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元代醫家王好古所著的《此事難知》,是一部深刻闡釋中醫經典、融匯個人體悟的重要醫學著作。書名「此事難知」,既是作者對醫學奧義博大精深、不易通曉的感慨,也暗含著對讀者深入鑽研、勤求古訓的期許。這本書不僅梳理了王好古對人體生理、病理及診治原則的見解,更透過對經典條文的細緻分析,體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與獨到的醫學思想。
一、 成書背景與主旨
《此事難知》開篇的《序》中,王好古坦陳其學醫之路充滿艱辛。他對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極為推崇,卻感嘆其奧義難以洞達。在缺乏名師指點的困境中,他憑藉勤奮與悟性,逐步領悟醫學精要,最終編成此書。書名「此事難知」,正是其學醫歷程的真實寫照,強調醫學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人體生命規律的深刻理解與臨床應用的靈活變通,而這層次的掌握,絕非輕易可得。他期望透過此書,引導後學者進入醫學的深層次探索,而非停留在膚淺的層面。書中也暗示,真正的醫學奧秘往往是「言外不傳之秘」,需要通過師承和個人體悟才能掌握。
二、 醫學理論核心闡釋
王好古在書中深入探討了中醫的核心理論,並結合經典進行闡述:
-
經脈與陰陽氣血運行: 在《經脈終始》中,王好古詳細記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路徑,從手太陰肺經起始於寅時,到足厥陰肝經終止於丑時,展現了經脈「晝夜通行五十度,周流八百一十丈」的節律性運行模式。他強調「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腹走手」,這種「上下升降而為和」的運行模式,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關鍵。這呼應了《易經》「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的哲理。 書中特別探討了氣血的關係,提出「夫倡則婦隨,血隨氣而上行」。然而,他也提出了氣血運行中的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氣主溫煦升騰,血主濡養潤下,但血卻「隨氣而上行」,這與水的「潤下」本性似乎相悖。他引用「百川右行東至於海」來比喻血的運行,並請讀者或問者予以闡示,體現了他對經典理論深入思考並提出疑問的精神。這種對理論深處的探索,正是書名「此事難知」的體現。 此外,《明經絡之數有幾》篇則討論了經絡系統的構成,除了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還提及了脾之大絡「大包」和胃之大絡「虛思」(其動應晨脈宗氣),將絡脈的數量討論擴展到十六絡,顯示其對經絡細節的關注。
-
人體與天地對應(天人相應): 《人肖天地》一篇是書中重要觀點的呈現。王好古認為人體是天地自然的縮影,其運行規律與天地相通。他將地體的形態喻為「卯」,強調其在「太虛」之中由「大氣舉之」,如同人體浮於地面之上。他進一步將人體各部分與天地空間對應,如「人首之上為天之天,足之下為地之天」。他認為天左旋而西行,氣隨之;百川並進而東流,血隨之。這種將人體氣血運行與天地運行(天左行、血東流)相對應的觀點,深刻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他還引用《易經》中的卦象來對應人體部位,如乾為首、坤為腹等,顯示了其醫學理論體系融合了陰陽五行、周易等傳統文化元素。
-
臟腑與五行: 王好古在《問臟腑有幾》中明確了六臟六腑的分類,並將心包、三焦列入其中,共計十三臟腑。這與經典醫籍對臟腑數量的不同說法有所討論和補充。他雖然沒有在提供的節選中詳細展開五行與臟腑的對應關係,但這是中醫臟腑理論的基礎。 更為獨特和深刻的是,在《問脾寄於坤如何》一篇中,王好古討論了臟腑與卦象對應的層次。他指出脾雖然在《易經》中「寄於坤」,但在人體生理功能中卻「實用於巳」(巽卦所屬方位或時辰)。這區分了臟腑在符號系統(卦象)中的「寄」與在實際功能運行中的「用」,並以氣「寄於辛而用於寅」、包絡三焦「寄於醜而用於申」為例,進一步闡述了這種觀念。這顯示了王好古在繼承經典的同時,對理論進行了更精細和深入的思考,強調功能和運行在理解臟腑中的重要性,而非僅僅符號對應。這種層次分明的理解,也可能是「此事難知」的一個面向。
三、 病理分析與臨床應用
王好古在繼承張仲景學說的基礎上,對病因、病機和治法進行了詳細闡述:
-
病因分析: 書中強調了四時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及由此引發的疾病。他引用了「冬傷于寒,春必溫病」的經典論述,並進一步說明冬季嚴寒可導致腎水涸竭,來年春天陽氣升發不足,易生溫病。夏季受暑邪則損傷肺氣,至秋季易發瘧疾。這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中人與自然環境相互影響的視角,強調了順應四時、注重季節性預防的重要性。
