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正太素脈秘訣
《訂正太素脈秘訣》作為明朝醫家張太素的脈學專著,是在前人《太素脈訣》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訂正與補充,並擴充了內容,展現了其對脈學承繼與發展的努力。此書分為上、下兩卷,結構清晰,旨在全面闡述脈象的辨識與診斷應用,對後世脈學研究具有顯著影響。
本書的開篇序言,由豫章雲林龔廷賢所撰,便將醫學,特別是脈學,置於廣闊的宇宙觀背景之下。序中以宇宙間萬物運行、自然現象的演變(如陰陽神鬼的運輸、雨露風雷的灌溉、日月明晦等)來比擬人體內氣血、陰陽的運行。他將脈視為人體的「橐龠」,意指如同風箱一般,是氣息出入、生命活動的樞紐。這種將人體視為「小天地」的觀念,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石之一,也貫穿於本書對脈學的闡述中。序言特別提及人身「八百吸氣之脈」,強調了脈絡系統的複雜與精微,並認為透過脈診,可以窺見生命的休咎、生死及疾患的隱秘,突顯了脈診在診斷中的核心地位。龔廷賢在序中對張太素的脈訣給予高度評價,稱其「得先天之正,抉石室之珍」,並認為其內容深入探討性命、造化之妙,對養生治病至關重要。這份序言不僅為本書定下了哲學基調,也肯定了張太素工作的價值。
卷上內容首先呈現了《太素造化脈論》,進一步闡述了本書與中國古代宇宙論的緊密聯繫。它從「五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的概念入手,追溯天地萬物生成的源頭,認為天地之道不離五太,而五太即五行,五行即陰陽。這種創世論的觀點被引入醫學,旨在說明人體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其生理病理無不與天地陰陽五行的變化相應。文章詳述了陰陽互根互化的原理(陽生於子極於巳而一陰來姤,陰生於午極於亥而一陽來復),以及五行生數成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與陰陽太少判合生成萬物的理論。接著,藉由坎離水火既濟的比喻,強調陰陽交感、天地交泰是萬物生生不息的基礎,並將此原理映射到人體。人稟受天地之中氣而生,心居一身之內,備萬物之理,為萬物之靈,其生命活動受五運六氣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奠定了本書脈學的哲學高度,認為脈象的變化是人體陰陽五行失衡、與外界環境不協調的反映。
緊接著的《太素脈論五行數分八卦》一節,開始進入脈學的具體實踐層面,詳細闡述了脈診的基礎——脈位「寸、關、尺」的確立及其與臟腑的對應關係。書中描述了古法如何以「權骨平為關,橫紋第二節為一寸,入為一尺」來界定寸口、關上、尺中三部的位置,並明確指出「寸尺始終一寸九分」。更為核心的是,本書將特定的臟腑、甚至腑(如小腸、膽、膀胱、大腸、胃、三焦)以及抽象概念(如心府名受盛、腎府名津液、肺府名傳送、脾府名水穀、命府名元氣)分別對應於寸、關、尺的不同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應關係的列舉方式呈現出不同組合的可能性,例如寸部既可對應心/小腸/心府,又可對應肺/大腸/肺府;關部既對應肝/膽/肝府,又對應脾/胃/脾府;尺部既對應腎/膀胱/腎府,又對應命門/三焦/命府。這可能反映了不同的脈診體系、左右手差異或特定條件下的變通對應,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臟腑定位信息,是理解本書脈診理論的關鍵所在。
《五臟所屬圖。觀色。聽音。睡臥。神氣。方可診脈。》一節雖然以「圖」為名,實際是以列表形式,展現了五臟(心、肝、肺、腎、脾)與一系列相關要素的廣泛聯繫。這部分內容極具傳統中醫整體觀的特色,強調了脈診並非孤立進行,而是需要結合其他多方面的觀察與分析。與五臟相關聯的內容包括:
- 脈候 (Pulse Images): 列舉了五種脈象(洪、弦、浮、滑、緩),並指出其與表裡虛實、陰陽逆順的關係。
- 五行 (Five Elements): 將五臟與五行對應,以分析疾病的源流、生克關係與預後(不治之理)。
- 四時 (Four Seasons): 描述四時與五臟氣血的旺衰關係,提示脈象隨季節的變化。
- 通窮 (Orifices/Manifestations): 將五臟與五官(舌、眼、鼻、耳、唇)相連,認為五官是五臟功能的外部表現,通過觀察五官可以輔助診斷。
- 五情 (Five Emotions): 列舉喜、樂、怒、悲、恐,指出情志失調是許多疾病的原因,診病需辨虛實。
- 五事 (Five Affairs): 言、視、貌、聽、思,與五臟功能相關聯,過度則損耗神氣。
- 五用 (Five Applications): 明、恭、從、聰、睿,與心之本體相關,過度亦損神氣。
