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正太素脈秘訣》~ 卷下 (7)
卷下 (7)
1. 神鏡玉櫃金經樞要
若見急病邪氣。但從害命重處。先治之。更不問陰陽標本也。若體中有寒。則筋攣骨痛也。治之以溫。體中有熱。則痿緩不收。癱瘓少力。治之以涼。更在仔細詳之。凡人之初中病。便不如常者。則診視脈證形體。惡風者傷風。怯寒者病寒。脈之浮緊皆中風。寒在表則可汗之。
宜用溫藥。五積散散之。小寒之邪乃可溫之。大寒之邪。可以熱之。理中丸之類主之小逆者。可以和之。但身惡熱者有熱。脈洪數浮大皆中熱也。從中風邪。更有輕重。如大小續命湯之類加減主之。熱在於表。熱之解之。宜用涼藥。小柴胡之類主之。小熱之邪可以涼之。大熱之邪。
可以冷之。則用大柴胡之類。虛熱虛煩。竹茹湯溫膽湯之類補解之。或有逆者。可以橘皮人參生薑湯。涼溫藥。和之正之。如病證有寒熱。有傷於中。寒熱也。先寒者為先中寒傷於陽經。此乃陰邪在陽經之理也。寒氣盛。故先寒動也。先熱者。先中於熱。陽邪在表。故熱先發也。
但從熱從寒。辨證診脈。表裡先後治之。若病人脈浮而緊盛。惡寒身體頭面痹。項強。四肢疼痛。腰腳皆疼。是太陽中邪。並可汗之。但脈緊實沉盛。或滯澀而頭甚疼。體不惡寒。皆可治里。仍虛實且泄調順。不拘於日數。當從急重而治也。宜詳之若表和里病。下之溫之便愈。
里和表病。散之汗之立愈。但四肢溫和。只是頭疼心腹脹滿。脈又沉實或伏緩者。此是表和里滿。病不可下。須守待五日方瀉。緣其病在裡急。宜逐去邪氣。慮有變動。若出邪氣。病不即時而愈。如脈浮或壯熱。四肢煩痛。惡寒項強腰膝。此是表未和。里卻無滯。不可下。下之必危。
急宜解表發汗。更依日數次第。看證候調治。必愈。脈或微不可吐脈虛細不可下。陰虛者其脈沉微。氣弱者不可發汗。倘不依證而妄行汗下者。醫殺之也。當和之平之自然得效。令中病者。初得可吐可汗。可攻可瀉。可平便愈。其有邪盛。或治療無准。漸傳固疾。則別證候。
理之萬全。令再引五臟病症。記候調治之法也。不治損誤矣。經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氣實則怒病。重則目茫然無所見。耳無所聞。如人將捕而驚怖也。亦至喉嚨氣噎不利。前所論血。如血脈中。血滿獨異如常脈。診左右有血可先去惡瘀之血。(在上則忘。
在下強也。)然後調氣脈矣。謂四時之脈。春肝合弦。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不長。胃氣絕曰死。蓋春弦脈。如平規之象也。(此語浮中沉三部也。使而體脈多者。蓋中按不足。骨氣少也。餘臟仿此而推之。)脈見病證應太過之脈。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癲疾也。乃頭也。怒則肝氣實也。
不足者。謂不及中象也。又少如微弦之脈。卻減下也。故來氣不及於常也。令人胸痛引脅下。兩脅弦滿痛也。脅謂腋下連脅出。故肝病委脅也。夏心脈合洪。洪多胃氣少。曰病。洪無胃氣。曰死。心南方火也。王氣如鈞。按之鉤者。來疾而去。遲如中短之象。火氣王主心。夏應中矩和氣。
白話文:
如果遇到病情危急的邪氣,應該先處理會危及性命的嚴重之處,不必考慮陰陽、表裡、標本的關係。如果身體內有寒氣,就會導致筋脈拘攣、骨頭疼痛,這時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身體內有熱氣,就會導致肢體痿軟無力、癱瘓不靈活,這時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這些都需要仔細地詳細辨別。
一般人剛開始生病,身體狀況跟平常不一樣時,就要診斷觀察脈象、症狀和形體。怕風的表示是受風邪侵襲;怕冷的表示是寒邪入侵;脈象浮而且緊的,都是中了風邪。寒邪在表面的,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適合使用溫熱的藥物,例如用五積散來驅散寒邪。小寒的邪氣可以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大寒的邪氣可以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用理中丸之類的方子。如果只是輕微的虛逆,可以用溫和的方式來調理。
