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二 (5)
卷二 (5)
1. 燥證六
【歌】燥甚津衰血不充,大腸乾澀故難通。若然皴揭並幹勁,蓋是陽明燥氣鍾。
【論】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河間云:風、熱、火,同陽也;燥、濕、寒,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反同其風、熱。故火勝金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熱燥在裡,耗其津液,故大便秘結,消渴生焉。
夫風勁清肅,燥氣在表,鍾於皮膚,則皮毛燥澀,皴揭乾疥,爪枯之病生焉。東垣云: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食辛辣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然燥結亦有風燥、熱燥、陰結、陽結之類。治法:以辛潤之,以苦瀉之,則結散燥除也。
風燥
血弱不能養筋,筋燥,手足不能動,指爪枯槁,大秦艽湯。大腸風閉燥結者,搜風順氣丸。
大秦艽湯(方見真中風條。)
搜風順氣丸
治腰、腳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常服潤三焦,和五臟,潤腸,除風濕。
大黃(五兩,半生半熟用),麻仁(微炒,去殼另研),山茱萸(去核),山藥(各三兩),檳榔,郁李仁(另研),菟絲子(酒蒸),牛膝(酒浸,二兩),車前子(一兩),枳殼(麩炒),川獨活(各兩),防風(一兩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火燥
脾胃伏火,大便秘結,潤腸丸、脾約麻仁丸。五內火熾盛,燒灼津液,煩渴燥甚,白虎湯。燥熱結者,清涼飲子。
潤腸丸
桃仁(去皮尖,另研),麻仁(炒去殼,各一兩),大黃(煨),羌活,當歸梢(各五錢)
如風濕,加皂角、秦艽。如脈澀氣滯,加郁李仁。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白湯下。
脾約麻仁丸
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厚朴(薑製),枳實(麩炒),芍藥(各八分),大黃(一兩六錢,酒蒸,焙乾),杏仁(去皮尖,炒),麻仁(炒,去殼另研,各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
潤麻丸
能潤血燥,大便不通。
麻仁,當歸,桃仁,生地,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白虎湯(方見火證。)
清涼飲子
大黃,當歸,赤芍,甘草
上各等分,水煎服。
虛燥
陰虛火盛,下焦燥熱,小便澀數者,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虛秘者,蜜導法、膽導法。血虛乾涸臟結者,元戎四物湯、通幽湯或蜜導法。
六味地黃丸
大補陰丸(二方見虛損。)
元戎四物湯
治臟結閉澀。
四物加煨大黃、桃仁,等分煎服。
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上衝吸門,吸門不開,則為噎塞。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生地,熟地(各五分),甘草(炙),紅花(各三分),升麻(五分),當歸身,桃仁泥(各一錢)
上銼,水煎,調檳榔末五分,稍熱服。
蜜導法
以蜜煉如飴,捻成指大,長二寸許,納穀道中。
白話文:
【歌詞現代版】 如果身體非常乾燥,體內的津液和血液不足,大腸會變得乾燥,導致排便困難。如果皮膚乾燥緊繃,這通常是由於陽明燥氣影響所致。
【理論現代版】 根據古籍記載:所有的乾燥、枯萎和皮膚乾裂,都歸咎於「燥」。河間學派認為:風、熱、火同屬陽性;燥、濕、寒同屬陰性。但燥和濕又有些不同。雖然燥屬秋季陰性,但與寒、濕不同,它更接近風和熱。所以當火氣過旺,會產生風,風能抵禦濕氣;熱量消耗津液,反而使身體變冷,這樣一來,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風和熱就會勝過水和濕,造成身體乾燥。熱燥在體內,消耗津液,因此導致大便乾硬,口渴的症狀出現。
當風力強烈且清新肅殺,表面的燥氣就會集中在皮膚,導致皮膚乾燥、粗糙和乾癬,指甲也會變得乾枯。東垣學派認為:過度的饑餓或飽食、過度勞累,都會損害胃氣。再吃辛辣或濃重的食物,會助長體內的火氣,消耗真陰,導致津液減少,因此大便會變得乾燥。然而,大便乾燥也有風燥、熱燥、陰結、陽結等種類。治療方法是使用辛潤的藥物,或是苦味的藥物,這樣可以讓結塊鬆散,消除燥氣。
【風燥】 如果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筋骨,筋骨會變得乾燥,手腳無法自由活動,指甲也會乾枯,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大秦艽湯。如果大腸因為風燥而閉塞,可以服用搜風順氣丸。
