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正太素脈秘訣》~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癸丑運氣

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見少微。大運歲火不及氣化運化。後天,太陰在上,左少陽,右少陰,故地氣上騰,陰專其政,其政肅。太陽在下,左厥陰,石陽明,故天氣下降,陽氣退闢,其令寂。大風時起,原野昏露,白埃四起,云奔南極,寒雨數至。物成於差;夏濕寒合德。

黃黑埃昏,流行氣交,上應鎮星,其谷黅玄。用谷命大角之皷。寒化雨化勝復同,是謂和氣化度也。陰凝於上,寒積於下,水勝火則為冰雹。陽光不治,殺氣乃行。裸蟲靜,鱗蟲育,是為歲物所宜;羽蟲耗,熱毒不生,是謂地氣所制。有餘宜高,不及宜下;有餘宜晚,不及宜早。

有餘吐之,利氣之化也。民病亦從之。其病寒溫腹滿,身慎憤肘腫,病逆寒厥拘急。是歲濕土在上,寒水在下;土能制水,天氣盈,地氣虛。宜取化源,以平土氣,益氣歲氣。無使邪食黅黃之谷,以令其食間氣之谷,以保其精。歲宜以苦燥之、濕之;甚者嚴之、泄之。不發不泄,則濕氣外溢內漬。

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贊其陽火令御。其寒運異,寒濕、燥濕、熱宜少。故藥食之,宜其化上。若濕中寒溫,下熱。

〔初之氣〕自壬子年大寒日巳初,至是歲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火。角水火運行,風不得位。地氣遷寒乃去,春氣正風乃來。生布萬物以榮,民氣條舒。風濕血溢,經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宜調厥陰之客。以辛補之:理中湯、四逆湯。以酸瀉之(大柴胡湯之類)。以甘緩之(桂、苓、甘露、竹葉、石膏湯之類是也)。歲谷宜黅,間谷宜稻。

〔二之氣〕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滿日醜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微,火客氣。少陽火中居其位,下司氣化,是謂灼化火。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濕屬盛行。以咸補之(五苓散也)。以甘瀉之(白虎湯、益元散之類)。以酸收之(建中湯之類)。歲谷宜黅,間谷宜豆,則熱氣不能為害。

〔三之氣〕自小滿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少微,火客。氣火絕中,土見火運,歲火當位。濕化郁之;天政而濕降,地氣騰滿雨,其時降寒乃隨之。感於寒濕,則民病身重、肘胸腹滿。宜治太陰之客。以甘補之(四君子、桂枝甘露之類)。以苦瀉之(大柴胡、大小承氣之類)。以甘緩之(平胃散之類)。歲谷宜黅,間谷宜麻,則濕氣不能為害。

〔四之氣〕自大暑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大宮土,客氣少陽火,中見火運。氣與運同位。火臨溽蒸,化地氣,騰天氣。痞膈客氣,晚暮蒸熱,相搏。草木凝煙,濕化下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腹滿熱虛脹,甚則肘腫。宜治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五苓散之類)。歲谷宜黅,間谷宜宣,則火氣不能為害。是氣也,無犯司氣之熱。

〔五之氣〕自秋分亥初。

白話文:

標題:[癸丑年的運氣]

內容:

  • 天氣由溼土主導,地下則爲寒水。這一年的氣候特點是溼氣和寒氣相互作用,導致氣候變化無常。
  • 夏季溼氣與寒氣結合,造成多變的天氣。黃色和黑色塵埃瀰漫,天氣變化頻繁,與鎮星運行有關。適合種植黃谷和黑谷。
  • 陰氣在上,寒氣在下,可能出現冰雹等極端天氣。陽光不足,可能導致疾病。動物活動受抑制,鱗片類生物繁衍。熱毒不易產生,受到地氣制約。
  • 地勢高低、早晚溫差會影響健康,建議飲食調理,避免溼氣過盛。如需吐瀉,應順其自然。民衆可能遭受感冒、腹脹、關節疼痛等症狀。
  • 初之氣:自壬子年大寒日至春分日,主氣爲火,風力減弱,春意盎然。人們應舒展身體,注意風溼疾病。
  • 二之氣:春分日後,火氣旺盛,應注意防溼,食用鹹味食物以補腎。
  • 三之氣:小滿日至大暑日,溼氣加重,需關注脾胃健康,適當食用甘味食物。
  • 四之氣:大暑日至秋分日,溼熱交替,易患皮膚疾病,需調節飲食,避免辛辣刺激。
  • 五之氣:秋分日至小雪日,乾燥爲主,注意皮膚保溼,多吃酸性食物。
  • 終之氣:小雪日至大寒日,寒冷加劇,關節疼痛常見,宜保暖,適量食用苦味食物。

每個階段的治療建議包括使用不同的藥物和飲食來應對季節變化帶來的健康問題。例如,初之氣時可用理中湯或四逆湯調養;終之氣時,則需使用黃連解毒湯等藥物來應對寒冷。

最後,文獻還提到了根據干支紀年和陰陽五行理論預測疾病的方法,以及《傷寒論》中的223個病症分類,強調了陰陽平衡的重要性。理解陰陽變化規律,將有助於醫生在臨牀上取得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