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29)
(29)
1. 太陰經證解
由於濕熱蒸動而周身發黃之症,從熱化之陽黃,主以茵陳五苓散,從濕化之陰黃,則主以附子理中湯加茵陳,俱屬切當治法。《金匱》黃疸症所列谷癉,自屬太陰範圍;其他諸黃,都由傷及少陽膽腑所致。少陽與太陰為表裡,故將發黃症列入太陰是合理的。
附解說明三陰三陽不只是病形的分類,而是與天地陰陽氣機相通的。按醫《易》同源之理,三陽合而為乾,三陰合而為坤,陽極生陰,陰極生陽,人身之真氣,以氣血往來為功用,人身之陰陽,亦循年、月、日之運行,由生而盛而衰而復,與天道相通。從整體觀點及時間醫學著眼,亦有相當道理。
末謂唯仲景明得這點陰陽真機,故《傷寒論》三陰三陽分界立法垂方,能為群生司命之主,則未免推崇過當。
白話文:
身體因為濕熱的蒸騰而導致全身發黃的病症,如果是從熱轉化而成的陽黃,主要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如果是從濕轉化而成的陰黃,則主要用附子理中湯加上茵陳來治療,這些都是很恰當的治療方法。《金匱要略》中提到的黃疸症中的谷癉,自然屬於太陰經的範圍;其他的各種黃疸,都是因為傷及少陽膽腑所導致。少陽和太陰是互為表裡的,所以把發黃的病症歸入太陰經也是合理的。
另外要說明的是,三陰三陽不僅僅是疾病類型的分類,更是與天地間陰陽之氣的運行相通的。按照醫學和《易經》同源的道理,三陽合在一起就形成乾卦,三陰合在一起就形成坤卦,陽氣達到極致就會轉化為陰,陰氣達到極致就會轉化為陽。人體的真氣,以氣血的運行來發揮作用;人體的陰陽,也遵循著年、月、日的運行規律,由產生到旺盛到衰退再到復原,和天道的運行相通。從整體觀和時間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有相當道理的。
最後說只有張仲景才真正明白這種陰陽變化的真理,所以《傷寒論》中三陰三陽的分類立法和處方,能夠成為眾生生命的主宰,這未免有些過分推崇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