有畏寒、發燒和腹部脹滿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淤血,應該進行祛瘀治療。然而,只有在病人感到腹部疼痛時,這纔是正確的診斷。
產後的婦女不應服用白芍,因為白芍性質酸寒,可能會抑制體內的生髮之氣。
產後婦女的所有疾病都不宜使用發汗的療法。
2. 小兒科
小兒食積、痰熱傷乳為病。大概肝與脾病多。
小兒肝病多,及大人亦然。肝只是有余;腎只是不足。
白話文:
在小兒科方面,常見的疾病包括飲食過量導致的消化不良,以及痰熱影響母乳喂養的情況。這些問題大多出在肝臟和脾臟的問題上。
小孩子的肝臟問題很常見,其實不只是小孩,大人也一樣。肝臟的問題通常是因為功能過於旺盛;而腎臟的問題則多半是因為功能不夠強健。
3. 吐瀉黃疸
三稜,莪朮,陳皮,青皮,神麯,麥芽,甘草,白朮,茯苓,黃連,上為末,水調服。
傷乳吐瀉者加山楂。時氣吐瀉者加滑石。發熱者加薄荷。
吐瀉用益元散。錢氏五補五瀉之藥俱可用。
白話文:
如果患者是因為乳食過多導致的吐瀉,應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山楂。若是因季節流行病邪引起的吐瀉,則應加入滑石。若患者併有發熱的情況,應加入薄荷。
對於吐瀉的治療,還可以使用益元散。此外,錢氏所著的書籍中提到的五補五瀉的藥方,也都是適用的。
4. 急慢驚風
發熱、口瘡、手心伏熱、痰熱、痰喘、痰嗽。
並用通法;重則用瓜蒂散,輕則用苦參赤小豆末。須酸齏汁調服。吐之後,用通聖散蜜丸服之。
驚有二證:一者熱痰,主急驚,當直瀉之;一者脾虛,乃為慢驚,所主多死,當養脾。
東垣云:慢驚者,先實脾土,後散風邪。
急者,只用降火、下痰、養血。
慢者,只用硃砂安神丸,更於血藥中求之。
黑龍丸
牛膽南星,礞石(各一兩,焰硝等分煅),天竺黃,青黛(各半兩),蘆薈(二兩半),硃砂(三錢),殭蠶(五分),蜈蚣(二錢半,燒存性)
上為細末,煎甘草湯膏,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急驚薄荷湯下,慢驚桔梗、白朮湯下。
神聖牛黃奪命散
檳榔(半兩),木香(三錢),大黃(二兩,麵裹煨熟為末。),白牽牛(一兩,一半炒,一半生用),黑牽牛(粗末,一半生用,一半炒用),上為一處,研作細末,入輕粉少許。每服二錢,用蜜漿水調下。不拘時候,微利為度。
白話文:
【急慢驚風】
症狀包括發燒、口腔潰瘍、手掌熱感、痰多且性質偏熱、呼吸困難伴隨痰鳴、咳嗽有痰。
治療上需採用疏通法;若病情嚴重,可使用瓜蒂散,病情較輕時,則用苦參和赤小豆磨成的粉末。服用時需以酸菜汁調合。在催吐後,再服用以蜂蜜製成的通聖散丸。
驚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熱痰導致的急驚,應直接進行排泄;另一種是由脾虛引發的慢驚,死亡率較高,治療應注重滋補脾臟。
李東垣指出:對於慢驚,應先強化脾胃功能,後再疏散風邪。
對於急驚,主要使用清火、化痰、養血的方法。
對於慢驚,主要使用硃砂安神丸,並在血藥中尋找解決方案。
【黑龍丸】
成分包括:牛膽南星、礞石(各一兩,與等量的焰硝一同煅燒)、天竺黃、青黛(各半兩)、蘆薈(二兩半)、硃砂(三錢)、殭蠶(五分)、蜈蚣(二錢半,燒至存性)。
以上成分均磨成細末,用甘草湯膏煎煮,做成雞頭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或二丸。急驚可用薄荷湯送服,慢驚則用桔梗、白朮湯送服。
【神聖牛黃奪命散】
成分包括:檳榔(半兩)、木香(三錢)、大黃(二兩,麵裹煨熟後磨成粉末)、白牽牛(一兩,一半炒熟,一半生用)、黑牽牛(粗磨,一半生用,一半炒熟)、加入少量輕粉。
所有成分混合,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蜂蜜水調合後服用。服用時間不限,達到輕微瀉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