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煮蓖麻子

法煮蓖麻子

FA ZHU BI MA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心經 10%
胃經 10%
膽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法煮蓖麻子是一個重要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的蓖麻子,來源於蓖麻植物的種子,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蓖麻子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因為其具備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藉由法煮的方式,能有效降低蓖麻子的毒性,同時保留其藥效。蓖麻子的主要成分包括蓖麻油,這種油脂在潤滑腸道、促進腸道蠕動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當蓖麻子經過法煮處理後,可以更安全地用於治療便祕等腸道問題。此外,蓖麻子還被認為能夠加強脾胃的功能,幫助改善消化系統的健康。這種方劑在中醫中不可或缺,因為它不僅能調理腸道,還有助於提高整體的健康狀態。因此,法煮蓖麻子的組成中包含蓖麻子,是基於其對身體的多重益處和療效的考量。

「法煮蓖麻子」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蓖麻子性熱,入藥需經法煮去除毒性,而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中和蓖麻子的熱性,降低其毒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造成不良反應。
  2. 調和藥性: 黃連苦寒,可抑制蓖麻子的燥烈之性,使其更易於入藥,並減少對脾胃的刺激,降低其副作用。同時,黃連能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使藥性更加協調,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名「法煮蓖麻子」,主治「諸癇病,不問年深日久」,即各種癲癇發作(癇病),無論病程長短皆可應用。古代醫家認為癇病多因風痰閉阻、肝風內動所致,發作時昏仆抽搐,或伴口吐涎沫。此方以蓖麻子為主藥,取其通絡逐痰、開竅醒神之效,配合黃連清熱瀉火,共奏熄風定癇之功。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蓖麻子(去皮取仁)

    • 性味甘辛平,有毒,傳統用於通絡利竅、逐痰散結。《本草綱目》載其「治偏風不遂……癩癇」。其油脂成分(蓖麻毒素)具強烈刺激性,古代炮製時以長時間水煮減毒,並藉水解法分解部分毒性物質。切段後服少量,既能保留藥效,又避免中毒。
  2. 黃連(去須銼碎)

    • 性味苦寒,清心瀉火、燥濕解毒。癇病發作常因痰火擾神,黃連可清瀉心肝之火,與蓖麻子協同,一者化痰開竅,一者清熱安神。
  3. 炮製與配伍邏輯

    • 水煮三日兩夜:透過慢火久熬,使蓖麻子毒性降低(現代已知蓖麻毒素於高溫水中部分水解),黃連之苦寒成分亦溶出,共同作用於痰熱癇證。
    • 荊芥湯送服:荊芥辛散祛風,助藥力上行頭目,兼制蓖麻子滯膩之性。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針對「風痰挾熱」之癇病,以蓖麻子通竅逐痰為主,黃連清熱為輔:

  • 逐痰通絡:蓖麻子油脂刺激腸道,促進痰濁排泄(古人謂「逐痰」),或間接調節神經異常放電。
  • 清熱安神:黃連含小檗鹼,可鎮靜中樞神經,抑制過度興奮。
  • 禁忌食豆:可能因古代觀察到豆類與蓖麻子同服易致脹氣(蓖麻油加強腸蠕動與豆類產氣作用),故列為禁忌。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然現代應用需審慎評估毒性與劑量控制。

傳統服藥法


蓖麻子(去皮,取仁)2兩,黃連(去須,銼如豆大)1兩。
上用銀器,以水1大碗,慢火熬,水盡即添,熬三日兩夜為度,取出,去黃連,只用蓖麻子,風乾不得見日,用竹刀將蓖麻子每枚切作4段。
每服20段,計蓖麻子5粒,食後用荊芥湯送下,日2次。
服蓖麻子者,終身忌食豆,若犯之,則腹脹而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癇麻疹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法煮蓖麻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蓖麻子(去皮,取仁)2兩,黃連(去須,銼如豆大)1兩。 主治:諸癇病,不問年深日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