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撮要

明朝醫家薛己(號立齋)所著《女科撮要》,是一部匯聚婦科診療精華的重要醫籍。此書不僅總結了當時乃至前代的婦科理論與實踐經驗,更透過具體病案,展現了作者深厚的臨床造詣,對後世婦科醫學影響深遠。本書之名「撮要」,意在提綱挈領,將婦科關鍵病症的辨治要點濃縮呈現,使其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書卷開篇的前序,便開宗明義地闡述了醫術的核心並非僅憑書本知識,更在於融會貫通與臨床驗證。薛氏引用「醫不通儒,不可以言醫」之說,強調醫者需具備廣博學養與仁心,指出其將平生臨床所得彙集成冊,名為《家居醫錄》,後經友人呈獻並梓行於世,是出於「欲壽斯民於無窮」的仁者之心。這一段話不僅點明了本書的來源與成書過程,更確立了其理論源於實踐、旨在廣濟蒼生的醫德情操。

在婦科疾病的論述中,《女科撮要》尤重經候不調的辨治。書中詳細分析了月經失常的各種病因,如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起居失宜等,並歸結其根本在於心脾平和受損、脾胃虛損。薛氏認為,飲食入胃後,遊溢精氣需上輸於脾、肺,通調水道,才能下輸膀胱,濡養衝任,維持月經正常。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失調,氣血生化受阻,月經便會出現問題。對於先期、後期或前後不定的月經,薛氏依據病機精細分類:有因脾經血燥、脾經鬱滯、肝經怒火、血分有熱、勞役火動引起的「先期」;有因脾經血虛、肝經血少、氣虛血弱導致的「後期」。

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女科撮要》提出了具體的治療方劑。例如,針對脾經血燥與肝經怒火,推薦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則用歸脾湯;血分有熱用加味四物湯;勞役火動則選補中益氣湯;脾經血虛用人參養榮湯;肝經血少用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則選八珍湯。書中明確指出「脾統血」的重要概念,認為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強調多數經病實屬不足。這體現了薛氏學術思想中補益脾土、調養氣血的核心地位,並非一味破血、行氣。隨後的治驗案例,更是具體呈現了如何運用這些方劑於臨床,如治療肝脾鬱結、血枯、肝經怒火等症,均詳細記錄了用藥思路與療效,驗證了理論的有效性。

對於經漏不止(崩漏),《女科撮要》深入闡述其病機,認為多與脾胃不能攝血、肝經火熱或風動、怒動肝火、脾經鬱結、悲哀太過損傷胞絡等有關。治療上,薛氏主張根據脾胃虛弱、虛陷、肝經血熱、肝經怒火、脾經鬱火、哀傷胞絡等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小柴胡湯、歸脾湯、四君子湯等方。書中特別引用金元醫家李東垣、朱丹溪之言,強調四君子湯在治療下血症後的調理作用,以補益中氣、攝血歸源。薛氏並警示,出血過多導致血脫氣虛時,應急用獨參湯等補氣固脫,切忌誤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脾胃生氣,導致血不歸源。治驗案例中,有因憂怒導致吐血、崩漏不止,用人參、黃芪等補氣攝血藥而獲效的記載,有力印證了其辨證施治的思路。

在經閉不行方面,《女科撮要》認為其病因廣泛,與脾虛不能生血、脾郁傷耗血、胃火消爍血、脾胃損而血少、勞傷心而血少、怒傷肝而血少、腎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肺氣虛不能行血等有關,涉及脾、胃、心、肝、腎、肺等多個臟腑及情志因素。治療原則重在『調而補之』、『解而補之』、『清而補之』、『靜而補之』、『和而補之』等,強調補益化源、滋養精血,尤其關注脾胃、肺腎的功能調補。這些論述均緊扣脾胃在氣血生化和運行的關鍵作用,以及肺主氣、腎藏精、肝藏血等相關臟腑功能與月經的聯繫。

除了經帶胎產中的經病,《女科撮要》對妊娠期及產後疾病的處理亦有獨到見解與豐富經驗。雖然提供的文本中這部分內容較少,但從介紹可知,書中強調小產的危害性往往超過正產,應重預防和早期干預。對於產後出血不止、心腹痛等,詳述了使用芎歸補中湯、八珍湯等人參黃芪類補益方劑。產後護理方面,則注重氣血雙補,推薦十全大補湯、四物湯等,並提出產後不宜過早勞動或受寒等具體保健建議,這些都體現了其對產後調護的重視。

更為重要的是,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治驗」案例。這些案例是理論的具體化呈現,讀者可從中學習薛氏如何結合脈象、症狀、病因,靈活運用方藥。例如治療陰腫下墜、悶痛出水等症狀時,採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等藥物配合外用塗抹,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這些治驗不僅是薛氏臨床經驗的結晶,更是學習中醫婦科辨證施治的生動教材,展現了個體化治療方案制定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女科撮要》是一部集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於一身的婦科專著。薛己透過此書,不僅系統整理了婦科常見病的辨治規律,更透過豐富的臨床案例,將活潑的醫學思想傳承後世。書中所蘊含的脾胃為本、注重氣血、情志致病等觀點,以及靈活辨證施治的理念,至今仍是中醫婦科臨床的重要指導。它不僅是明代婦科醫學成就的代表,也是後世學習和研究婦科病的重要文獻,其價值穿越時空,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