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十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上 (6)

1. 芎歸六君子湯

治經水後期。其來澀少,形體肥盛。(體肥而經水後期澀少者,氣虛而痰滯於經絡也。)

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紅,半夏,加姜煎。

二陳治其痰滯,參朮補其氣虛,(氣行則痰行。)芎歸活其經血。

白話文:

治療月經延後,來量少且不順暢,體型肥胖的情況。(體型肥胖且月經延後、量少不順暢,是因為氣虛導致痰濕阻滯在經絡裡。)

使用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紅、半夏,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用二陳湯來化解痰濕阻滯,用人參和白朮來補益氣虛。(氣運行順暢,痰濕自然也跟著運行。)川芎和當歸則能活絡經血。

2. 逍遙飲

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衝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棗仁(二錢),芍藥,茯神(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陳皮(八分),遠志(三五分制)如氣虛者,加人參一二錢。經水過期,兼痛滯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白話文:

這個方子治療婦女因為思慮過度、情緒低落,導致心脾功能受損,影響了衝脈和任脈的氣血來源。使得氣血逐漸衰竭,慢慢地造成月經不調的狀況。

使用的藥材有:當歸(二到三錢)、熟地(三到五錢)、棗仁(二錢)、芍藥、茯神(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陳皮(八分)、製遠志(三到五分)。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一到二錢。如果月經延遲且伴隨疼痛不順暢,可以加入酒炒過的香附一到二錢。

3. 如聖散

治崩漏不止。(凡非時血行,淋瀝不已,謂之漏下。忽然暴下,如山崩然,謂之崩中。有五色以應五臟。)

棕櫚(燒),烏梅(一兩),黑姜(兩半),每服二錢。烏梅湯下。

澀能止血,故用棕櫚。酸能收斂,故用烏梅。溫能守中,故用乾薑。黑能止血,故並煅用。

白話文:

治療婦女崩漏不止的症狀。(凡不是正常經期出血,一點一滴不停,叫做漏下。突然大量出血,像山崩一樣,叫做崩中。出血的顏色有五種,分別對應身體的五個臟腑。)

藥方組成:棕櫚(燒成炭),烏梅(一兩),黑乾薑(兩錢半)。每次服用二錢,用烏梅湯送服。

因為棕櫚具有澀性,所以能夠止血。因為烏梅具有酸性,所以能夠收斂止血。因為乾薑具有溫性,所以能夠溫守中焦。因為黑色的藥材能夠止血,所以將乾薑燒成黑色的來用。

4. 人參荊芥散

(婦寶),治血風勞。(血風勞者,血脈空疏。感受風邪,寒熱盜汗,展轉不已,乃成勞也。)

人參,白朮,熟地,棗仁(炒),鱉甲(童便炙),羚羊角,枳殼,柴胡,荊芥(五分),防風,甘草(炙),芎,當歸,桂心(三分)加姜煎。

陳來章曰:血中之風,荊芥防風散之。木盛生風,羚角柴胡平之。陰虛發熱,地黃鱉甲滋之。血氣痛滯,月水不調,芎藭當歸桂心枳殼調之。倦怠食少,盜汗心忡,人參白朮炙草棗仁,補而收之。

白話文:

這個方劑名為「人參荊芥散」,是針對婦女血風勞的病症所設計的。所謂「血風勞」,指的是婦女因為體內血脈空虛、疏鬆,容易感受風邪,導致出現發冷發熱、盜汗、輾轉反側無法安眠等症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勞損。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人參、白朮、熟地、炒過的棗仁、用童子尿炙過的鱉甲、羚羊角、枳殼、柴胡、荊芥(五分)、防風、炙甘草、川芎、當歸、桂心(三分),再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陳來章說:血中的風邪,要用荊芥和防風來驅散;木氣過盛導致生風,要用羚羊角和柴胡來平息;陰虛發熱,要用熟地和鱉甲來滋養;血氣運行不暢、疼痛停滯,導致月經不調,要用川芎、當歸、桂心和枳殼來調和;如果感到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盜汗心悸,要用人參、白朮、炙甘草和棗仁來補養並收斂。

5. 固下丸

(子和),治赤白帶下。(帶下起於風寒濕熱所傷,入於胞中,或中經脈,流入臟腑。陰虛陽竭,營氣不升,衛氣下陷,滯於下焦奇經之分,因帶脈而得名,故曰帶。赤者屬血,白者屬氣,其狀如涕,相連而下。言帶者,亦病形也。有濕熱流滯下焦者,有肝腎陰淫濕勝者。有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者。

或思想無窮,而為白淫者。或余經濕熱,屈滯於小腹之下者。病本雖殊,皆為氣血虛損,營衛累滯而成也。)

樗皮(兩半),白芍(五錢),良薑(煅黑),黃柏(煅黑三錢),粥丸,米飲下。

陳來章曰:樗皮苦燥濕,寒勝熱,澀固下。故赤白帶因於濕熱者,用之為君。(古方有蒼柏樗皮,側柏樗皮,苓木樗皮等丸。隨證加香芎歸芍姜芷及星夏等藥。)芍藥之酸,斂陰氣,收下溜為臣。良薑之熱,以散寒濕。黃柏之寒,以祛熱濕,並炒黑以止血收脫為佐使也。

白話文:

(固下丸)這個藥方,是金代名醫李杲(字明之,號東垣老人,人稱李東垣)所創,用來治療婦女赤白帶下的病症。

帶下這種病,是因為受到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進入子宮,或者侵犯經脈,流竄到臟腑。也有因為陰虛陽衰,導致營養氣血無法上升,衛氣下陷,停留在下焦奇經的部位。因為病邪在帶脈處,所以叫做帶下。其中,赤帶屬於血的問題,白帶屬於氣的問題,分泌物像鼻涕一樣,黏稠連綿不斷地流出。說到「帶」,也是指這個病症的形狀。

造成帶下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濕熱停留在下焦,有的是因為肝腎陰虛而濕氣過盛,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肝木過旺而壓制脾土,造成濁液下流。

也有人因為思慮過多而導致白帶,或是因為其他經絡的濕熱,停留在小腹下方。雖然病因不同,但都是因為氣血虛弱,營衛氣血運行不暢而造成的。

藥方組成如下:

樗皮(半兩),白芍(五錢),良薑(用火煅黑),黃柏(用火煅黑,三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粥做成藥丸,用米湯送服。

清代名醫陳來章說:樗皮味苦,能乾燥濕氣,性寒能克制熱邪,並且能收斂固澀,因此對於濕熱引起的赤白帶下,用樗皮作為主藥。(古時候的藥方還有蒼柏樗皮丸、側柏樗皮丸、苓木樗皮丸等,會根據病情來加減藥物,如香附、川芎、當歸、白芍、生薑、白芷、半夏等藥。)

白芍的酸味,能收斂陰氣,使下流的物質向上收攝,作為輔助藥。良薑的熱性,能驅散寒濕。黃柏的寒性,能祛除熱濕,並且炒黑後能止血收斂,作為佐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