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溫經散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溫經散寒是中醫學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關節疼痛、口渴、尿黃、舌苔薄白等症狀。

溫經散寒的病因多為感受風寒之邪,或因外感風寒後,內生寒邪,或因飲食不節,寒邪內生,或因感受暑濕之邪,郁而化熱,內生寒邪。

溫經散寒的治療以溫經散寒為主,常用中藥有麻黃、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等。

溫經散寒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關節疼痛、口渴、尿黃、舌苔薄白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法圓通》:「邪若協水而化為陰邪,頭痛而脈微欲絕,身重而欲寐懶言,咽乾而口不渴,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溫經散寒、扶陽抑陰之意也。六曰厥陰。邪入厥陰,厥陰主風木,邪從風化為病,風主輕清,頭痛而巔頂更甚。(諸陰之脈至頸而還,惟厥陰脈會頂巔。)厥陰又屬至陰之所,邪入此,從陰化者亦多。
  • 2.《醫法圓通》:「一治腰痛難於轉側。夫腰痛之症,原有數端。今見轉側難者,明是腎藏不溫,陰寒滯於內也。麻黃附子細辛湯力能溫經散寒,故治之而愈。
  • 3.《奇症匯》:「古所謂眼不醫不瞎者,正謂此也。茲擬仲景少陰傷寒治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使寒散火降,其目自平,載侯以為然,服二劑而愈。
  • 4.《奇症彙》:「古所謂眼不醫不瞎者,正謂此也。茲擬仲景少陰傷寒治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使寒散火降,其目自平,載侯以為然,服二劑而愈。
  • 5.《醫理真傳》:「按麻黃附子細辛湯一方,乃交陰陽之方,亦溫經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熱,能助太陽之陽,而內交於少陰。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啟少陰之精而外交於太陽,仲景取微發汗以散邪,實以交陰陽也。陰陽相交,邪自立解,若執發汗以論此方,淺識此方也。又曰溫經散寒:溫經者,溫太陽之經;散寒者,散太陽之寒。

四逆湯

  • 1.《醫法圓通》:「一治腰痛難於轉側。夫腰痛之症,原有數端。今見轉側難者,明是腎藏不溫,陰寒滯於內也。麻黃附子細辛湯力能溫經散寒,故治之而愈。
  • 2.《傷寒纘論》:「此湯通治三陰脈沉惡寒手足逆冷之證。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頭頂。外徹肌表。以溫經散寒。乾薑亦用生者。以內溫臟腑。甘草獨用炙者。以外溫營衛。內補中焦也。其云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者。則知平常之人。附子不必全用也。況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兩者即少。

麻黃附子湯

  • 1.《金匱方歌括》:「用附子溫經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脈浮屬太陽。用杏子啟太陰之氣。主正水之病。為變其脈症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關於脾腎。故不可用焉。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張二程。俱疑為麻杏甘石湯。甚矣。讀書之難也。而余以為其即麻黃、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後之學者。

黃連阿膠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陽氣弱。陰氣勝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溫經散寒。

甘草湯

  • 1.《軒岐救正論》:「或涼膈飲諸辛寒之劑其屬少陰客熱此為傳經當四五日見則當治以甘草湯或苦酒湯豬膚湯諸平緩微涼之劑少陰寒熱相搏者此亦為傳經咽痛則當治以桔梗湯和緩之劑至少陰客寒一症此本腎寒伏藏於經絡隱曲之間初治未及溫經散寒。及至病久。或經旬日。或越旬余。以致寒極上衝而成咽痛。

桂枝湯

  • 1.《傷寒來蘇集》:「于桂枝湯去桂薑棗,加附子以溫經散寒,助芍藥甘草和中耳。腳攣急,與芍藥甘
  • 2.《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兼襲虛風而增其勁也,故加附子於桂枝湯內,溫經散寒,用桂枝湯者和在表之營衛,

