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膽子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鴉膽子具有清熱毒,解血痢作用,可緩解熱毒血痢引起的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鴉膽子含有生物鹼、樹脂、揮發油等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止瀉止血的作用。鴉膽子還可抑制腸胃蠕動,減少腹瀉次數。但是,鴉膽子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嚴格按照醫囑,不可過量服用。
2. 解毒
鴉膽子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但由於其本身有毒,使用不當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使用鴉膽子解毒必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並嚴格控制劑量,以確保安全。此外,鴉膽子解毒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探討其具體機制和安全性。
3. 清熱
鴉膽子的清熱功能主要體現在它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它含有生物鹼、揮發油、樹脂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鎮痛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此外,鴉膽子還可以清肝明目,緩解眼部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鴉膽子的古代典籍
鴉膽子的現代功效
1. 抗瘧
鴉膽子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瘧功效確切。體外實驗表明,鴉膽子的有效成分主要為鴉膽子苦木素類,其中鴉膽子苦內酯和鴉膽子苦醇具有明顯的抗瘧效果。 然而,針對氯喹耐藥株的瘧原蟲,鴉膽子甙A則無效。
動物實驗方面,雞瘧實驗顯示,口服鴉膽子仁或注射其水浸液和粗制組分,均能迅速減少血中瘧原蟲數量,甚至使其轉為陰性。 鴉膽子仁煎劑的最小有效劑量 (MED) 為 0.02g/kg,與奎寧的抗瘧效果相當,且優於常山。
臨床應用方面,鴉膽子對三日瘧、間日瘧及惡性瘧均有療效。 針對三日瘧、間日瘧和惡性瘧患者的臨床報告指出,使用鴉膽子仁裝膠囊吞服,能有效控制瘧疾發作,並且可以使患者血片中的瘧原蟲轉陰。初步報告显示,約有85.2%的患者服藥後停止發作或僅發作一次。 後續的研究顯示,針對間日瘧的治癒率可達95.1%,惡性瘧的治癒率约为46%,三日瘧的治癒率约为78%。
2. 其他功效
- 抗阿米巴作用: 鴉膽子屬植物的總提取物及多種苦味素類成分,如鴉膽子苦素B、C、D、E、F、G、鴉膽子苦內酯、鴉膽子苦醇以及鴉膽亭等,均具有顯著的抗阿米巴活性。其中,鴉膽亭對阿米巴的ID50極低,顯示其強大的殺滅阿米巴原蟲的能力。動物實驗也證實鴉膽子仁及其提取物對阿米巴痢疾有一定的療效,但根治率不高,且有毒性。
- 驅蟲作用: 鴉膽子粗提物能驅除犬的腸道線蟲成蟲,對鈎蟲也有較強作用。鴉膽子仁提取物在一定濃度下能殺死肺吸蟲成蟲,對貓肺吸蟲病有顯著療效,能減少蟲卵甚至使其消失,並可能影響肺吸蟲的生殖器官,導致蟲卵退化變形。此外,鴉膽子對滴蟲、草履蟲、蚊幼蟲和卵等也有殺滅作用。
- 調節顱內壓作用: 鴉乳靜滴可使正常家兔血壓及顱內壓輕度下降,並能顯著對抗硝普鈉所致家兔顱內壓升高。灌服鴉乳也能輕度防止硝普鈉引起的顱內壓升高。
- 藥物動力學特性: 鴉膽子油吸收快,分布廣,排泄快,無蓄積,對瘤組織有較強的親和性。鴉膽子油在體內各組織中分布廣泛,以脾、胃為最高,瘤體內放射活性也較高。主要通過腎迅速排泄。油酸乳劑靜注的藥動學特點是分布迅速而廣,消除較慢,對網狀內皮系統器官(RES)的分布較高,且可能存在肝腸循環。油酸能夠通過血腦屏障。
