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素

《訂正太素脈秘訣》~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神鏡玉櫃金經樞要

若得病必難拯治。此是人之氣候先病也。未病者。不久當病。必為近於死者。切須畏怠蹲節。和氣調神。匆更恣意不慎。轉耗天真。至於弗救。乃自取困順耳。凡脈順四時者。謂春弦夏洪。秋毛冬實。中有和氣。軟滑而長。乃是不病之人。縱病易為治療也。蓋從和氣而生也。

用法方全。如氣反脈運。形氣相失者。乃不可治也。由形盛氣虛。形虛氣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氣俱病。安妥者。不過期而死。安妥謂飲食且進期。是八節之氣候診脈治病。必先看其人之肥瘦。以調氣之虛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故人形盛脈細。少氣不足者危者。近於死也。

猶有可治之理也。氣不足而形盛故也。言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必死。是形氣俱不足。而脈反有餘。故死矣。其形氣相得者生。乃人形氣肥瘦長短。氣候相得故生也。三五不調者。病謂色脈交亂。而不調故也。上下寸關尺三部如參雜者。病甚也。三部脈左右手失。至不可數者死。

是一呼一吸。脈來往十至以上。血生氣故死也。大凡診脈先斷四時之脈。辨取太過不及。虛實冷熱寒溫。至數損益。陰陽盛衰。五行相剋。臟腑所屬看之。以為大法。然後取其人之形神長短。氣候虛實盛衰。性氣高下。衣食老幼強弱。但順形神。四時五氣。氣候無過者生之本。

及其形氣。與五行克者危。病若過盛。而形氣反逆克鬼賊脈。有懸絕者死不治矣。謂五虛五實。雖皆死證亦有生者何。蓋漿粥入胃。泄注止而虛者亂。身得汗出。大小便利則實者亂。此有生也。不可見虛實病重。不急救治致其死。有生氣者救之。三亂矣。大凡治病先看其病人之形肥瘦。

候其氣之盛衰。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急瀉未利。急補緩補。皆疾病之緊慢。用法治之乃全矣。又經言先去血。然後調之去血者。緣人血脈為宗。主血既瘀滯氣。則不能流行。故必先去瘀血滯血。然後調和衛氣。若瘀血在經脈之中。必終脈有腫毒。獨異於常經也。便當先決去惡血。

然後調逆滯之氣。無間大小新舊之病。以此為準。治之萬全矣。若血在經絡分內運動樞機斡旋之藥去之。如血在臟腑。須於大小便瀉泄去之。但血在上則忘者。病人言詐而多忘也。血在下則狂言。多急速者。便須調之。虛則鄭聲。實則誠言。鄭聲者。鄭重聲散。不知高下也。

誠語者。以其言語誠而多往。言必誠之事也。上皆病之虛實。若發言而有熱。去血則用大黃地黃之類。若病既有寒。破去澀血。則用當歸水蛭之類治療速效矣且穩也。諸病之起。未有不因六氣也。七情所感寒。暑。溫。燥。熱。怒。悲。思。憂。恐。驚。內外邪正。致生百病。

風寒暑濕炎涼。證候各異於常脈。邪血未入。血脈臟腑。皆可汗可瀉。可平可治。可吐可泄。可和可滲。可決可祛。若邪氣深。故腠理傳入六經。又加之用湯丸。其純墨治療無准。使大病又加傳注者。則病傳克則死。謂金木水火土相剋也。仍別將證候脈息看詳。切從深淺緩急標本輕重治之。

白話文:

如果生病了,就很難救治。這是指人體氣機在疾病發生前就已經出現問題。還沒生病的人,不久也會生病,而且很可能會接近死亡。務必要小心謹慎,保持和諧的心情,調養精神,不要再放縱自己,不注意保養,這樣會損耗天生的精氣,到最後無法挽救,這是自找困境。一般來說,脈象順應四時的變化,像是春天弦脈、夏天洪脈、秋天毛脈、冬天實脈,而且脈中帶有平和之氣,柔軟滑順而綿長,這就是沒有生病的人,即使生病也容易治療,因為他們是從平和的氣機而生的。