-
病證分類與治療原則: 王好古在《辯陰陽二證》和《辯表裡中三證》中,提供了辨證論治的具體思路。他明確了陰病和陽病的典型表現:陰病表現為身靜、氣弱,屬虛寒內守;陽病則表現為身動、氣盛,屬實熱外達。表證和裡證的辨別更是治療的關鍵,表證當用汗法,裡證當用下法或其他清裡、溫裡之法。他特別強調辨證準確的重要性,若將表證誤認為裡證而使用下法,或反之,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貽誤治療時機。
-
傷寒病理與六經傳變: 作為仲景學派的重要傳人,王好古在《太陽六傳》中詳細分析了傷寒病沿著六條經脈傳變的規律。他認為太陽經是六經之首,為病傳入之門戶。當病邪未能及時解除,便會按照一定的順序向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傳變。不同傳變階段有不同的病機和證候,治療也需隨之調整,或發汗解表,或和解少陽,或攻下陽明,或溫裡補虛。這種對傷寒傳變規律的深入探討,是《此事難知》繼承和發展仲景學說的重要體現。
四、 經典方劑應用
《此事難知》不僅闡述理論,更注重臨床應用。書中收錄並解析了許多《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中的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大承氣湯等。王好古對這些方劑的組成、功用、適應病證及加減變化都進行了詳細說明。他強調方劑的應用必須緊密結合具體的病機和證候,不能機械套用。例如,桂枝湯用於調和營衛、發汗解表,麻黃湯用於外感風寒、無汗而喘的實證,而大承氣湯則用於陽明腑實、熱結便秘等裡實證。這種理論結合方劑的講解方式,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辨證論治的精髓。
五、 醫學觀念與教育思想
王好古在《醫之可法》一篇中,明確表達了他對醫學學習和教育的看法,體現了其嚴謹務實的治學精神。他批判了當時醫學界存在的「廣覽泛涉,自以為多學而用之無益」的浮泛學風,認為這類學習者未能掌握醫學的根本。他強調學醫必須以經典為基礎,深入研讀古代名醫的著作,並列舉了伏羲、神農、黃帝、伊尹、張仲景、王叔和等十餘位他認為「所可學者」的聖賢醫家。 他認為這些醫家的學說提供了「活法」,即靈活變通的治法,而不是「千方萬論印定後人眼目」的固定僵化的藥方集。他反對盲目追求方藥的繁多,強調掌握經典理論和變通應用的重要性。這種推崇經典、注重活法、批判浮學的觀點,對後世醫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 思想意義與影響
《此事難知》不僅是一部醫學知識的集成,更承載了王好古的醫學思想和人文精神:
-
強調師承的重要性: 正如書名所示,醫學的奧義難以獨自領悟。王好古在《序》中對缺乏名師指點的遺憾,以及最終得遇「李公」傳授「言外不傳之秘」的經歷,強烈暗示了師承在醫學學習中的關鍵作用。他認為有些醫學精要無法僅憑文字傳達,需要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和個人體悟。
-
推崇經典與實踐結合: 全書以闡釋經典為核心,如對《傷寒論》、《內經》、《脈經》等的引用和發揮。同時,他結合自身的體悟和對臨床的認識,提出獨到的見解(如臟腑與卦象的「寄」與「用」之別,經絡絡脈數量的討論)。這體現了他繼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的治學態度,強調經典理論是指導臨床實踐的基石,而實踐又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
對後世的影響: 王好古作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李東垣)的弟子,繼承並發展了其師的脾胃學說,但《此事難知》則更專注於對《傷寒論》等經典的闡釋和個人理論體系的構建。他的著作對後世醫家深入理解經典、掌握辨證論治方法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總結
《此事難知》是元代醫家王好古融匯經典、結合體悟而成的醫學巨著。全書圍繞中醫的核心理論展開,從經脈臟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到病因病機的分析,再到經典方劑的應用,無不體現作者對醫學的深刻理解與嚴謹探索。書名寓意醫學的複雜與精深,提醒讀者勤於思考、深入鑽研。王好古在書中批判浮淺學風,強調師承、推崇經典與實踐結合的醫學觀念,為後世樹立了學醫的典範。儘管書中的某些觀點(如對某些經絡絡脈數量的討論)或許有待商榷,但其系統闡述經典、注重理論與臨床結合、強調思辨的治學精神,使其成為中醫學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對後世中醫理論的發展和臨床實踐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