- 抗腫瘤作用: 鴉膽子油在治療多種惡性腫瘤方面顯示出潛力,包括皮膚癌、頭皮癌、食道癌、宮頸癌、直腸癌、肺癌、肺癌腦轉移、癌性胸腹水以及多種消化道癌等。鴉膽子油乳液可以通過靜滴、口服、動脈灌注、胸腹腔灌注、膀胱內灌注、保留灌腸、咽喉部噴灑以及皮膚局部塗抹等多種途徑給藥。單獨使用或與放化療聯合應用,能明顯改善症狀、減輕患者痛苦、延長患者生存時期,並可能具有協同增效、降低毒副反應的效果,也可用於癌前病變的預防。
- 治療其他疾病: 鴉膽子對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內痔出血等腸道疾病有療效。鴉膽子煎劑陰道灌洗對滴蟲性陰道炎有療效。此外,鴉膽子還被用於治療血吸蟲病、絲蟲病、尋常疣、扁平疣、尖銳濕疣、雞眼、胼胝等。甚至有報告用於毒蛇咬傷和瘢痕疙瘩。
3. 抗潰瘍
鴉膽子的抗潰瘍功效主要體現於以下現代藥理機制:
- 保護胃潰瘍模型: 鴉膽子乳(鴉乳)對於小鼠或大鼠的應激性潰瘍、阿司匹林誘導潰瘍、幽門結扎潰瘍和慢性醋酸潰瘍等四種胃潰瘍模型均顯示出顯著的保護作用,且這種保護作用與劑量呈正相關。
- 調節胃酸與胃蛋白酶分泌: 在大鼠幽門結扎型胃潰瘍實驗中,大劑量的鴉乳雖可能使總酸有所變化,但對游離酸的分泌沒有明顯影響。然而,小劑量的鴉乳可以減少胃蛋白酶的分泌,但對氨基己糖沒有影響。
- 增加內源性前列腺素E2 (PGE2)含量: 大劑量的鴉乳能夠增加胃粘膜內源性PGE2的含量。PGE2是一種保護性前列腺素,可以增強胃粘膜的防禦能力,抵抗潰瘍的形成。
- 減少氧化應激損傷: 鴉乳能減少胃粘膜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時降低銅鋅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含量,這表明鴉乳可能通過減少氧自由基的損傷來達到抗潰瘍的效果。
- 抑制幽門螺旋菌: 鴉乳具有抑制幽門螺旋菌的作用,其最低抑菌濃度(MIC)為12.5pg/ml。幽門螺旋菌是導致胃潰瘍的重要因素之一,抑制其生長有助於潰瘍的癒合。臨床研究中,鴉乳治療的胃潰瘍患者的幽門螺旋菌轉陰率為41.6%。
綜合來看,鴉膽子(尤其是鴉乳)的抗潰瘍作用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減輕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門螺旋菌對胃粘膜的損傷,同時增強胃粘膜的防禦能力(增加PGE2),並減少氧自由基的損傷。需要注意的是,鴉膽子油並沒有抗潰瘍病作用,而磷脂僅對慢性醋酸型潰瘍有效。
4. 抗癌
鴉膽子具有顯著的抗癌功效,其現代藥理分析顯示,抗癌活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苦木素化合物和鴉膽子油。
苦木素化合物的抗癌機制:
從鴉膽子中分離出的多種苦木素,如鴉膽亭、鴉膽亭醇、鴉膽他丁和鴉膽苦素B等,均具有抗癌活性。其中,鴉膽亭的抗癌活性最強,對小鼠P388淋巴細胞白血病和人鼻咽癌KB細胞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鴉膽亭通過抑制癌細胞的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發揮抗癌作用。具體來說,鴉膽亭能不可逆地抑制人宮頸癌Hela細胞、兔網狀細胞及其溶解產物的蛋白質合成,同時也能顯著抑制培養的P388細胞的RNA和蛋白質合成。此外,鴉膽亭還是多苯丙氨酸合成的強抑制劑。鴉膽子苦醇也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能顯著抑制培養的P388細胞蛋白質合成、RNA合成、己糖激酶等多種酶活性及兔網狀細胞蛋白質合成。其他一些鴉膽子苦素,如鴉膽子苦素A、B、C、D、鴉膽他寧、鴉膽亭醇、鴉膽子苦烯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活性。
鴉膽子油的抗癌機制:
鴉膽子油對多種癌細胞,如小鼠艾氏腹水癌、腹水型肝癌細胞和人體宮頸癌Hela細胞,均有特異的親和力和直接的損傷作用。形態學觀察顯示,鴉膽子油能導致癌細胞膜變性、破裂,以及核固縮、核淡染、核空泡等變化。鴉膽子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油酸,其抗癌作用可能與其表面活性、抑制代謝及溶細胞等作用有關。電鏡研究顯示,鴉膽子油能破壞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的超微結構,主要影響癌細胞的質膜系統及線粒體,導致線粒體膨化,甚至嵴消失,以及內質網擴張、脫粒等。鴉膽子油及油酸均能顯著抑制癌細胞DNA合成。此外,鴉膽子油還能顯著增強兔腫瘤壞死因子血清對 Sj80肉瘤的抑瘤活性,提示鴉膽子油可能通過免疫調節機制發揮抗癌作用。
鴉膽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多去殼取仁,用膠囊或龍眼肉包裹吞服,治瘧疾第次10-15粒,治痢疾第次10-30粒。外用:適量,搗敷;或製成鴉膽子油局部塗敷;或煎水洗。
鴉膽子的炮製
- 簸淨雜質
- 洗淨
- 曬乾
- 剝去外殼
- 取整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嘔吐者忌服。《廣西中草藥》:孕婦和小兒慎用。
鴉膽子相關的方劑
鴉膽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鴉膽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鴉膽子苦素A(bruceine A), 鴉膽子苦素B(bruceine B), 鴉膽子苦素C(bruceine C), 鴉膽子苦素D(bruceine D), 鴉膽子苦素E(bruceine E), 鴉膽子苦素F(bruceine F), 鴉膽子苦素G(bruceine G), 鴉膽子苦素H(bruceine H), 鴉膽子苦素I(bruceine I), 鴉膽子苦醇(Brusatol), 去氫鴉膽子苦醇(dehydrobrusatol), 去氫鴉膽亭醇(dehydrobruceantinol), 去氫鴉膽子苦素A(Dehydrobruceine A), 去氫鴉膽子苦素B(Dehydrobruceine B), 二氫鴉膽子苦素(dihydrobruceine), 鴉膽亭(Bruceantin), 鴉膽亭醇(Bruceantinol), 鴉膽子酮酸(bruceaketolic acid), 鴉膽子苦素E-2-葡萄糖甙(bruceine E-2-β-D-glucopyranoside (yadanzigan)), 鴉膽子苦烯(bruceene), 鴉膽子苦內酯A(yadanziolide A), 鴉膽子苦內酯B(yadanziolide B), 鴉膽子苦內酯C(yadanziolide C), 鴉膽子苦內酯D(yadanziolide D), 鴉膽子甙A(yadanzioside A), 鴉膽子甙B(yadanzioside B), 鴉膽子甙C(yadanzioside C), 鴉膽子甙D(yadanzioside D), 鴉膽子甙E(yadanzioside E), 鴉膽子甙F(yadanzioside F), 鴉膽子甙G(yadanzioside G), 鴉膽子甙H(yadanzioside H), 鴉膽子甙I(yadanzioside I), 鴉膽子甙J(yadanzioside J), 鴉膽子甙K(yadanzioside K), 鴉膽子甙L(yadanzioside L), 鴉膽子甙M(yadanzioside M), 鴉膽子甙N(yadanzioside N), 鴉膽子甙O(yadanzioside O), 鴉膽子甙P(yadanzioside P), 鴉膽子苦甙A(bruceoside A), 鴉膽子苦甙B(bruceoside B), 鴉膽子雙內酯(javanicin), 黃花菜木脂素A(Cleomiscosin A), 4-乙氧甲酸基喹諾-2-酮(4-ethoxycarbonyl-2-quinolone), 香草酸(Vanillic acid), 金絲桃苷(Hyperin),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side), 胡蘿蔔苷(Daucosterol), 油酸(Oleic acid), 三油酸甘油酯(Triole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