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香連丸

白附子香連丸

BAI FU ZI XI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肝經 27%
大腸經 10%
膽經 10%
脾經 10%
心經 5%
肺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附子香連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除煩: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效。白附子性溫,可祛風散寒、止痙化痰,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燥熱之性。加入黃連可中和白附子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於燥烈,並能清熱解毒,防止藥物副作用。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黃連與白附子相配,可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療效。白附子主治風寒濕痹、痰厥頭痛、中風失語等,而黃連則能清熱解毒,瀉火除煩,與白附子共同作用,可達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化痰開竅的功效。

白附子香連丸中包含木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燥濕的功效。方中白附子、香連等藥物偏寒涼,易傷脾胃,而木香可溫脾胃,行氣止痛,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二、調和藥性:白附子、香連等藥物偏於寒涼,而木香偏於溫燥,二者配伍,寒溫相濟,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療效。

白附子香連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散寒,止痛消腫: 白附子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腫脹等症狀,與香連丸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解毒止痙: 白附子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痙作用,可緩解因毒邪入侵而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香連丸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白附子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附子香連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胃氣虛,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所致之泄瀉痢疾,具體症狀包含:

  1. 下痢特徵:瀉痢赤白(寒熱夾雜)、裏急後重(濕熱氣滯)、腹痛扭撮(氣機不通)。
  2. 病勢特點:晝夜頻并(病急而連續)、乳食減少(脾胃運化失常)。
  3. 病機關鍵:腸胃氣虛為本,冷熱互結為標,兼夾乳食積滯,屬虛實夾雜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苦寒)

    • 清熱燥濕:直折腸道濕熱,治赤白痢、裏急後重。
    • 厚腸止瀉:《本草綱目》載其能「治久下痢」。
  2. 木香(辛溫)

    • 行氣止痛:疏通腸胃滯氣,緩解腹痛扭撮。
    • 醒脾調中:助運化乳食,與黃連配伍,仿「香連丸」思路,治痢經典藥對。
  3. 白附子(辛甘大溫)

    • 溫散風痰:此方取其溫絡散寒之力,針對「暴傷乳哺」感寒或冷熱相雜之病機。
    • 助陽通滯:振奮腸胃氣陽,平衡黃連寒性,令全方寒溫並用。

配伍特點與方義推演

  • 寒溫互制:黃連清熱,白附子溫中,木香調氣,共成「清熱不助寒、溫中不助火」之效,契合「冷熱相雜」病機。
  • 標本兼顧:黃連治標(濕熱下痢),白附子顧本(腸胃氣虛受寒),木香暢樞(氣機升降),體現小兒痢疾虛實夾雜之調治邏輯。
  • 劑型考量:粟米飯為丸,取穀氣護胃;清米飲送服,益胃氣而助藥力,符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延伸思考
此方與《普濟方》「白附子黃連丸」、《幼科準繩》「白附香連丸」同源異名,均聚焦於小兒痢疾之寒熱錯雜證。其組方簡潔,力專腸腑,體現古人以「寒溫並行、氣藥佐使」調節腸胃紊亂之智慧,適用於急症輕證或病後調理。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分, 木香1分, 白附子(大者)2個。
上為末,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或黍米大。
每服10丸至20-30丸,食前清米飲送下,日、夜各服4-5次。
白附子黃連丸(《普濟方》卷三九七) 白附香連丸(《準繩·幼科》卷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嗜眠症(嗜睡症)

相同名稱方劑


白附子香連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黃連1分,木香1分,白附子(大者)2個。 主治:腸胃氣虛,暴傷乳哺、冷熱相雜、瀉痢赤白,裏急後重、腹痛扭撮、晝夜頻並、乳食減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