如果脈象和氣機相反,形體和氣機不協調,就無法治療了。因為可能是形體強盛但氣機虛弱,或是形體虛弱但氣機強盛,所以無法治療。一般來說,如果人的形體和氣機都生病了,但還能勉強維持,也活不過一段時間就會死亡。所謂的勉強維持,是指還能勉強進食。診脈治病,一定要先看這個人的胖瘦,來判斷氣的虛實,虛就補,實就瀉。所以,如果形體強盛但脈象細微,而且氣不足的人,情況就很危險,接近死亡了。

但還有可以治療的道理,是因為氣不足但形體還強盛的緣故。如果說形體消瘦但脈象洪大,胸中氣多,這種人必定會死,這是形體和氣機都虛弱,但脈象反而有餘,所以會死。形體和氣機協調的人能活,是因為形體的肥瘦長短,和氣機的狀態相互協調的緣故。如果三部脈不調和,就表示生病了,這指氣色和脈象交錯紊亂,所以不協調。上下寸關尺三部脈象如果混雜不清,病情就很嚴重了。三部脈左右手的脈象失去平衡,甚至無法計數,就會死亡。

如果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超過十次以上,是因為血生氣太快的緣故,也會死亡。一般來說,診脈要先判斷四時的脈象,辨別出太過或不及,虛實、冷熱、寒溫,跳動次數的損益,陰陽的盛衰,五行的相剋,以及各臟腑所屬,以此作為基本原則。然後觀察病人的形體精神、高矮胖瘦、氣機虛實盛衰、性格高低、飲食習慣、年紀大小、體質強弱。只要順應形體和精神,符合四時五氣的變化,氣機不過度偏頗,就是健康的根本。

如果形體和氣機與五行相剋,就很危險。如果病情過於嚴重,而形體和氣機反而出現逆反,脈象呈現如鬼賊般的脈,或呈現懸絕的脈象,就無法治療,必定會死亡。所謂的五虛五實,雖然都是死證,但也有可能活下來,為什麼呢?是因為當病人喝下粥後,腹瀉停止,而原本虛弱的狀態因此轉亂;或是身體出汗,大小便順暢,而原本實證的狀態因此轉亂,這樣就有機會存活。不可以因為看到虛實病重,就不趕快救治而導致死亡。只要有生機,就應該救治。以上說的是三種轉亂的情況。一般來說,治療疾病,要先觀察病人形體的胖瘦,

判斷氣機的盛衰,實證就瀉,虛證就補。急瀉未見效果時,就應該改成緩補,這些都是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來調整治療方法。如果能運用以上方法治療,就能達到痊癒。經書上說,要先去除瘀血,然後再調養。去除瘀血,是因為人體的血脈是根本,如果血脈瘀滯,氣機就無法正常運行。所以必須先去除瘀血,然後才能調和衛氣。如果瘀血在經脈之中,那麼這條經脈終究會出現腫毒,而且會異於平常。就應該先去除惡血,

然後調暢逆亂的氣機,無論是新病舊病,都以此為準則,這樣治療就能萬無一失。如果血在經絡的支脈中,就用能推動樞機運轉的藥物來去除;如果血在臟腑,就要用瀉泄的方法從大小便排出。如果血在上面,病人就會健忘,或說謊,且容易忘事;如果血在下面,病人就會胡言亂語、急躁。應該調和氣機,虛證的人說話會鄭重但聲音散亂,聽不出高低;實證的人說話會誠實而直率,說的都是真事。以上都是講述疾病的虛實情況。如果說話時感覺發熱,去除瘀血就要用大黃、地黃之類的藥物;如果疾病是寒性的,要破除澀滯的血,就要用當歸、水蛭之類的藥物,這樣治療就能快速見效而且穩妥。各種疾病的發生,沒有不是因為六氣的因素。七情會感受寒、暑、溫、燥、熱等氣候的變化,以及怒、悲、思、憂、恐、驚等情緒的影響,內外邪氣侵入人體,就會導致各種疾病。

風寒暑濕燥熱的證候各不相同,會異於正常的脈象。如果邪氣尚未深入,還在血脈臟腑,都可以用發汗、瀉下、平和等方式治療,也可以用催吐、泄瀉、和解、滲利、疏通等方法來去除邪氣。如果邪氣深入,由淺表皮膚傳入六經,又加上亂用湯藥丸劑,治療就會沒有準則,使疾病更加傳變加重,進而產生生剋現象,最終導致死亡,這就是五行的相剋。應該詳細地診察證候和脈象,根據疾病的深淺緩急、標本輕重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