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真傳》~ (28)
(28)
1. 太陰經證解
立法總在濕熱、陰陽二字分途,外驗看病人之有神無神、脈之有力無力、聲之微厲,則二症之盛衰立決矣。
附解:夫人身立命,全賴這一團真氣流行於六步耳(真氣乃人立命之根,先天種子也,如天日之流行,起於子宮。子為一,乃數之首也。六步即三陽經、三陰經也)。以六步合而觀之,即乾坤兩卦也(三陽即乾卦,三陰即坤卦)。真氣初生,行於太陽經,五日而一陽氣足(五日為一候,又為一元),真氣行於陽明經,又五日而二陽氣足(此際真氣漸甚),真氣行於少陽經,又五日而三陽氣足(合之三五得十五日,陽氣盈,月亦圓滿。月本無光,借日之光以為光,三陽氣足,故月亦圓也),此際真氣旺極,極則生一陰,真氣行於太陰經,五日而真氣衰一分,陰氣便旺一分也。真氣行於少陰經,又五日而真氣衰二分,陰氣便旺二分也。真氣行於厥陰經,又五日而真氣衰極,陰氣旺極也(三陽十五日,三陰十五日,合之共三十日,為一月。一月為一小周天,一歲為一大周天。一日為一小候。古人積日成月,積月成歲,乃不易之至理。一歲之中,上半歲屬三陽,下半歲屬三陰;一月之內,上半月屬三陽,下半月屬三陰;一日之內,上半日屬三陽,下半日屬三陰。一年之氣機,即在一月盡之;一月之氣機,又可以一日括之。三五而盈,三五而縮,盛衰循環不已,人身氣機亦然)。陰極復生一陽,真氣由盛而衰,由衰而復盛,乃人身一付全龍也(人活一口氣,即此真氣也)。須知天地以日月往來為功用,人身以氣血往來為功用(氣即火也、日也,血即水也、月也)。人活天地之氣,天道有恆,故不朽;人心無恆,損傷真氣,故病故死。惟仲景一人,明得陰陽這點真機,指出三陰三陽界限,提綱挈(“挈”:原書為“絜”)領,開創渡世法門,為群生司命之主。後代註家,專在病形上論三陰三陽固是,究未領悟氣機,指出所以然之故,以致後學無從下手,雖記得三陽三陰,而終莫明其妙也。餘故不憚煩,特為指出。
【闡釋】《傷寒論》太陰經症原文較簡,方藥亦少,歷代註家有的認為有錯簡脫誤,有的則多方為之解說。鄭氏仍本其貫解之旨,並參以《金匱》所言,分本經之症為經症、五飲症、著痹行痹症、陽黃陰黃症幾種,是有自己創見的。因太陰脾土主濕而惡濕,少陽熱邪至此即從濕化,原文提綱病情,又多屬虛寒,鄭氏謂宜以理中湯溫陽守中,桂枝倍芍藥湯以救客邪誤下而陷太陰之證,俱極明確。
五飲症,《金匱》論述較詳,鄭氏以飲為水濕所化,列入太陰範圍,從水濕論治,並指出健脾、溫中、除濕、行水、燥脾為主的治法,是從《金匱》治五飲諸方概括而得的。至於風勝而走痛的行痹,與寒勝而定痛的著痹,皆合濕而益甚。從熱化者治宜清熱潤燥,不從熱化則為溢飲所致,又當溫中除濕。
白話文:
太陰經的辨證要點,總是在於區分濕熱和陰陽這兩個方面。要判斷病情,可以觀察病人是否有精神、脈搏是否有力、聲音是否宏亮,就能夠立即判斷出這兩種類型病症的盛衰情況。
補充說明:人之所以能夠生存,完全依賴於體內這團真氣在三陽經和三陰經的運行。(真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是先天的能量,就像太陽的運行一樣,起源於子宮。子為一,是數字的開始。三陽經和三陰經合稱六步)。將三陽經和三陰經合起來看,就相當於乾坤兩卦**(三陽經相當於乾卦,三陰經相當於坤卦)。真氣剛開始產生時,首先運行在太陽經,經過五天,一陽的能量就充足(五天為一候,也為一元)。真氣接著運行在陽明經,再經過五天,二陽的能量就充足(這時候真氣會逐漸增強)。