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痢疾丸

止血痢疾丸

ZHI XUE LI J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2.0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血痢疾丸」中含有鴉膽子,主要源於其強烈的止瀉及抗菌作用。鴉膽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痢疾、腹瀉有顯著療效。其藥理研究表明,鴉膽子含有多種生物鹼,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並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有助於控制痢疾的症狀。然而,鴉膽子毒性較強,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嚴格控制劑量,避免中毒。

止血痢疾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暖脾胃、固腸止瀉: 肉桂性熱,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溫脾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寒、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狀,肉桂能溫暖脾胃,固攝腸氣,止瀉止痢。

2. 行氣活血、止痛止血: 肉桂還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止血的功效。對於因血瘀氣滯導致的腹痛、便血等症狀,肉桂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並具有止血作用,有助於控制痢疾中的出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止血痢疾丸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熱結腸中,痢疾下血」,即因熱邪蘊結大腸所致的痢疾,症狀包含腹痛、裡急後重、排便膿血交雜。中醫認為,此類下血多因濕熱毒邪熾盛,損傷腸絡,導致血熱妄行。方名「止血痢疾」直指其兩大作用:一為「止痢」,清熱解毒、化濕止瀉;二為「止血」,涼血斂瘡、修復腸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鴉膽子(去皮油)

    •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歸大腸、肝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殺蟲止痢、腐蝕贅疣。
    • 作用解析
      • 苦寒直折腸中熱毒,尤擅治療熱毒血痢(如阿米巴痢疾)。
      • 其「去皮油」製法減低油性成分(如鴉膽子油酸)的刺激性,保留有效殺蟲抗痢成分(如鴉膽子素),緩和毒性。
      • 現代研究顯示,鴉膽子含生物鹼及苷類,對痢疾桿菌、阿米巴原蟲有抑制作用,並能收斂腸黏膜潰瘍,達止血之效。
  2. 桂元肉(龍眼肉)

    • 性味功效:甘溫,歸心、脾經。傳統用於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 配伍意義
      • 佐制鴉膽子毒性:鴉膽子苦寒傷胃,桂元肉甘溫緩和,保護脾胃。
      • 補虛防脫:久痢易耗氣血,桂元肉補脾生血,避免寒涼藥傷正。
      • 輔助止血:其甘潤之性可能助鴉膽子修復腸黏膜,間接促進止血。

三、製方思維與治療機轉
此方為「攻補兼施」之簡約配伍:

  • 鴉膽子為君,直攻病所,清熱殺蟲、止血止痢;
  • 桂元肉為佐使,解毒護正,補虛防變。
    其「膠囊裝服」設計,一則避免鴉膽子苦寒刺激咽喉,二則膠質可緩釋藥效,定向作用於腸道。

四、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方主治熱毒血痢,但從組成推測,或可拓展至:

  1. 慢性痢疾反覆出血,屬濕熱未清兼氣血虛者。
  2. 寄生蟲性腸炎(如阿米巴感染)伴黏膜損傷。
    惟須注意,此方側重清熱止血,若屬虛寒痢疾(畏寒、純下白凍)則非所宜。

結論
止血痢疾丸以鴉膽子峻逐熱毒,配伍桂元肉護正,體現中醫「祛邪不傷正」的制方智慧,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正氣未虛之痢疾下血。其藥簡力專,乃針對特定病機的經典對藥配伍。

傳統服藥法


鴉膽子(去皮油)10兩,桂元肉20兩。
止痢止血。
上為細末,膠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錢,用膠囊裝服,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止血痢疾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組成:鴉膽子(去皮油)10兩,桂元肉20兩。 主治:止痢止血。主治:熱結腸中,痢疾下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