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臨證指南醫案》~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陽痿

徐(三十)脈小數澀。上熱火升。喜食辛酸爽口。上年因精滑陽痿。用二至百補通填未效。此乃焦勞思慮郁傷。當從少陽以條暢氣血。(郁)

柴胡薄荷,丹皮,鬱金,山梔,神麯,廣皮,茯苓生薑

仲(二八)三旬以內。而陽事不舉。此先天稟弱。心氣不主下交於腎。非如老年陽衰。例進溫熱之比。填充髓海。交合心腎宜之。(心腎不交)

熟地,雄羊腎,杞子,補骨脂,黃節,遠志,茯苓,胡桃,青鹽,鹿筋膠丸。

王(五七)述未育子。向衰莖縮。凡男子下焦先虧。客館辦事。曲運神思。心陽久吸腎陰。用斑龍聚精茸珠合方。(勞心過度)

男子以八為數。年逾六旬。而陽事痿者。理所當然也。若過此猶能生育者。此先天稟厚。所謂陽常有餘也。若夫少壯及中年患此。則有色欲傷及肝腎而致者。先生立法。非峻補真元不可。蓋因陽氣既傷。真陰必損。若純乎剛熱燥澀之補。必有偏勝之害。每兼血肉溫潤之品緩調之。

亦有因恐懼而得者。蓋恐則傷腎。恐則氣下。治宜固腎。稍佐升陽。有因思慮煩勞而成者。則心脾腎兼治。有郁損生陽者。必從膽治。蓋經云。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又云少陽為樞。若得膽氣展舒。何郁之有。更有濕熱為患者。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治用苦味堅陰。淡滲去濕。

濕去熱清。而病退矣。又有陽明虛。則宗筋縱。蓋胃為水穀之海。納食不旺。精氣必虛。況男子外腎。其名為勢。若穀氣不充。欲求其勢之雄壯堅舉。不亦難乎。治惟有通補陽明而已。(華岫云)

徐評,陽痿之病。其症多端。更僕難盡。非專論數千言不明。容當另詳。茲不復贅。

2.

某(二一)脈細自汗。下體怯冷。衛陽式微使然。(衛陽虛)

黃耆(三錢),熟附子(七分),熟於朮(一錢半),炙草(五分),煨姜(一錢),南棗(三錢)

朱(三六)脈微汗淋。右脅高突而耎。色痿足冷。不食易飢。食入即飽。此陽氣大傷。衛不擁護。法當封固。

人參,黃耆,制川附子,熟於朮

孫(五八)肉瞤筋惕。心悸汗出。頭痛愈。畏風怕冷。陽虛失護。用真武湯

某,勞傷。陽虛汗泄。

黃耆(三錢),白朮(二錢),防風(六分),炙草(五分)

顧(氏)勞力怫怒。心背皆熱。汗出。往時每以和陽治厥陰肝臟得效。今年春夏。經行病發。且食納頓減。褚氏謂獨陰無陽。須推異治。通補既臻小效。不必見熱投涼。用鎮其陽以理虛。

人參,半夏茯苓,炙草,牡蠣小麥,南棗

張(五六)脈弦大。身熱。時作汗出。良由勞傷營衛所致。經云勞者溫之。(營衛虛)

嫩黃耆(三錢),當歸(一錢半),桂枝木(一錢),白芍(一錢半),炙草(五分),煨姜(一錢),南棗(三錢)

某(二一),脈細弱。自汗體冷。形神疲瘁。知飢少納。肢節酸楚。病在營衛。當以甘溫。

生黃耆,桂枝木,白芍,炙草,煨姜,南棗

某,汗出寒凜。真氣發泄。痰動風生。用辛甘化風法。

生黃耆,桂枝,炙草,茯苓,防風根,煨姜,南棗

梅(四三)案牘積勞。神困食減。五心汗出。非因實熱。乃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氣泄為熱為汗。當治在無形。以實火宜清。虛熱宜補耳。(勞傷心神)議用生脈四君子湯

方,茹素惡腥。陽明胃弱。致厥陰來乘。當丑時濈然汗出。少寐多夢。(胃陰虛)

人參,龍骨茯神,棗仁,炒白芍,炙草

煎藥吞送蒸熟五味子三十粒。

又,鎮攝汗止。火升咳嗽。仍屬陰虛難得充復。育陰滋液為治。

熟地炭,人參,炒麥冬,五味,炒萸肉,川斛,茯神,女貞子,接服瓊玉膏方。

經云。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陽加於陰。謂之汗。由是推之。是陽熱加於陰。津散於外而為汗也。夫心為主陽之臟。凡五臟六腑表裡之陽。皆心主之。以行其變化。故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氣化為津。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而津泄為汗。然有自汗盜汗之別焉。夫汗本乎陰。

乃人身之津液所化也。經云。汗者。心之液。又云腎主五液。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之者。心之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不因發散。溱溱然自出。由陰蒸於陽分也。腎之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盜汗者。即內經所云寢汗也。

睡熟則出。醒則漸收。由陽蒸於陰分也。故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如氣虛表弱。自汗不止者。仲景有黃耆建中湯。先賢有玉屏風散。如陰虛有火盜汗發熱者。先賢有當歸六黃湯柏子仁丸。如勞傷心神。氣熱汗泄者。先生用生脈四君子湯。如營衛虛而汗出者。

宗仲景黃耆建中湯。及辛甘化風法。如衛陽虛而汗出者。用玉屏風散。耆附湯真武湯。及甘麥大棗湯。鎮陽理陰方法。按症施治。一絲不亂。謂之明醫也。夫復奚愧。(鄒滋九)

徐評,汗出總由於心火不寧。屬熱者多。屬寒者少。今諸方皆用補陽治法。乃一偏之見。皆由不知汗出之液在何經也。誤人多矣。亡陽之汗。乃陽氣飛越。下焦空虛。此乃危急之症。非參附不能回陽。與自盜等大不相同。醫者全然不知。併為一病。貽誤無窮。深為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