真氣再運行在少陽經,又經過五天,三陽的能量就充足(三個五天加起來是十五天,陽氣達到頂點,月亮也變得圓滿。月亮本身不發光,是藉由太陽的光芒發亮的,三陽能量充足,所以月亮也圓滿)。這個時候真氣達到最旺盛的狀態,旺盛到極點就會開始產生陰氣,真氣開始運行在太陰經,經過五天,真氣就衰弱一分,陰氣則增強一分。真氣接著運行在少陰經,又經過五天,真氣衰弱兩分,陰氣則增強兩分。真氣最後運行在厥陰經,再經過五天,真氣就衰弱到極點,陰氣則旺盛到極點(三陽經運行十五天,三陰經也運行十五天,加起來一共三十天,為一個月。一個月為一個小的循環週期,一年為一個大的循環週期。一天為一個小循環。古人累積時間而成月,累積月而成年,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一年當中,上半年的氣機屬於三陽,下半年的氣機屬於三陰;一個月當中,上半月的氣機屬於三陽,下半月的氣機屬於三陰;一天當中,上半天的氣機屬於三陽,下半天的氣機屬於三陰。一年氣機的變化,可以濃縮在一個月之內;一個月氣機的變化,又可以用一天來概括。三五天能量由弱轉強,再由強轉弱,盛衰不斷循環,人體氣機也是如此)。陰氣達到極點又會重新產生陽氣,真氣由盛轉衰,再由衰轉盛,這是人體完整的一個生命循環(人活著就是靠這口真氣)。要知道,天地是以太陽和月亮的運轉來發揮作用,人體是以氣和血的運轉來發揮作用(氣就像火、像太陽,血就像水、像月亮)**。人是靠天地之間的氣生存的,天道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所以不會衰敗;人的內心沒有恆心,損傷真氣,所以會生病會死亡。只有張仲景一人,明白陰陽變化的關鍵,指出了三陰和三陽的界限,抓住了重點,開創了救世的方法,成為掌握眾生生命的主宰。後代的註解家,只專注在疾病的表象上論述三陰三陽,固然是對的,但並沒有領悟到氣機的變化,指出所以然的原因,導致後學者無從下手,即使記住了三陽三陰的名稱,也終究不明白其中的奧妙。所以我才不厭其煩地特別指出來。
解釋:《傷寒論》中關於太陰經的病症描述比較簡略,使用的方藥也比較少,歷代的註解家有的認為是竹簡有錯亂或遺失,有的則從多方面加以解釋。鄭氏仍然按照他一貫的解釋方法,並參考《金匱要略》中的論述,將太陰經的病症分為經脈病症、五飲病症、著痹行痹病症、陽黃陰黃病症等幾種,這是他自己的創見。因為太陰脾土主濕而且厭惡潮濕,少陽的熱邪到了這裡就會轉化為濕氣,原文中提到的病症,又大多屬於虛寒,鄭氏認為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溫養陽氣、固守中焦,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因誤用攻下藥而導致邪氣下陷太陰的病症,這些見解都非常明確。
關於五飲病症,《金匱要略》的論述比較詳細,鄭氏認為飲是水濕所化生,因此將其歸入太陰經的範圍,從水濕的角度來治療,並且指出以健脾、溫中、除濕、利水、燥濕為主的治療方法,這是從《金匱要略》中治療五飲的各種方劑歸納出來的。至於風邪盛行導致遊走性疼痛的行痹,以及寒邪盛行導致固定性疼痛的著痹,都因為和濕氣結合而更加嚴重。如果病症從熱的方面轉化,就應該用清熱潤燥的方法治療;如果不是從熱的方面轉化,而是因為體內水液外溢所導致,就應該用溫中除濕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