【火燥】 脾胃火氣旺盛,大便乾結,可以服用潤腸丸或脾約麻仁丸。如果體內火氣過旺,燒灼津液,感到煩躁口渴,嚴重乾燥,可以服用白虎湯。對於燥熱結塊,可以服用清涼飲子。
【虛燥】 如果是陰虛火旺,下焦燥熱,小便頻繁,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或大補陰丸。如果是虛祕,可以使用蜜導法或膽導法。如果是血虛乾涸,臟器結塊,可以服用元戎四物湯、通幽湯或蜜導法。
2. 火證七
【歌】五行各一火惟二,君相之火心腎是。或因喜怒憂恐悲,擾亂妄動名五志。腎經一水奚能勝,七火奔騰何可制?因而陽盛陰常虧,所以丹溪把陰濟。治火之法非一端,補虛瀉實發鬱滯。更有陽火陰火名,故立正治與從治。河門推廣火之機,泄漏軒岐千古秘。
【論】夫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君、相是也,此二火出於天成。又有五志過極,擾亂妄動,五臟之火隨起,名曰五志之火,出於人為。丹溪所謂一水不能勝七火,所以火之為病甚多。《內經》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河間又推廣其說,火之致病甚悉。
如:喘嗽嘔吐,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癭瘤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汙之病,皆手少陰君火之為病也。
如: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痠疼,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此皆屬手少陽相火之為病也。然火病既非一端,治法難拘一理,當審其虛實之候,究其受病之由,隨其陰陽之性,委曲調治,則火易伏。否則,激薄其性,反致燔灼,莫能御也。
【脈】虛火浮數,實火沉大,隨其所見,細數為害。
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梔子金花丸。實者可以硝、黃、冰水正治。君火熾甚,用寒藥直折其火,其火轉甚者,須用薑汁或酒製炒,則火自伏,此寒因熱用之法也。又云:心為君主,自焚則死,故多暴死之證。
黃連解毒湯
治三焦實火,內外皆熱,煩渴溲赤,口舌生瘡,便秘脈數者主之。
黃連(炒),黃芩(炒),黃柏(炒),山梔(炒等分)
上,水煎,熱服。水泛為丸,名梔子金花丸,茶湯吞下。
三黃丸
又名三補丸,即前方減去山梔是也。
按: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蓋少火之火,無物不生,壯火之火,無物不耗,故少火宜升,壯火宜降。故以黃芩清上,黃連清中,黃柏清下,則三焦之壯火自伏,而氣得其生,血得其養矣,故曰「三補」。雖然,火有虛實,是方但可以治實火,若虛者用之,則火反盛,謂降多亡陰也。
相火
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直折,惟黃柏可以治之,隨其性而伏也。若以冰水寒涼正治,立死,宜大補陰丸、坎離丸。氣從下而衝上者,內挾相火,腎水虛不能制之,宜生地、丹皮、玄參、知母之類以壯水。
大補陰丸(方見虛損。)
坎離丸
一名滋腎丸,治腎火起於湧泉之下。
黃柏(十兩,酒浸),知母(六兩,酒浸),肉桂(五錢)
水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按:是方知母、黃柏性味苦寒,水之屬也,故能滋益腎水。肉桂辛熱,火之屬也,故能假之反佐,正所謂坎離交,而為既濟也。
鬱火
鬱火可發,當看何經。四肢發熱,肌痹熱,骨髓中發熱如燎,捫之烙手,此血虛而得之也。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升陽散火湯。手心熱,屬熱鬱,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丸服。若因醇酒厚味,膏粱積熱者,清胃散主之。
升陽散火湯
治過食冷物,抑遏少陽之火,鬱於脾部者。
升麻,乾葛,獨活,羌活(各五錢),防風(二錢半),柴胡(三錢),人參,白芍藥(五錢),甘草(半生半炙,六分)
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按:前方升、柴、羌、獨、乾葛、防風,皆辛溫上行之物也,用之以升少陽之氣。清陽既出上竅,濁陰自歸下竅,而食物傳化,自無抑遏之患。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人參味甘,能補中州之氣。生甘草能瀉鬱火於脾,從而炙之,則健胃而和中矣。
火鬱湯
即升陽散火湯去獨活,加蔥白是也。
清胃散
治醇酒厚味,致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作痛。
升麻(二錢),生地,丹皮,當歸(各一錢),黃連(炒,一錢半)
上,水煎服。加犀角、連翹、甘草,名加味清胃散。
五志之火
諸氣膹郁,屬於肺火之升也。又,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經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黃芩、葶藶、苦酒之類是也,瀉白散、清金丸主之。
