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節菖蒲

九節菖蒲

JIU JIE CHANG PU

  • 英文名稱:Anemone altaica Fisch. ex C.A. Mey. Irkutsk Anemone Rhizome
  • 別名:小菖蒲,雞爪蓮,節菖蒲,外菖蒲,京玄參,京菖蒲,穿骨七,九節離
  •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阿爾泰銀蓮花的根莖。採收和儲藏:栽培5年以上採收,5-6月葉枯倒苗前採挖,除去泥沙,曬乾後搓去鬚根,簸去雜質。
  • 道地藥材:山西, 陝西, 西北地區, 河南, 湖北,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溝谷, 河南西部,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九節菖蒲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九節菖蒲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其解毒功效源於辛味善於發散、透邪外出,溫性則助於化濕消腫,清除體內積滯。入肺經可清解肌膚熱毒如癤、疥癬;入胃、大腸經則助化濕利水,導毒外出。其殺菌滅蟲之力,更直接針對邪毒入侵,故能內外兼顧,有效消除體內外毒素。

2. 宣濕醒脾

九節菖蒲辛開苦降,性溫入脾胃經,其「宣濕醒脾」之功,乃基於其獨特藥性。辛味善於宣散水濕,暢通氣機;苦味則能燥濕清熱,引濕下行。二者合用,能有效宣暢停滯於脾胃之濕邪。性溫則有助溫化脾土,補益脾陽,使脾胃健運,恢復其運化水濕之功能。故能醒豁脾胃之氣,促其升清降濁。臨證上,常藉此藥效,治療脾虛濕困所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悶及大便溏洩等症,體現其健脾化濕、醒脾開胃之用。

3. 安神

九節菖蒲以其性味辛、溫,歸心、肝經,在中醫學中被視為具備顯著的安神功效。其辛味能開竅化濁,溫性則有助於溫通氣血,使心神得養而安定。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一旦心血不足或痰濕蒙蔽心竅,皆可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九節菖蒲入心經,能「安神定志」,透過其醒神開竅之功,清利心竅,使神志清明,進而平息心緒煩躁、輾轉難眠等症狀。此外,其歸肝經亦能協助理氣解鬱,間接解除因肝氣鬱結所致的情緒困擾,使心神得以安頓。其常被用於改善神經衰弱、失眠等,正是利用其歸經與特性,從根本上調和心神,達到寧心安神之效。

4. 化痰開竅

九節菖蒲,味辛苦,性溫,歸肺、心、脾經。其核心功效在於化痰開竅與醒神。中醫認為,痰濕濁邪若蒙蔽心竅或清竅,可致神志昏亂。九節菖蒲憑藉其辛溫之性,能溫化痰飲,使鬱閉於體的痰濁得以降解、排出,進而清除阻滯,開通閉塞的孔竅。其此功效善治熱病神昏、癲癇、氣閉耳聾等痰濁阻閉心神或竅道之症。再者,其辛香走竄之氣特具醒神通竅之能,能疏通經絡,開豁心神,對多夢健忘、神志昏沉等症,尤能發揮提振清明之效。

5. 健脾胃

九節菖蒲,性溫辛,味苦,入脾、胃經。傳統中藥觀點認為,其對脾胃具顯著助益,核心在於「健脾益胃」。它能溫中止嘔,消食化積,行氣止痛,對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至關重要。《本草綱目》亦提及,九節菖蒲主治脾胃虛弱、食積不化所引起的脘腹脹悶、疼痛嘔吐及泄瀉等症狀。從中醫角度而言,其溫通之性有助於溫暖中焦脾胃,疏導氣機,消解積滯,從而恢復脾胃的正常受納與運化功能,維護消化系統健康。

6. 活血化瘀

九節菖蒲,辛溫歸肝胃經,其辛散溫通之性,善能活血化瘀。辛味有行散之功,可使氣血運行,消散瘀阻;溫性則能溫通經脈,助陽化瘀,促使血行暢通。肝主藏血並疏泄氣機,本品入肝經,直達血分,故其活血破瘀之力尤為顯著,對改善血瘀諸痛,如跌打損傷、瘀血痹痛,及婦人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等,皆能發揮化瘀通經止痛之效。此乃其辛溫走肝,達血分而行血化瘀之體現。

7. 祛風除濕

九節菖蒲性味辛溫,具備祛風除濕之功。其「辛」味善於發散,能將體內風邪驅散;而「溫」性則有助於溫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暢通無阻。風為百病之長,常引發感冒、頭痛、肢體疼痛,甚至風寒濕痹等症狀,九節菖蒲憑藉其辛溫發散之力,能有效驅除風寒之邪,從而緩解上述因風邪外襲所致的病症。濕邪為陰邪,易困阻經絡,損傷脾胃,表現為四肢沉重、腹瀉、嘔吐等。九節菖蒲之溫性,能溫化濕邪,暢通氣機水濕運化,透過溫通經絡之作用,協助身體化解濕邪,尤其對筋骨疼痛、瘡瘍腫痛等由風濕阻滯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助益。其綜合作用體現了中藥「辛開溫通」的治療理念,針對風濕之邪具有標本兼治的特色。

