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桂附湯

JIA WEI GUI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一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8%
胃經 34%
心經 8%
腎經 7%
肝經 5%
肺經 4%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桂附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脾益氣,助運脾陽: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效。桂附湯以溫陽散寒為主,加入白朮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更好地吸收藥物,提高藥效。

2. 協調藥性,防止燥烈: 桂附湯中桂枝、附子性熱燥,容易傷陰耗氣。白朮性溫和,能緩解桂附湯的燥烈之性,使藥力更平和,避免過度耗傷脾胃之氣。

加味桂附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陽氣: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與桂枝、附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溫煦臟腑,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2. 助附子回陽救逆:肉桂能助附子回陽救逆,增強其溫陽救逆之力,對於陽氣衰微、氣血虛寒的患者,可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桂附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桂枝、附子性溫,但偏於溫陽,乾薑則兼具溫陽和散寒之功,可協同桂枝、附子溫補陽氣,助陽化氣,改善陽虛寒凝所致的症狀。
  2. 調和藥性,防止寒凝:桂枝、附子溫陽之力較強,若單用,易造成燥熱之弊,而乾薑辛溫性緩,可調和桂枝、附子的燥熱之性,防止寒凝之氣散解後,又因寒氣過盛而出現新的問題。

加味桂附湯中添加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脈微細等症狀,附子能起到溫陽回陽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寒性症狀。
  2. 配合桂枝,增強溫陽之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桂枝與附子合用,能互相協同,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更好地治療寒性疾病。

加味桂附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調和藥性:桂枝、附子性溫熱,甘草性甘平,可緩和桂枝、附子的溫燥之性,防止燥邪傷肺。同時,甘草與桂枝、附子相配,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過燥或過寒之弊。

二、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的功效,可增強桂枝、附子溫陽散寒之力,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更好地治療寒邪客於肌表,氣血運行不暢的疾病。

主治功效


加味桂附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辨證錄》記載,陳士鐸認為「冬月傷寒,身熱五日,人即發厥」之證,並非寒邪直入厥陰經,而是腎水乾燥,無法滋養肝木所致。此時,肝血枯竭,反求於腎水,而腎水亦不足,故肝木反將風邪歸咎於腎,導致母病連累子,出現「發厥」之症。治療上不需針對肝經,只需補腎,則厥證自解。

加味桂附湯治療原理

《辨證錄》提及「此症用加味桂附湯亦效」,並明確指出此方組成:白朮、肉桂、乾薑、附子、甘草。結合古文內容以及各藥材功效,可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1. 溫陽補腎、回陽救逆: 附子為本方核心,其性大熱,能峻補腎陽,回陽救逆,溫通經脈。針對古文所述腎陽不足、腎水枯竭之證,具有關鍵作用,能有效改善「發厥」之症。
  2.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肉桂溫經散寒,能振奮陽氣,溫通血脈,並兼有止痛之效,配合附子,進一步增強溫陽散寒之功。對於寒邪侵襲、陽氣不足的病症,有顯著效果。
  3. 暖胃祛寒、發汗解表: 乾薑性熱,能暖胃祛寒,亦有發汗解表之功,可協助機體驅散體內寒邪。
  4. 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白朮健脾益氣,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並兼有利水消腫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增強補益之效。
  5.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能緩和藥性,並具有緩急止痛之效,使全方藥性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總結

加味桂附湯整體而言,以溫陽補腎為核心,通過回陽救逆、溫經散寒、健脾益氣等作用,達到補益陽氣、驅散寒邪的目的。針對《辨證錄》所述之「冬月傷寒,身熱五日,人即發厥」之證,本方可通過溫補腎陽,使腎水得以滋養肝木,從而解決「母病連累子」的病理機制,達到治療厥症的效果。此方不單針對寒邪,更側重於補益陽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肉桂1錢,乾薑1錢,附子5分,甘草5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桂附湯,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白朮1兩,肉桂1錢,乾薑1錢,附子5分,甘草5分。 主治:冬月傷寒,身熱4日,畏寒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