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素

《訂正太素脈秘訣》~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下指輕重法

凡診脈須自寸口逐一部以中指頭按之為法。初指下輕按得脈之者。乃胃脈也。更倍深下。按將至骨。方可緩緩放起指頭。臟脈也。若浮中沉。三候六部皆然。故謂之三部九候也。或以數多為輕重。次第按者非也。脈有陰陽之法者。由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

故五臟之脈。皆為氣府為尺上關部見之而已。六部輕按得者。腑脈也。屬陽。次深按至中得之。乃胃脈。亦屬陽。陽重按之深。屬臟陰脈也。脾屬土名中州。故其脈在中。此名陰陽之法。三陰從天生。故以女關前為陰。關後為陽。女子陰盛而陽微。其脈在關下。

故寸沉而尺盛女子不可久吐。所以女得男脈為有餘。在左則左病。在右則右病。

遲(一息三至。應指輕緩。),氣血俱寒。癥瘕沉積。

浮(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陽實陰虛。

數(一息七至。去來促急。),陽盛陰虛。燥熱煩滿。浮短。喘滿不利。

虛(遲大而軟。按之而綿。),氣血耗亡。夏傷暑暍。浮長。風眩癲疾。

實(舉按有力。不遲不疾。),血氣壅實。痛熱帶下。浮弦。痰飲發熱。

緩(一息四至。去而帶軟。),濕流氣壅。或痹或痛。浮滑。停飲宿食。

緊(軟如細線。轉動緊搏。),正氣特弱。邪氣作痛。浮緊。寒邪淋閉。

洪(來之至大。去之且長。),榮衛壅塞。熱盛躁狂。浮數。大腑秘澀。

細(按舉往來。其重如絲。),著濕凝涎。脛痰髓冷。浮緩。風濕不仁。

滑(起而有力。見源如珠。),痰斂嘔吐。氣逆不和。浮洪。陽經發熱。

澀(三五不調。澀如削竹。),榮衛俱虛。或為濕癢。浮澀。積滯不消。

弦(如按琴絃。直氣由繞。),或寒或熱。拘急飲冷。浮弦。傷飲氣促。

弱(輕軟沉細。按之欲絕。),宿食不消。惡寒氣滿。代動而不來。復來更動。

結(來往急緩。時止更來。),痰飲積遏。迷悶病痛。代不損部位。隨應即死。

促(去來急緩。時止即來。),臟熱壅滯。痰飲不行。沉弱。虛勞客熱。

芤(中軟傍實。按無舉有。),陽實陰虛。氣奔失血。沉緩。重著不仁。

微(輕虛細軟。若有若無。),榮衛不足。氣痞虛寒。沉緊。不冷作痛。

動(胎肉如豆。動而不行。),虛榮驚悸。股痛肉攣。沉滑。涎飲穢逆。

伏(舉之雖無。而骨乃得。),積聚痰癖。痞結不磨。沉細。體軟無力。

長(過於本位。通流而長。),渾身壯熱。坐臥不安。沉澀。積冷不禁。

短(舉時有數。不及本位。),宿食不消。惡寒氣滿。沉濡。氣怯自汗。

濡(輕輕而軟。按之若無。),虛憊寒熱。痹弱羸怯。沉遲。虛寒痛冷。

牢(浮按有力。按之即無。),著濕作腫。筋骨疼痛。沉實。瘀血癖積。

散(舉按下時。散而無力。),淫邪脫泄。精血耗亡。沉微。榮衛耗亡。

白話文:

下指輕重法

診脈時,應從寸口脈位開始,逐一用中指指腹按壓。輕輕按壓,摸到脈象,這是胃脈,屬陽脈。再加倍深入按壓,幾乎觸及骨頭,然後慢慢抬起手指,這就是臟脈,屬陰脈。浮脈、中脈、沉脈三種情況,在三部九候中都可能出現。因此稱為三部九候。不能單純以脈搏次數的多少來判斷輕重,按壓的順序也不應該這樣。脈象有陰陽之分,呼氣時心肺之氣旺盛,吸氣時腎肝之氣旺盛,呼吸之間,脾臟吸收谷物之氣。

所以五臟的脈象,都通過氣府(尺上關部)表現出來。六腑的脈象,輕輕按壓就能摸到,屬陽脈;再深入按壓到中等深度,就能摸到胃脈,也屬陽脈。陽脈按壓較深,則屬陰脈(臟脈)。脾屬土,名曰中州,所以脾脈位於中間,這就是陰陽之法。三陰經脈從天生,所以以女關穴之前為陰,之後為陽。女子陰盛陽微,其脈位於關下。

因此,寸口脈沉而尺脈盛的女子,不宜久吐。女子出現男子般的脈象,表示氣血有餘。脈象在左側,表示左側有病;在右側,表示右側有病。

遲脈(一息三至,應指輕緩):氣血俱寒,癥瘕沉積。

浮脈(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陽實陰虛。

數脈(一息七至,去來促急):陽盛陰虛,燥熱煩滿,浮短,喘滿不利。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而綿):氣血耗亡,夏傷暑暍,浮長,風眩癲疾。

實脈(舉按有力,不遲不疾):血氣壅實,痛熱帶下,浮弦,痰飲發熱。

緩脈(一息四至,去而帶軟):濕流氣壅,或痹或痛,浮滑,停飲宿食。

緊脈(軟如細線,轉動緊搏):正氣特弱,邪氣作痛,浮緊,寒邪淋閉。

洪脈(來之至大,去之且長):榮衛壅塞,熱盛躁狂,浮數,大腑秘澀。

細脈(按舉往來,其重如絲):著濕凝涎,脛痰髓冷,浮緩,風濕不仁。

滑脈(起而有力,見源如珠):痰斂嘔吐,氣逆不和,浮洪,陽經發熱。

澀脈(三五不調,澀如削竹):榮衛俱虛,或為濕癢,浮澀,積滯不消。

弦脈(如按琴絃,直氣由繞):或寒或熱,拘急飲冷,浮弦,傷飲氣促。

弱脈(輕軟沉細,按之欲絕):宿食不消,惡寒氣滿,代動而不來,復來更動。

結脈(來往急緩,時止更來):痰飲積遏,迷悶病痛,代不損部位,隨應即死。

促脈(去來急緩,時止即來):臟熱壅滯,痰飲不行,沉弱,虛勞客熱。

芤脈(中軟傍實,按無舉有):陽實陰虛,氣奔失血,沉緩,重著不仁。

微脈(輕虛細軟,若有若無):榮衛不足,氣痞虛寒,沉緊,不冷作痛。

動脈(胎肉如豆,動而不行):虛榮驚悸,股痛肉攣,沉滑,涎飲穢逆。

伏脈(舉之雖無,而骨乃得):積聚痰癖,痞結不磨,沉細,體軟無力。

長脈(過於本位,通流而長):渾身壯熱,坐臥不安,沉澀,積冷不禁。

短脈(舉時有數,不及本位):宿食不消,惡寒氣滿,沉濡,氣怯自汗。

濡脈(輕輕而軟,按之若無):虛憊寒熱,痹弱羸怯,沉遲,虛寒痛冷。

牢脈(浮按有力,按之即無):著濕作腫,筋骨疼痛,沉實,瘀血癖積。

散脈(舉按下時,散而無力):淫邪脫泄,精血耗亡,沉微,榮衛耗亡。

革脈(沉伏實大,如按鼓皮):邪氣固結,真脫病危。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陰虛氣滯血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