- 五德 (Five Virtues): 哲、肅、仁、謀、聖,認為神氣內守則身體康泰。
- 五氣 (Five Smells): 焦、膻、腥、穢、腐,可能與臟腑病變產生的異常氣味有關。
- 五味 (Five Tastes): 苦、酸、辛、咸、甘,強調飲食與健康的關係,過食則生病。
- 五色 (Five Colors): 黃、赤、青、白、黑,與五臟及氣色相關聯,結合體型(瘦弱兼肥盛)和陰陽逆順判斷病因、預後。
- 五數 (Five Numbers): 列舉了五行生數成數(火二七、木四九等),並將其與八卦、造化、萬物養育及人身榮枯生死相聯繫。
- 五音 (Five Sounds): 與臟腑及疼痛相關聯。
- 十干、十二支 (Ten Heavenly Stems,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引入干支紀時與臟腑、陰陽的相配關係,這涉及到運氣學說在臨床中的應用。
- 五方 (Five Directions): 南、東、西、北、中,與五臟、五行、八卦相配。
這一龐雜的對應系統,展現了《訂正太素脈秘訣》所秉持的診斷理念:通過脈象入手,但絕不局限於脈象,而是將其置於一個由宇宙、自然、人體內外各個層面共同構成的整體網絡中去理解。成功的診斷依賴於醫者對這些相互關聯的要素有深刻的認識與精準的把握。
隨後的《論五陽脈》和《論五陰脈》部分,開始具體描述本書所歸納的典型脈象特徵。 《論五陽脈》中,書中列舉了五種脈象:浮、滑、實、弦、洪。
- 浮脈: 描述為輕按即得,在表淺處,隱隱緩散,如物浮水上,重按反而不明顯。強調「愈輕愈盛」,「泛然滿指」。認為三部常浮主心氣不足(此處與標準脈診心脈應浮稍有差異,可能指虛浮)。
- 滑脈: 描述為指下如珠丸滾動,圓滑無滯礙,重按即伏,輕按渾然。速度稍慢於洪脈。三部常滑主肝氣不足(此處亦與標準脈診肝脈應弦稍有差異,可能指病理性的滑脈)。
- 實脈: 被描述為虛脈的對立面,脈流長久不絕,輕按有餘,重按則比弦脈緩和,比洪脈小。三部常實主脾氣不足(「實」通常指邪氣實或氣血實,與「不足」似有矛盾,可能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 弦脈: 描述為應指緊繃如弓弦,重按似數,輕按愈急,聚斂不散,長久不縮。三部常弦主肺氣不足(弦脈常與肝膽、痰飲、疼痛相關,與肺不足的常規描述不符,可能是此書的獨特理論或原文抄錄有誤)。
- 洪脈: 描述為大,源深流長,下指即應,不弦不浮,輕重皆應,再尋仍有餘。三部常洪主腎氣不足(洪脈多主熱盛、陽明證,與腎不足的常規描述不符)。
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本書對於五陽脈的歸納和其所主病症,與後世一些經典脈學著作(如《診家正眼》等)的標準定義存在差異,例如將弦脈歸為陽脈,以及部分脈象所主病症的獨特論述。這提示了本書可能繼承或發展了一套不同於廣為流傳體系的脈學理論,或是對某些脈象在特定情況下的表現有特殊的觀察。
《論五陰脈》中,書中列舉了五種脈象:微、沉、緩、澀、伏。
- 微脈: 描述為最細弱,重按細如毛髮,隱隱澀澀,在有、無之間難以辨別。三部常微主血滯而神不足。
- 沉脈: 描述為深居骨上,輕按不應,重按或極重按才能觸及,如石投水至底。三部常沉主胃逆而氣不足。
- 緩脈: 描述為遲緩,往來甚微,比微脈應指更慢,不沉不伏,僅緩而已。三部常緩主腎怯而精不足。
- 澀脈: 描述為滯而不滑,指下如搓繩、刮竹般不流暢,沉下而粗,重按應指,輕按如無。後實前虛。
- 伏脈: 描述被截斷。
這些陰脈的描述相對更貼近標準脈診的特徵,它們多反映氣血不足、運行不暢、寒凝或邪氣內伏等情況。
總的來說,《訂正太素脈秘訣》卷上的內容,從宏大的宇宙觀與人體觀出發,層層深入,先確立了脈診的哲學基礎和臟腑對應系統,然後詳細闡述了脈診需要結合的多維度信息,最後具體描述了其所歸納的陽脈與陰脈特徵。書中部分關於臟腑與脈位對應以及特定脈象所主病症的論述,可能與其他傳世脈學有所差異,這正是研究其學術淵源和特色價值之所在。上卷為理解其獨特的脈診理論奠定了基礎,而下卷則應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脈象在各種疾病診斷中的具體應用,形成一套完整的脈學診斷體系。
此書內容豐富,不僅是一部關於脈象辨識和診斷應用的醫學著作,更是一部體現明代中醫思想家如何將傳統哲學、宇宙觀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典範。它對於研究明代乃至中國古代脈學的發展、中醫整體觀的應用以及特定醫家流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對於後世醫者而言,理解《訂正太素脈秘訣》有助於擴展對脈診體系的認知,體會不同學派的脈診思路與方法,從而深化對中醫診斷學精髓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