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四肢不收」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四肢不收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四肢不能自如收縮,常見於小兒麻痹症、腦癱等疾病。
四肢不收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四肢不能自如活動,肌肉鬆弛無力,嚴重者甚至不能站立和行走。
四肢不收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先天性因素:如小兒麻痹症、腦癱等疾病,由於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受到感染或損傷,導致大腦發育不良,從而引起四肢不收。
- 後天性因素:如腦外傷、腦炎、脊髓損傷等疾病,由於大腦或脊髓受到損傷,導致四肢不收。
- 其他因素:如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也可能導致四肢不收。
四肢不收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中藥和西藥。中藥可以起到補益氣血、健脾益腎、通絡活血的作用,西藥可以起到改善神經功能、促進肌肉收縮的作用。
- 針灸治療:針灸可以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神經功能的作用。
-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
- 其他治療方法:如康復訓練、物理治療等。
四肢不收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孕期注意保健,避免感染和損傷。
- 嬰幼兒要注意安全,避免跌倒和外傷。
- 兒童要注意營養,避免缺乏維生素。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四肢不收是中醫的一個病症,如果發現有相關症狀,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平胃散
- 1.《醫學入門》:「如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也,以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泄瀉,毛枯發落,從黃耆建中湯。」
- 2.《醫學綱目》:「〔垣〕云: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又云: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瀉泄,加蒼朮,自汗加白朮。」
- 3.《古今醫統大全》:「瀉宜燥濕而後愈者,若《脾胃論》言濕土有餘,脈緩而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合二陳湯。」
- 4.《証治準繩‧雜病》:「東垣云: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又云: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虛弱也。六君子湯加神麯、麥芽、山楂之屬。四肢懶惰,人參補氣湯。丹溪云: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者,半夏、白朮。」
- 5.《濟陽綱目》:「_東垣_,曰:身重者,濕也。補中益氣湯加去桂五苓散主之。又曰,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也,用平胃散。又云: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又云:食入則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虛弱也。」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論曰: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選用。」
交泰丸
- 1.《脾胃論》:「升陽氣,瀉陰火,調營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中,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補中益氣湯
- 1.《內傷集要》:「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時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懶於動作,五心煩熱,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後服補中益氣湯。」
- 2.《雜病源流犀燭》:「如輕手按不熱,重按至筋骨亦不熱,在不輕不重間,此熱在肌肉也,乃脾之熱,夜尤重,其症必兼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宜分虛實(虛宜補中益氣湯,實宜瀉黃散)。如輕按不熱,重按至骨,其熱炙手,乃腎之熱,亥子時尤甚,其症必兼骨蘇蘇然如蟲蝕,其骨因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宜滋腎丸)。」
- 3.《祖劑》:「即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麥門冬、五味子、蒼朮、炒曲、黃柏,治脾胃虛弱,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早晚寒厥,日高復熱如火,氣血俱不足等症。」
六君子湯
- 1.《明醫指掌》:「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中於右,屬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滿,導痰湯。肥人痰厥,口眼喎斜,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熱多,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滾痰丸。」
二陳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瀉宜燥濕而後愈者,若《脾胃論》言濕土有餘,脈緩而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合二陳湯。」
升陽益胃湯
- 1.《奇效良方》:「脾胃虛乏,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
- 2.《醫方集宜》:「一脾胃氣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秋燥濕熱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二便不調灑淅惡寒乃陽氣不伸宜用 升陽益胃湯」
- 3.《仁術便覽》:「治脾胃虛弱,嗜臥怠惰,四肢不收。時值秋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舌乾澀,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洒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
- 4.《古今名醫方論》:「治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濕熱,體重節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
- 5.《女科撮要》:「一婦人五月患痢,日夜無度,小腹墜痛,發熱惡寒,用六君子湯送香連丸,二服漸愈,仍以前湯送四神丸,四服痊愈。至七月終,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痛,口舌乾燥,飲食無味,大便不實,小便頻數,灑淅惡寒,悽慘不樂,此肺之脾胃虛,而陽氣寒不伸也,用升陽益胃湯而痊。」
▼ 展開更多
地黃飲子
- 1.《湯頭歌訣》:「(河間)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薑棗服。〔熟地、山萸肉、石斛、麥冬、五味、石菖蒲、遠志、茯苓、內蓯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錢,加薄荷少許煎。〕瘖厥風痱能治之,(凡口噤身冷為瘖厥,四肢不收為風痱。)火歸水中水生木。」
- 2.《醫方簡義》:「治四肢緩縱不收。語言不出。四肢不收曰風痱。口不能言曰風喑。系水不生木。風火皆勝。此方引火歸水。水生木而風熄也。」
人參敗毒散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論曰: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選用。」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脾熱,則目黃肚大,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主之。〔薛〕脾熱者,鼻上先赤,其熱在肌肉,遇夜益甚。」
- 2.《幼科類萃》:「脾熱,其熱在肌肉,遇夜尤甚,怠墮,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主之。」
- 3.《雜病源流犀燭》:「如輕手按不熱,重按至筋骨亦不熱,在不輕不重間,此熱在肌肉也,乃脾之熱,夜尤重,其症必兼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宜分虛實(虛宜補中益氣湯,實宜瀉黃散)。如輕按不熱,重按至骨,其熱炙手,乃腎之熱,亥子時尤甚,其症必兼骨蘇蘇然如蟲蝕,其骨因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宜滋腎丸)。」
- 4.《古今醫統大全》:「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熱在肌肉,過夜尤甚,其證必怠情,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實則調胃承氣湯,虛則人參黃耆散。」
- 5.《醫學綱目》:「脾熱,則目黃肚大,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主之。」
▼ 展開更多
升陽除濕湯
- 1.《蘭室秘藏》:「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心氣不足,因飲食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其人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急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指下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榮周身者也。」
大七氣湯
- 1.《醫辨》:「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塞不通,背痛心疼,飢減飽見,腹滿吐泄,久則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足腫肉消,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兼吞痞氣丸。」
- 2.《醫碥》:「脾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盤,痞塞不通,心背痛,飢減飽見,腹滿吐泄,久則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足腫肉消,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見傷飲食。)兼吞痞氣丸。」
蠲痹湯
- 1.《成方切用》:「(嚴氏),治中風身體煩痛,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諸證皆因營衛虛而風濕干之也。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不仁,皮膚不知痛癢也。不用,手足不能運動也。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也。二曰風痱。身無疼痛,四肢不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