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成方切用》~ 卷十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上 (6)

1. 芎歸六君子湯

治經水後期。其來澀少,形體肥盛。(體肥而經水後期澀少者,氣虛而痰滯於經絡也。)

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紅半夏,加姜煎。

白話文:

當歸、川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紅、半夏,加上生薑一起煎煮。

二陳治其痰滯,參朮補其氣虛,(氣行則痰行。)芎歸活其經血。

2. 逍遙飲

治婦人思郁過度,致傷心脾衝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者。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棗仁(二錢),芍藥,茯神(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陳皮(八分),遠志(三五分制)如氣虛者,加人參一二錢。經水過期,兼痛滯者,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白話文:

當歸(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棗仁(二錢),芍藥、茯苓(一錢五分),甘草(一錢,炙用),陳皮(八分),遠志(三、五分,制用)。如果氣虛的人,再加人參一、二錢。經期過後,兼有疼痛、氣滯的人,再加酒炒香附一、二錢。

3. 如聖散

治崩漏不止。(凡非時血行,淋瀝不已,謂之漏下。忽然暴下,如山崩然,謂之崩中。有五色以應五臟。)

棕櫚(燒),烏梅(一兩),黑姜(兩半),每服二錢。烏梅湯下。

白話文:

棕櫚(燒),烏梅(一兩),黑姜(兩半),每次取二錢藥,用烏梅湯送服。

澀能止血,故用棕櫚。酸能收斂,故用烏梅。溫能守中,故用乾薑。黑能止血,故並煅用。

白話文:

澀味能夠止血,所以使用棕櫚。酸味能夠收斂,所以使用烏梅。溫性能夠保持中氣,所以使用乾薑。黑色能夠止血,所以同時煅用。

4. 人參荊芥散

(婦寶),治血風勞。(血風勞者,血脈空疏。感受風邪,寒熱盜汗,展轉不已,乃成勞也。)

人參白朮熟地,棗仁(炒),鱉甲(童便炙),羚羊角枳殼柴胡荊芥(五分),防風甘草(炙),芎,當歸,桂心(三分)加姜煎。

白話文:

人參、白朮、熟地、棗仁(炒過)、鱉殼(用童便炙過)、羚羊角、枳殼、柴胡、荊芥(五分)、防風、甘草(炙過)、芎藭、當歸、桂心(三分)加上薑一起煎成藥汁。

陳來章曰:血中之風,荊芥防風散之。木盛生風,羚角柴胡平之。陰虛發熱,地黃鱉甲滋之。血氣痛滯,月水不調,芎藭當歸桂心枳殼調之。倦怠食少,盜汗心忡,人參白朮炙草棗仁,補而收之。

白話文:

陳來章說:血中的風,用荊芥、防風散發之。肝木旺盛生風,用羚角、柴胡平調之。陰虛發熱,用地黃、鱉甲滋補之。血氣壅滯,月經不調,用川芎、當歸、桂心、枳殼調理之。疲倦乏力,食慾不振,盜汗心悸,用人參、白朮、炙草、棗仁補益並收斂之。

5. 固下丸

(子和),治赤白帶下。(帶下起於風寒濕熱所傷,入於胞中,或中經脈,流入臟腑。陰虛陽竭,營氣不升,衛氣下陷,滯於下焦奇經之分,因帶脈而得名,故曰帶。赤者屬血,白者屬氣,其狀如涕,相連而下。言帶者,亦病形也。有濕熱流滯下焦者,有肝腎陰淫濕勝者。有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者。

白話文:

(子和),治療赤白帶下。(帶下起因於風寒濕熱所傷,進入胞中,或中經脈,流入臟腑。陰虛陽竭,營氣不升,衛氣下陷,滯留在下焦奇經的部分,因帶脈而得名,所以稱為帶。赤色的屬於血,白色的屬於氣,其形狀像鼻涕,連續不斷地向下流。說到帶,也是病情的表現。有濕熱流滯在下焦的,有肝腎陰淫濕勝的。有驚恐而肝木乘土位,濁液向下流的。

或思想無窮,而為白淫者。或余經濕熱,屈滯於小腹之下者。病本雖殊,皆為氣血虛損,營衛累滯而成也。)

樗皮(兩半),白芍(五錢),良薑(煅黑),黃柏(煅黑三錢),粥丸,米飲下。

白話文:

樗皮(分成兩半)、白芍(五錢)、良薑(煅成黑色)、黃柏(煅成黑色三錢),做成粥丸,用米湯吞服。

陳來章曰:樗皮苦燥濕,寒勝熱,澀固下。故赤白帶因於濕熱者,用之為君。(古方有蒼柏樗皮,側柏樗皮,苓木樗皮等丸。隨證加香芎歸芍姜芷及星夏等藥。)芍藥之酸,斂陰氣,收下溜為臣。良薑之熱,以散寒濕。黃柏之寒,以祛熱濕,並炒黑以止血收脫為佐使也。

白話文:

陳來章說:樗樹皮性味苦燥,寒性勝於熱性,澀味能固澀腸道,所以赤白帶下是由於濕熱引起的,用樗樹皮為君藥。(古方有蒼柏樗皮、側柏樗皮、苓木樗皮等藥丸。根據證狀,可以加入川芎、歸尾、芍藥、乾薑、厚朴和肉桂等藥物。)芍藥味酸,能斂陰氣,固澀腸道,為臣藥。生薑性熱,能祛散寒濕。黃柏性寒,能清除熱濕,用黃柏炒至黑色,可以止血收脫,為佐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