8. 活絡止痛

從傳統中醫角度,九節菖蒲的活絡止痛功效,源於其辛溫的性味,並歸肝、腎二經。中醫認為「痛則不通」,凡氣血瘀滯、經絡阻閉均可引發疼痛。九節菖蒲辛溫之性,能溫經散寒,深入肝腎,肝主筋藏血,腎主骨生髓,與筋骨、關節疾病密切相關。其「活絡」之義,即指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暢通無阻。通過溫散經絡中的寒濕、瘀滯,使氣血得行,經絡得通,從而達到「止痛」之效。故其對於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腫疼痛、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腰腿疼痛、關節痹症等,皆有其獨特療效,體現了中醫「通則不痛」的治療原則。

9. 止咳化痰

九節菖蒲味甘性平,歸肺脾經。其甘能緩和肺氣而止咳平喘,針對痰多咳嗽、胸悶尤效。平性能清痰化濕並溫化寒痰,使痰易於咳出,改善肺部聚痰。其溫性亦能溫肺散寒,主治肺寒導致的咳嗽。綜合而言,此藥透過調和肺脾,匯聚清化、溫化之功,是止咳化痰的常用藥。

10. 止血

九節菖蒲歸肝、胃經,性溫,其止血效用主要體現於「溫經止血」和「化瘀止血」。中醫傳統觀點認為,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而瘀血亦可導致出血不止。此藥能溫暖經脈,驅散寒邪,改善因虛寒或寒凝引起的出血,如女性崩漏帶下。同時,它能化解體內瘀滯,使離經之血重新歸經,斬斷因瘀血內阻造成的持續出血,如《醫林纂要》所載,可治血痢、腸風下血不止。其溫通血脈、散寒化瘀之功,是其止血的關鍵機制。

11. 清熱解毒

九節菖蒲性味辛溫,入肺、胃、肝經,善能清熱解毒。雖性溫,卻不礙其清利邪熱之功,反助其宣散外邪,使熱毒有出路。其清解之力尤顯於肺胃,擅治風熱感冒、扁桃體炎、咽喉腫痛等邪熱鬱結之症,能有效解除病原體所致的熱毒反應。入肝經則助其排解深層鬱熱毒素,發揮化毒散結之效。

12. 開竅

九節菖蒲在傳統中醫藥中被視為重要的開竅藥物,其核心功效在於其「開竅通竅」之力。此藥性味辛香走竄,其中「辛」能開散,「香」可透達污濁,「走竄」則喻其通利無阻之勢,能迅速上達頭面,直透九竅。

正是憑藉此獨特藥性,九節菖蒲能滌蕩蒙蔽心神之痰濁、濕邪或熱毒,使經絡暢通,靈竅得開。其入肺經,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並與五官功能密切相關。肺氣宣降失常或受痰濕阻滯,易致頭腦昏沉、鼻塞不通等。九節菖蒲的辛香能宣通肺氣,清除壅滯,使氣機暢達。

因此,對於因痰濁蒙蔽心竅、或邪氣壅滯竅道所致的癲癇、中風痰厥、意識不清、神昏譫語,乃至頭痛、鼻塞、耳鳴、目赤腫痛等症,九節菖蒲皆能發揮其速效的開竅通絡作用,使神明得以清利,五官功能恢復正常。所謂「醒神益智」,便是其開竅功效的延伸,竅道通暢,神思自能清明。

九節菖蒲的古代典籍


九節菖蒲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九節菖蒲的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歸因於其所含揮發油、生物鹼及有機酸等活性成分。這些成分可能透過多重機制發揮作用:抑制發炎反應,減少發炎因子釋放,從而緩解發炎性疼痛;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瘀血散化,並加速代謝廢物清除,減輕組織缺血及瘀滯造成的疼痛;同時具有抗水腫作用,降低組織壓力而減輕腫脹性疼痛。部分成分或能直接作用於疼痛通路,產生鎮痛效果,對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及腫痛皆有助益。

九節菖蒲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或鮮品搗汁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

九節菖蒲的炮製


  • 揀去雜質
  • 篩去灰屑或用水洗淨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九節菖蒲注意事項:

  1. 陰虛陽亢者慎服:陰虛陽亢者體質虛弱,服用九節菖蒲可能會加重陰虛陽亢症狀。
  2. 煩躁汗多者慎服:九節菖蒲具有興奮作用,煩躁汗多者服用後可能會加劇煩躁和出汗症狀。
  3. 精滑者慎服:九節菖蒲具有固精作用,精滑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精滑症狀。

九節菖蒲相關的方劑


九節菖蒲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霍亂耳聾消化不良乳腺炎蕁麻疹細菌性食物中毒阿茲海默症胃腸出血雞眼及胼胝神經衰弱症咳嗽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容易健忘上吐下瀉吐血幼兒丹毒腹痛胸悶脹嘔吐疥癬癲癇耳鳴腹瀉月經不調損傷頭痛疼痛感冒虛弱肢體疼痛失眠痢疾鼻塞食慾不振

九節菖蒲含有的化學成分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5-羥基乙酰丙酸(5-Hydroxy acetylpropano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白頭翁素(Anemonin), 蔗糖(Sucr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