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二 (4)
卷二 (4)
1. 濕證五
【歌】東南土薄濕多生,風雨山蒸屬外因。西北地高濕疾少,乳醪濕面內因成。腰如石墜頭如裹,聲壅如同甕里鳴。肢節痛兮兼痿痹,四肢緩縱不能行。脈來沉緩無疑惑,疸腫虛浮泄利頻。上下分消施汗泄,若然濕鬱取風升。
【論】夫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須審其方土。東南地土卑下多陰雨,濕氣必從外入,多自下起,故重腿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則滲泄。西北地高無濕,人多食濕面、潼乳、酒醪,以飲多快食為尚,或酒後寒氣怫鬱,濕不得越,病從內生。故多腹皮脹滿,水臌浮腫,按之如泥之病,治須通利二便,甚則逐水驅之,責其根在內也。
白話文:
東南方的土地低窪潮濕,容易滋生濕氣,風雨山蒸都是外在因素。西北方的土地高燥,濕氣較少,但飲食中常有乳酪、麵食和酒,這些食物容易導致濕氣內生,內因所致。
患者腰部沉重如同石頭壓住,頭部如同被包裹住,聲音嘶啞,如同甕中鳴叫。四肢關節疼痛,甚至出現痿痺,行動緩慢,無法行走。脈象沉緩,並無疑義,患者可能出現黃疸、水腫、虛浮、腹瀉等症狀。
治療上需根據濕氣的來源進行區分。外濕則需以汗法散濕,久則需用滲泄之法。內濕則需通利二便,嚴重者需逐水驅之,因為濕氣的根源在於內部。
然南北方土,其內外所因感,亦互有之,但有多少之殊耳,不宜執一見也。
【脈】濕則濡緩,或兼澀小。入里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
外因
濕從外受,在上,羌活勝濕湯、升陽除濕湯;在下,四苓散、平胃散;風濕勝,脈浮汗出身重,防己黃耆湯調之;在下,氣實、大小便不通者,導水丸。
羌活勝濕湯
白話文:
雖然南北方的土壤氣候不同,導致人們感受外邪的程度也有差異,但總體而言,差異並不大,不應該固執己見。濕邪入體,脈象濡緩,或兼澀小,濕邪入裡則脈緩沉,濕邪在表則脈浮緩。若脈緩而弦,則風濕相搏。外感濕邪,在上則用羌活勝濕湯、升陽除濕湯;在下則用四苓散、平胃散。如果風濕較重,脈浮汗出身重,則用防己黃耆湯調理;如果濕邪在下,氣實,大小便不通,則用導水丸。
治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羌活,獨活(各錢),藁本,防風,甘草,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水煎溫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也,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按:經曰:風能勝濕。故用羌、防等諸風藥,如卑濕之地,風行其上,不終日而濕去矣。又曰: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可。用甘草為佐者,以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之謂有制之兵也。
白話文:
治療背痛、脖子僵硬,腰部像是折斷、脖子像是被拉扯,頭部向上衝痛,以及足太陽經脈不通的症狀。
藥方: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水煎溫服。
如果身體沉重、腰部沉沉的,是經脈中有濕氣,可以加蒼朮二錢、黃柏一錢、附子五分。
註:經書上說:「風能勝濕。」所以使用羌活、防風等風藥,就像風吹過潮濕的地方,濕氣很快就會散去。又說:「無竅不入,惟風為能。」因此,所有關節疾病都需要風藥才能治療。用甘草來輔助,因為風藥性燥,用甘草來調和它,這就是所謂的「有制之兵」。
升陽除濕湯
治脾虛不能運化,濕勝濡瀉主之。
升麻(中),柴胡(中),防風(中),蒼朮(上),澤瀉(中),豬苓(中),陳皮(下),神麯(中),麥芽(中),甘草(下)
水煎,食前服。
按: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故先用升麻、柴胡以提清氣。又曰:濕勝則濡泄,故用蒼朮、防風以發汗,豬苓、澤瀉以利水,此上下分消之法也。夫瀉雖生於濕,必從飲食而得者,故用曲、麥、陳、甘以消食健脾,脾能健運,則濕自除而瀉自止矣。
白話文:
升陽除濕湯
主治: 脾虛不能運化,濕氣過盛導致的腹瀉。
藥方:
- 升麻(中)
- 柴胡(中)
- 防風(中)
- 蒼朮(上)
- 澤瀉(中)
- 豬苓(中)
- 陳皮(下)
- 神曲(中)
- 麥芽(中)
- 甘草(下)
用法: 水煎服,飯前服用。
方義:
