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蓖麻煎丸」方劑中加入「蓖麻子」,主要基於其藥性之故。蓖麻子具有以下特點:
- 逐瘀消積: 蓖麻子性溫,味辛,有毒,可活血化瘀,消積導滯,能有效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 通便瀉下: 蓖麻子亦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通便排毒,對於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然而,由於蓖麻子有毒,需嚴格控制劑量,並由專業醫師指導使用,避免中毒風險。
蓖麻煎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蓖麻本身性熱,容易引起炎症,而黃連性寒,可清熱解毒,與蓖麻相配,可起到平衡作用,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加重炎症。
- 止痛消腫: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痛消腫之功效,能有效緩解蓖麻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總而言之,黃連在蓖麻煎丸中起着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作用,與蓖麻相輔相成,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蓖麻煎丸」中加入「九節菖蒲」的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濕,通經絡: 九節菖蒲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九節菖蒲可以起到緩解作用,配合蓖麻的活血化瘀,更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痺痛。
- 開竅醒神,安神定志: 九節菖蒲還能開竅醒神,安神定志,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九節菖蒲可以起到改善作用。
「蓖麻煎丸」方劑中加入白附子,其用意主要在於:
- 溫陽散寒,止痛消腫:白附子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可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腫脹。蓖麻煎丸常用於治療寒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白附子可以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輔助活血化瘀:白附子與其他藥材搭配,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白附子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消腫止痛,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加速傷口癒合。
白附子的加入,可有效增強「蓖麻煎丸」的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功效,提升其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蓖麻煎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大風疾」,即中醫古籍中所指之癘風(類似現代醫學的麻風病),以皮膚麻木、潰爛、毛髮脫落、筋骨疼痛為主要表現。其病機多與風毒壅滯血脈、痰濁瘀阻相關,治法常需祛風解毒、化痰通絡。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君藥:蓖麻子(去皮)
- 性味辛甘平,有毒,傳統用於「通竅辟穢,逐水消腫」。此方取其「通透走竄」之性,能深入經絡、攻逐風痰濕毒。
- 與黃連同煮後去黃連,既減緩蓖麻子毒性,又借黃連苦寒清熱之性,使蓖麻子專攻風痰而兼清餘熱。
臣藥:九節菖蒲
- 辛溫芳香,開竅化痰、醒脾祛濕。助蓖麻子宣通壅滯,尤其針對風痰蒙蔽清竅或阻滯經絡之證。
佐藥:白附子
- 辛甘大溫,祛風痰、逐寒濕,善治「頭面遊風」及痰厥頭痛。與菖蒲協同,增強祛風化痰、通絡散結之效。
使藥:薄荷茶送服
- 薄荷辛涼,輕揚上行,兼能疏風清熱;茶水苦寒降火,可制約全方溫燥之性,並引藥力透達肌表。
三、治療原理推論
- 攻毒逐瘀:蓖麻子為核心,直接攻逐經絡中風毒痰瘀,配合白附子化痰散結,破除病理產物。
- 通竅醒神:菖蒲芳香開竅,改善因風痰閉阻所致的肌膚麻木、神識昏蒙。
- 清熱制燥:黃連煎煮過程去性存用,薄荷茶調和藥性,避免溫燥傷陰。
此方組合體現「以毒攻毒、痰瘀並治」思路,適用於風毒痰濁膠結之重症,然須審慎辨證。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去皮)10兩,黃連(去須)5兩(2味細銼,以水1鬥同煮令水盡,控乾,不用黃連,將蓖麻子細研為膏),九節菖蒲3兩,白附子1兩。
上除前膏外,為末,入蓖麻膏中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薄荷茶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蓖麻煎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蓖麻煎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蓖麻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蓖麻子(去皮)10兩,黃連(去須)5兩(2味細銼,以水1鬭同煮令水盡,控乾,不用黃連,將蓖麻子細研爲膏),九節菖蒲3兩,白附子1兩。 主治:大風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