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膽子粉

鴉膽子粉

YA DAN ZI FE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大腸經 50%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鴉膽子粉以「鴉膽子」為唯一組成成分,這源於鴉膽子本身的藥用價值。鴉膽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等功效,主要應用於治療濕熱蘊積、皮膚病等。

其獨特的藥理作用來自於其含有的苦味素、生物鹼等成分。因此,單純以鴉膽子製成粉末,就能充分發揮其藥效,無需添加其他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鴉膽子粉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自古主攻「尋常疣」,即皮膚表面贅生物,中醫稱「千日瘡」「疣目」,多因風熱毒邪搏於肌膚,或肝虛血燥、氣血瘀滯而成。鴉膽子性味苦寒,有毒,歸大腸、肝經,傳統用於蝕瘡去腐、清熱解毒,其腐蝕之性可直接消疣體,外敷使疣體壞死脫落,契合古人「以毒攻毒」「腐蝕生肌」之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單藥核心:鴉膽子仁

    • 鴉膽子仁含鴉膽子素(bruceine)、脂肪油等成分,具強烈局部刺激性。高壓消毒後保留藥性,減低感染風險,符合古代「煅存性」思維。
    • 其腐蝕性可直接破壞疣體組織,阻斷局部氣血供養,促使疣體壞死。先刮破患處見血,增強藥性滲透,加速療效。
  2. 外敷機轉推論

    • 物理性作用:藥粉接觸破損皮膚後,刺激表皮細胞凋亡,與現代「化學剝脫」原理相似。
    • 免疫調節:可能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潛在的人類乳突病毒(HPV),間接根除疣體。
  3. 輔助脫落設計
    一週後未脫落改塗硼酸軟膏,此為「去腐生新」的階段性思維:鴉膽子先破壞疣結構,硼酸軟膏溫和促進角質軟化脫落,避免過度刺激。

綜論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峻藥緩攻」之巧,透過單藥腐蝕性定向除疣,配合創面處理步驟,兼顧療效與安全性。其原理結合了藥物化學作用與局部物理刺激,達到「去瘀生新」之效。

傳統服藥法


鴉膽子(剝去外皮)。
用鴉膽子仁壓碎,置小瓶內高壓消毒。
患處消毒後,用小刀刮破,以見出血為止,將此藥粉敷上,用紗布、膠布固定。1周即可脫落。未脫落塗硼酸軟膏類即脫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鴉膽子粉,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鴉膽子(剝去外皮)。 主治:尋常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