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湯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1%
心經 15%
腎經 10%
肝經 10%
肺經 10%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建中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1. 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寒,症狀如腹痛、腹瀉、四肢冰冷等。附子性溫熱,能溫補脾腎陽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寒性腹痛。
  2. 對於陽氣虛衰、脾胃虛寒導致的氣血虧虛,附子能溫補陽氣,提升人體正氣,達到回陽救逆之效,使脾胃功能恢復,改善氣血循環。

故附子在建中湯中,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作,達到治療脾胃虛寒之目的。

建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建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痛、食少、便溏等症,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充盈,從而緩解症狀。
  2. 助參芪補中: 建中湯以人參、黃芪為君藥,補中益氣。白朮與人參、黃芪相配,能增強其補氣健脾之力,使補中益氣作用更顯著,更好地改善脾胃虛弱的狀態。

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脾胃虛弱: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脾胃虛弱常伴隨氣血不足,白芍能滋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從而改善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

二、協調藥性:建中湯中含有甘草、桂枝等溫熱藥物,白芍的寒性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溫燥,防止出現上火等副作用。同時,白芍還能與桂枝協同作用,促進氣血運行,增強藥效。

建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效。建中湯中含有肉桂、乾薑等溫燥之藥,甘草可以調和其燥烈之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2. 補脾益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之症,甘草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氣血生化,有助於改善虛寒症狀。

建中湯方劑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扶正祛邪: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嘔的作用。建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的病症,乾薑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陽氣生發,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2. 配合人參,增強補益: 建中湯中的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但人參性偏寒,單獨使用容易造成陽氣不足。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人參的寒性,使補益效果更加顯著,避免補虛損陽。

建中湯方劑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健脾和胃: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建中湯以補脾胃為主,加入草果可加強其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化濕除濁,助藥力:草果還具有化濕除濁的功效,可以去除脾胃中的濕氣,有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草果的辛香之氣,可以起到引導藥力、增強藥效的作用,使建中湯的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建中湯 」,主治功效是:長期發作的瘧疾,臟腑和胃都很虛弱,胸部、隔膜和腹部感到悶悶的,脹塞不暢,兩側肋骨連著心臟的地方疼痛,四肢沉重無力,身體發熱,腹瀉,身體非常消瘦。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草果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治瘧、降氣、燥濕、解酒毒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中藥方劑「 建中湯 」,主要成分是:附子,白朮,白芍,甘草,乾薑,草果。

傳統服藥法


當歸3錢,赤芍1錢半,肉桂1錢半。
無汗,加炒黑荊芥;腹痛,加炒焦砂糖。
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建中湯具有溫中健脾、化痰止瀉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建中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皮膚顏色發黃月經腹痛產後腹痛口瘡嘴破口角炎腹中感到寒冷皮膚紫斑上腹胃脘痛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肺結核胰臟炎耳聾瘧疾遺精心內膜炎尿道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

相同名稱方劑


建中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白芍藥、桂枝、甘草。 主治:陽虛眩暈;肝脾血分虛寒腹痛。

建中湯, 出處:《活幼心法》卷四。 組成:人參2錢,蜜炙黃耆3錢,白朮1錢5分,當歸身1錢5分,大川芎8分,大附子(制)1錢,乾薑(炒帶黑色)1錢,肉桂1錢,炙甘草1錢,丁香5分。 主治:真氣外發而內虛寒,痘收時寒戦咬牙者。

建中湯,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附子(炮)2兩,白朮(土炒)2兩,芍藥(酒炒)4兩,甘草(炒)1兩,乾薑(炒)1兩,草果(去殼,炒)1兩。 主治:久發瘧疾,臟胃虛弱,胸膈腹中飽悶痞塊,兩脅連心痛,四肢沉重,發熱。泄瀉,羸瘦。

建中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膠饴半斤,黃耆3兩,乾薑3兩,當歸3兩,大棗15個,附子1兩,人參2兩,半夏2兩,橘皮2兩,芍藥2兩,甘草2兩。 主治:五勞七傷,小腹急痛,膀胱虛滿,手足逆冷,食飲苦吐,酸痰嘔逆,泄下少氣,目眩耳聾,口焦,小便自利。

建中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引《博濟》。 組成:草豆蔻(去皮)1兩,神曲(炒)1兩,麥糵(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朮1兩,厚朴(去粗皮,炙香熟)1兩,乾薑(炮)1兩,茴香子(炒)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膈氣,宿食不消,胸膈痞滿,心腹脹痛,陰陽不和,臍腹撮痛。

建中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人參2兩,甘草2兩,桂心2兩,茯苓2兩,當歸2兩,黃耆3兩,龍骨3兩,麥門冬3兩,大棗30個,芍藥4兩,附子1兩,生地黃1斤,生薑6兩,厚朴1兩,饴糖8兩。 主治:虛損少氣,腹脹內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飲食,寒熱頭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難,或復下痢口乾,夢中泄精,或時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復微腫,百節疼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