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升也。又,大怒,火起於肝。柴胡、黃連、龍膽草瀉之,或回令丸。
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動也。醉飽火起於脾,宜芍藥、黃芩、石膏瀉之。
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動也。又,怵惕思慮,則火起於心。瀉心湯、導赤散瀉之。
諸逆衝上,屬於腎火之升也。又,房勞則火起於腎。惟黃柏、知母順其性而伏之。
瀉白散
治肺火為患,喘滿氣急者主之。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清金丸
治肺火。
黃芩不拘多少,炒,為末,水丸如綠豆,每服一錢。
瀉青丸
治肝經風熱實火。
羌活,防風,山梔(酒炒),龍膽草(酒拌,蒸,曬),當歸,川芎,大黃(酒拌,蒸,曬)
上等分,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竹葉湯入砂糖調服。
回令丸
一名左金丸,治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煮少時)
上為末,粥丸,白朮、陳皮湯下,每服一錢。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為末,水調服。
三黃瀉心湯
即前方加大黃、黃芩,等分,煎服。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入竹葉煎,溫服。
虛火
虛火可補。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與元氣不兩立,為陽虛之病,宜補中益氣湯甘溫之劑除之,經云:溫能除大熱是也。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甚,以乘陰位,日漸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宜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用藥須稍加薑汁製之,此從治之法也。若房勞內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泛上,氣從足上而起,為陰虛之病,或從足底心起者,又虛之極也,難治,須大補氣血,兼溫散藥,宜丹溪大補陰丸、大補丸。以附子末貼湧泉穴,引火伏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條。)
四物湯(方見血虛。)
大補丸
治陰火。
黃柏炒褐色,為末,粥丸(一法水丸)。
實火
實火可瀉。若臟腑積熱,為陽強之病。如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等證,涼膈散。人壯氣實,火盛癲狂,大便秘結者,黑奴丸。陽明火熾甚,煩渴熱燥者,白虎湯。火盛者,寒涼藥稍加溫劑,或酒炒,則邪易伏。
涼膈散
治火鬱上焦,大熱面赤者主之。
大黃,朴硝,甘草(各二兩),連翹(四兩),梔子,黃芩,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竹葉七片,蜜些少,煎服。
按: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故以芒硝為君,大黃為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為佐。不作湯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於上也。
黑奴丸
治陽毒發斑,煩躁,大渴倍常。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脹,身痛大熱,煩躁,狂言欲走,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棄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
黃芩,釜底煤,芒硝,麻黃,灶突墨,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大黃(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新汲水化下。飲水盡,足當發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時傾不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大渴,不可與此藥。
白虎湯
石膏(四錢,煅,研),知母(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粳米(一撮)
上,水煎,溫服,不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