但是,如果身體怕熱,表示體內有熱,脈象洪大、數快、浮而有力的,都表示是中了熱邪。中風邪也分輕重,可以根據情況使用大小續命湯之類的方子加減藥材來治療。熱邪在表面的,可以用解表散熱的方式來治療,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例如用小柴胡湯之類的方子。小熱的邪氣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大熱的邪氣可以用更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用大柴胡湯之類的方子。如果是虛熱、虛煩,可以用竹茹湯、溫膽湯之類的方子來補益和化解。如果出現氣機逆亂的情況,可以用橘皮、人參、生薑湯等溫涼藥物來調和正氣。
如果疾病有寒熱的症狀,表示是身體同時受到寒熱的侵襲。先出現寒症的,表示是先中了寒邪,傷到了陽經,這是陰邪在陽經的表現。寒氣強盛,所以先出現寒症。先出現熱症的,表示是先中了熱邪,陽邪在表,所以先出現熱症。應該根據熱症或寒症的情況,辨證診脈,分清表裡先後,然後再進行治療。
如果病人脈象浮而且緊盛,怕冷,身體、頭面麻木,脖子僵硬,四肢、腰腿都疼痛,這是太陽經中了邪氣,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脈象緊實沉盛,或者滯澀,而且頭痛劇烈,身體卻不怕冷,這表示病在體內,應該治療裡證,仍然要根據虛實情況來調理,不需要拘泥於天數,應當先治療病情急重的地方。這些都要仔細地判斷。
如果屬於表證和裡證都存在的疾病,使用下法或者溫法治療就會好轉。如果屬於裡證和表證都存在的疾病,使用發散、發汗的方法就能立刻痊癒。如果四肢溫和,只是頭痛、心腹脹滿,脈象又沉實或者伏而緩慢,這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的情況,不能使用下法,必須觀察五天後才能使用瀉法,因為病邪在體內很急迫,應該驅逐邪氣,並注意病情變化。如果邪氣被排出,疾病不會馬上痊癒。
如果脈象浮或者壯熱,四肢煩躁疼痛,怕冷、脖子僵硬、腰腿疼痛,這是表證還沒有解除,而體內沒有滯留的現象,不能使用下法,使用下法會很危險。應該馬上解表發汗,並根據病情發展的天數來調整治療方法,這樣一定會痊癒。如果脈象微弱到幾乎摸不到,或者脈象虛弱細微,就不能使用瀉法。陰虛的人脈象沉微,氣虛的人不能發汗。如果沒有根據病情就妄自使用發汗或瀉法,會導致醫療事故。應該用平和的方法來調理,自然會見效。
剛開始生病的人,如果病情適合吐法、汗法、攻法、瀉法或平和的療法,就能夠痊癒。如果邪氣強盛,或者治療沒有準則,導致疾病逐漸變成頑固的疾病,就要根據具體的病情來治療,務必做到萬無一失。
以下是關於五臟病症的辨證和治療方法,記住並調整治療方法,不然就會導致錯誤的治療,產生損害。
《內經》說,肝臟有病的人,兩脅下疼痛,牽引到小腹,容易發怒。肝氣實盛就會發怒,嚴重的話會眼睛茫然看不見,耳朵聽不見,像人將被逮捕而感到驚恐。也可能導致喉嚨氣堵不通暢。之前所說的血,如果血脈中的血過滿,跟平常的脈象不一樣,診斷左右脈發現有瘀血,可以先去除惡血(在上面的,容易健忘;在下面的,容易僵硬)。然後再調理氣脈。
所謂四時脈象,春季的肝脈與弦脈相應,弦脈多而胃氣少的,表示生病。只有弦脈而沒有長勢,表示胃氣衰竭,就會死亡。春季的弦脈應該像平直的規矩一樣。(這裡說的是脈象在浮、中、沉三部的表現。如果按下去脈象更明顯,表示是中按不足,骨氣不足。其他臟腑的脈象可以仿照這種方式來推論。)
脈象出現與疾病相應的太過之脈,就會使人容易發怒,頭暈目眩,甚至癲癇。這是因為肝臟的氣太盛了。不足的,指的是脈象沒有達到標準的狀態,例如脈象像細微的弦脈,而且比弦脈更弱,表示來氣沒有達到正常的程度,會使人胸痛,牽引到兩脅下,兩脅都感到弦滿疼痛。脅是指腋下連接到肋骨的地方,所以肝病會影響到脅部。
夏季的心脈與洪脈相應,洪脈多而胃氣少的,表示生病。只有洪脈而沒有胃氣的,表示死亡。心屬南方火,王氣像均勻的容器一樣,按下去像鉤子一樣,來得快,去得慢,像短促的形象。火氣旺盛主要影響心臟,夏季應該像矩形一樣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