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撮要》~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經候不調
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經四布,五經並行。故心脾平和,則經候如常。苟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脾胃虛損,則月經不調矣。若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燥,有因脾經鬱滯,有因肝經怒火,有因血分有熱,有因勞役火動;其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有因肝經血少,有因氣虛血弱。
主治之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者,歸脾湯;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勞役火動者,補中益氣湯;脾經血虛者,人參養榮湯;肝經血少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者,八珍湯。蓋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俱屬不足。
大凡肝脾血燥,四物為主;肝脾血弱,補中益氣為主;肝脾鬱結,歸脾湯為主;肝經怒火,加味逍遙為主。
治驗
(肝經怒火風熱等症附)
一婦人內熱作渴,飲食少思,腹內近左初如雞卵,漸大四寸許,經水三月一至,肢體消瘦,齒頰似瘡,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此肝脾鬱結之症,外貼阿魏膏,午前用補中益氣湯,午後以加味歸脾湯。兩月許,肝火少退,脾土少健,仍與前湯送六味地黃丸,午後又用逍遙散送歸脾丸。
又月餘,日用蘆薈丸二服,空心以逍遙散下,日晡以歸脾湯下,喜其謹疾,調理年餘而愈。
一婦人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或痛作聲,吞酸痞悶,月經不調,小便不利,二年餘矣。面色青黃相兼,余作肝脾氣滯,以六君子加芎、歸、柴胡、炒連、木香、吳茱各少許二劑,卻與歸脾湯下蘆薈丸。三月餘,肝脾和而諸症退,又與調中益氣加茯苓、丹皮,中氣健而經自調。
一婦人發熱口乾,月經不調,兩腿無力,服祛風滲濕之劑,腿痛體倦,二膝浮腫,經事不通,余作肝脾腎三經血虛火燥症,名鶴膝風,用六味、八味二丸兼服,兩月形體漸健,飲食漸進,膝腫漸消,不半載而痊。前症若脾腎虛寒,腿足軟痛,或足膝枯細,用八味丸。若飲食過多,腿足或臀內酸脹,或浮腫作痛,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主之。
一婦人性沉靜,勤於女工,善怒,小腹內結一塊,或作痛,或痞悶,月經不調,恪服伐肝之劑,內熱寒熱,胸膈不利,飲食不甘,形體日瘦,牙齦蝕爛,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腎水不能生肝木,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至仲春而愈。
松江太守何恭人,性善怒,腹聚一塊,年餘,形體骨立,倏熱往來,齶蝕透腮,或泥春旺木剋土,仍行伐肝,時季冬,肝脈洪數,按之弦緊,餘脈微弱。余曰:洪數弦緊,肝經真氣虛而邪氣實也,自保不及,何能剋土?況面色青中隱白,乃腎水不足,肝木虧損,肺金剋制,惟慮至春木不能發生耳。勉用壯脾胃滋腎水之劑,肝脈悉退。
白話文:
月經不調
古書上說:食物進入胃後,會將精華之氣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華散布,再向上送到肺,肺負責疏通體內水道,然後向下送到膀胱,水分就這樣在全身散布,五臟的經脈也同時運行。所以,當心臟和脾臟的功能平和,月經週期就會正常。如果因為情緒波動、內傷、外感風寒濕熱、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導致脾胃虛弱,就會引起月經不調。
月經提前來的原因,有的是因為脾經血燥,有的是因為脾經氣血鬱滯,有的是因為肝經有怒火,有的是因為血分有熱,有的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火氣上炎;月經延後的原因,有的是因為脾經血虛,有的是因為肝經血不足,有的是因為氣虛血弱。
針對這些情況的治療方法:脾經血燥的,用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的,用歸脾湯;肝經有怒火的,用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的,用加味四物湯;過度勞累火氣上炎的,用補中益氣湯;脾經血虛的,用人參養榮湯;肝經血不足的,用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的,用八珍湯。血是由脾土產生的,所以說脾臟統管血液。凡是血病,都應該使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來幫助陽氣生發陰血,這些情況都屬於體內不足。
一般來說,肝脾血燥的,以四物湯為主;肝脾血弱的,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肝脾氣血鬱結的,以歸脾湯為主;肝經有怒火的,以加味逍遙散為主。
治療案例
(以下包含肝經怒火、風熱等症狀的案例)
一位婦人感到身體發熱口渴,食慾不佳,腹部左側開始像雞蛋般大小,逐漸長到四寸左右,月經三個月才來一次,身體消瘦,牙齦和臉頰像長瘡一樣。脈象洪大、跳動快而虛弱,左關脈尤其明顯,這是肝脾鬱結的症狀。外敷阿魏膏,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下午服用加味歸脾湯。大約兩個月後,肝火稍微消退,脾胃功能也稍微好轉,繼續服用之前的湯藥,並搭配六味地黃丸,下午則服用逍遙散並搭配歸脾丸。
又過了一個月,每天服用兩次蘆薈丸,早上空腹服用逍遙散,傍晚服用歸脾湯。她謹慎地配合治療,調理了一年多才痊癒。
一位婦人腹內有腫塊,不時向上攻竄,有時會疼痛作響,吞酸、胸悶,月經不調,小便不暢,已經兩年多了。面色青黃交錯,我認為是肝脾氣滯,用六君子湯加上少量川芎、當歸、柴胡、黃連、木香、吳茱萸,服用兩劑後,再用歸脾湯搭配蘆薈丸。三個月後,肝脾功能調和,各種症狀都消退,又用調中益氣湯加上茯苓、丹皮,中氣強健後,月經自然就調順了。
一位婦人發熱口乾,月經不調,兩腿無力,服用祛風濕的藥物後,反而腿痛疲倦,兩膝浮腫,月經不來。我認為是肝脾腎三經血虛火燥的症狀,稱為鶴膝風。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兩個月後,身體逐漸強壯,飲食也逐漸增加,膝蓋腫脹也逐漸消退,不到半年就痊癒了。如果是脾腎虛寒,導致腿腳軟弱疼痛,或是腳踝和膝蓋細瘦,要用八味地黃丸。如果飲食過多,導致腿腳或臀部酸脹,或有浮腫疼痛,要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來治療。
一位婦人性情沉靜,勤於女工,但容易發怒,小腹內有腫塊,有時會疼痛,有時胸悶,月經不調。她一直服用清肝火的藥物,但反而出現內熱寒熱,胸膈不暢,食慾不佳,身體日漸消瘦,牙齦腐爛。這是因為脾土無法滋養肺金,肺金無法滋養腎水,腎水無法滋養肝木,應該從根本上滋養,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到春天時就痊癒了。
松江太守何恭人的夫人,性情暴躁,腹部有腫塊,已經一年多,身體瘦弱,時而發熱,臉頰潰爛。有人認為是春季木旺剋土,仍用清肝火的藥物。當時是冬天,肝脈洪大、跳動快,按下去卻是弦緊的,其他脈象則微弱。我說:脈象洪大、跳動快而弦緊,是肝經的真氣虛弱,而邪氣卻很強盛,自身都難保,怎麼可能去剋土呢?況且她面色青中帶白,是腎水不足,肝木虧損,肺金過盛導致的,擔心到春天肝木無法生發。勉強用健脾胃、滋腎水的藥物,肝脈就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