根據經書記載,清氣下陷會導致腹瀉,因此方劑首先使用升麻、柴胡來提升清氣。另外,濕氣過盛也會導致腹瀉,所以使用蒼朮、防風發汗,豬苓、澤瀉利水,以達到上下分消的效果。腹瀉雖然是由濕氣引起,但大多是飲食不節導致,所以使用神曲、麥芽、陳皮、甘草來消食健脾,脾胃功能強健了,濕氣自然消除,腹瀉也會自行止住。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煩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二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棗一枚,姜三片,煎服。
內因
飲食入,濕從內生,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平胃散。飲食內傷停濕,胸滿腫脹,發黃,茵陳五苓散,實者舟車丸。若飲酒動濕,升而汗之,解酲湯。
白話文:
防己黃耆湯
功效: 治風濕侵入皮膚,導致四肢無力、關節疼痛、脈象浮弱、身體沉重、容易出汗且畏風。
藥方:
- 防己 (一兩)
- 甘草 (炙,五錢)
- 白朮 (七錢半)
- 黃耆 (一兩二錢)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加紅棗一枚、生薑三片,煎水服用。
內因分析:
- 飲食過度,濕氣從內而生,可服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或平胃散。
- 飲食損傷,導致濕氣停滯,出現胸悶、腹脹、皮膚發黃等症狀,可服用茵陳五苓散,若體質偏實則服用舟車丸。
- 飲酒過量,導致濕氣上升,可服用解酲湯。
二陳湯(方見痰飲。)
四苓散
治內傷飲食有濕,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按:經曰:濕勝則濡泄,故濕生於內者,令人水泄。濕並於膀胱,故小便不利。白朮性燥,燥則健脾。茯苓本淡,淡能滲濕。豬苓有滲而無補。澤瀉潤下而兼滲。丹溪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以此方主之。加桂名五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土濕太過,腹脹不食者主之。
蒼朮(君,米泔浸),厚朴(臣,薑汁炒),陳皮(臣),甘草(佐,炒)
白話文: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飲。
四苓散用於治療內傷飲食導致的濕氣,症狀包括小便赤少、大便溏泄。藥材包括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平胃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濕氣過重導致的腹脹不食。藥材包括蒼朮(米泔浸)、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炒)。
按:經曰:穀氣通於脾。今山嵐瘴氣,穀氣也,令人不服水土而腹脹,是土濕太過也,故用蒼朮燥濕為君。厚朴、陳皮寬中泄氣為臣。甘草和諸藥為佐。濕氣去,則胃氣平矣。
上為末,每服五錢,薑、棗煎服。
葛花解酲湯(方見內傷條。)
導水丸
主瀉濕熱,通利二便。必高燥之地,黑瘦之人,膏粱之家,熱燥之病,服之切當。若下濕之地,肥白之人,淡食之家,寒濕之病,猶未當也。
大黃,黃芩(各一兩),牽牛,滑石(各四兩)
白話文:
古書記載:穀物之氣與脾臟相通。現在山區的瘴氣,也是穀物之氣的一種,會讓人水土不服、腹脹,這是因為土氣過於濕潤。因此,用蒼朮來燥濕作為主要藥物。厚朴、陳皮寬中泄氣作為輔助藥物。甘草和合諸藥作為佐藥。濕氣去除,胃氣就會平穩。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薑、棗煎服。
葛花解酲湯(方子見內傷條。)
導水丸
主要功效是瀉濕熱,通利二便。適用於乾燥地區、體型瘦弱、飲食油膩、熱燥症的人群。如果是在潮濕地區、體型肥胖、飲食清淡、寒濕症的人群,就不適合服用。
大黃、黃芩(各一兩),牽牛、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溫水下二十丸,日三服。
舟車丸
治濕勝氣實。
大黃(二兩),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陳皮(各一兩),牽牛(頭末四兩),木香(五錢)
上為細末,水丸,白湯送下,隨病加減。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溫水一次服用二十丸,一天服用三次。
舟車丸,用來治療濕勝氣實。
將大黃二兩、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陳皮各一兩,牽牛頭末四兩,木香五錢,研磨成細粉,製成水丸,用白湯送服,根據病情加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