當歸四逆湯

  • 1.《傷寒恆論》:「其面容黯黑,舌質微烏,苔灰白而膩,脈微細,參之以上述證狀,此為血虛氣滯,寒邪內搏所致。法當養血通絡,溫經散寒,以當歸四逆湯加味治之,連續服二十劑而痊癒。
  • 2.《醫理真傳》:「至當歸四逆湯所治則為血虛偏寒之症,故以當歸甘草為主藥,合棗、芍、桂、細、通草,甘苦辛溫同用,而達養血溫經散寒的目的,立法亦大費苦心。若熱深厥深之喉痹及便血等症,則須用潤燥救陰之劑,而因在上在下之不同,雞子有用清與黃之別。若現純陰寒厥之象,又當用四逆以消陰回陽。

附子湯

  • 1.《傷寒摘錦》:「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此亦承上第一證而言。若得之二三日,身熱已除,復背惡寒者,此少陰在經之邪隨經而傳於太陽經。太陽證,背惡寒,口中燥者,為熱邪,故用白虎湯;此證口中和,里無熱也,故用附子湯以溫經散寒。可見臟腑相配,表裡相通。此里傳表也。
  • 2.《傷寒直指》:「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陽氣弱,陰氣勝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溫經散寒。《活人》:一二日,為初中病,即入少陰,不經三陽也,故宜治少陰之經。
  • 3.《尚論篇》:「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皆寒邪入少陰之本證,即當用附子湯行溫經散寒之定法也。
  • 4.《註解傷寒論》:「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陽氣弱,陰氣勝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溫經散寒。
  • 5.《傷寒尋源》:「此少陰病溫經散寒正治之法。主附子之雄烈。下消腎中之水寒。上資君主之熱化。人參助陽。芍藥和陰。茯苓利竅以逐水。白朮燥濕以燠土。併力溫托。絕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藥。但使元陽得振而病自解。

桂枝附子湯

  • 1.《傷寒恆論》:「【鄭論】,按身體煩疼,乃風濕之的候,不能轉側,乃濕邪流入關節,阻滯之徵,不嘔不渴,脈虛浮者,濕邪之驗,原文以桂枝附子湯,溫經散寒除濕之意。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由中宮氣弱,不能輸津液於大腸,故大便鞕,小便自利,加白朮者,培中土之意,實為妥貼。

桔梗湯

  • 1.《軒岐救正論》:「或涼膈飲諸辛寒之劑其屬少陰客熱此為傳經當四五日見則當治以甘草湯或苦酒湯豬膚湯諸平緩微涼之劑少陰寒熱相搏者此亦為傳經咽痛則當治以桔梗湯和緩之劑至少陰客寒一症此本腎寒伏藏於經絡隱曲之間初治未及溫經散寒。及至病久。或經旬日。或越旬余。以致寒極上衝而成咽痛。

苦酒湯

  • 1.《軒岐救正論》:「或涼膈飲諸辛寒之劑其屬少陰客熱此為傳經當四五日見則當治以甘草湯或苦酒湯豬膚湯諸平緩微涼之劑少陰寒熱相搏者此亦為傳經咽痛則當治以桔梗湯和緩之劑至少陰客寒一症此本腎寒伏藏於經絡隱曲之間初治未及溫經散寒。及至病久。或經旬日。或越旬余。以致寒極上衝而成咽痛。

九味羌活湯

  • 1.《傷寒括要》:「可進人參。足冷脈沉。因腎虛房勞復感寒邪。則當溫經散寒。此方即在禁例矣。雖當熱令。而其人無血虛煩熱者。芩地亦不敢肆用也。

小續命湯

  • 1.《中風斠詮》:「)(壽頤按:《素問》之明言中風者,本不多見。惟《脈要精微論》曰:「中惡風者,陽氣受也。」則明言其人陽氣不充而始受病,可知其所謂惡風者,必為肅殺之寒風,此古人治中風,所以必用麻桂羌防、姜辛烏附、大小續命湯等溫經散寒之劑也。又《通評虛實論》曰:「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清脾飲

  • 1.《成方切用》:「實由風寒濕暍,邪郁腠理,夏時毛竅疏通而不為病。至秋收斂之際,表邪不能發越,故進退不已,往來寒熱,勢如凌瘧人之狀,所以名瘧。古方多兼理內傷取效,由脾胃和,精氣通,陰陽和解,諸邪悉散,實非脾病也。世用發表解肌,溫經散寒等法,亦未嘗執於燥脾劫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