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1)
卷三 (1)
1. 諸氣證一
【歌】運行不息真元氣,出自中焦統屬肺。外護皮毛內導血,沖和百脈名為衛。七情六慾有所幹,清者濁而行者滯。擾亂妄動失其常,痞悶壅塞從此致。局方治氣多辛溫,往往流傳千古弊。至我丹溪一發揮,凡氣有餘從火治。氣變火證常八九,冷生氣者無一二。氣虛氣實細斟量,勿泥辛香峻削劑。
【論】夫氣者,氤氳浩大之元氣。斯氣也,在外則衛護皮毛,充實腠理;在內則導引血脈,調和陰陽。周流一身,運行不息,如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賞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則清者遽變而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擾亂妄動,失其常度,變而為火。河間云:五志過極,則為火也。
白話文:
人體的真元氣運行不息,源於中焦,歸屬於肺。它在體外保護皮膚和毛髮,在體內引導血液循環,調節陰陽,貫穿全身,稱為衛氣。
七情六慾過度,就會損傷衛氣,使清氣變濁,氣血運行受阻。擾亂妄動,就會失去正常運作,導致身體堵塞。
傳統醫書常用辛溫藥物治療氣病,但這種方法流傳千年,弊端不少。我丹溪認為,氣有餘者應以火治,即用溫熱藥物來治療。
氣變為火證的比例很高,而因寒生氣者很少。治療氣虛氣實時要仔細辨證,不要固執於辛香峻削的藥物。
氣是宇宙間浩大而無形的元氣。它在體外保護皮膚和毛髮,充盈毛孔;在體內引導血液循環,調節陰陽。氣在全身循環往復,無始無終,出入升降,有規律地運行,源於中焦,由肺統領,氣的正常運作,則人體健康。
當七情六慾過度,五志紊亂時,就會導致氣的失衡,清氣變濁,氣血運行受阻,氣機紊亂,失去正常運作,轉而為火。河間先生說,五志過極,就會導致火證。
丹溪云:氣有餘,便是火。又云:上升之氣,至肝而出,中挾相火,冷生氣者,十無一、二也。若此者,則氣之屬火明矣。而局方以沉香、木香、丁、檀、藿、麝等香,與香附、砂仁、丁皮、益智、三稜、蓬朮、枳殼、枳實、青皮、厚朴、半夏、烏藥、紫蘇、萊菔子等辛香燥劑之破耗者,通治諸氣,此千古之弊也。丹溪《局方發揮》痛斥其非,以開後學之盲聵。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氣盛則為火。」又說:「上升的氣,到達肝臟後而出,其中挾帶著相火,而氣本身屬寒的,十個中不到一兩個。由此可見,氣的特性屬於火是明確的。」
然而,某些醫方卻使用沉香、木香、丁香、檀香、藿香、麝香等芳香之物,以及香附、砂仁、丁皮、益智、三稜、蓬朮、枳殼、枳實、青皮、厚朴、半夏、烏藥、紫蘇、萊菔子等辛香燥烈的藥材,來治療各種氣病。這種做法,實乃千古以來錯誤的做法。
丹溪先生在《局方發揮》中,痛斥這種錯誤,以期開導後學,使其擺脫愚昧無知。
若痞悶壅塞,喘滿腫脹之證,或暫用以開導,若使常服久服,寧無助火添病,耗損真氣乎?然,氣有虛有實,安可一概治之乎?消息而調之可也。
【脈】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濡軟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氣虛
勞役傷氣,中氣不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真氣虛,脈脫神衰,氣短不足息,人參養榮湯、生脈散。氣血兩虛,自汗喘急,脈細,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胸悶、氣短、腫脹等症狀,可以用藥物暫時疏導,但長期服用可能反而助長火氣,加重病情,耗損元氣。然而,氣虛有虛有實,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辨證論治,才能對症下藥。
摸脈時,如果左手脈沉,就說明是氣虛。脈沉到極點就叫脈伏,摸起來軟弱無力,很難治療。如果脈沉而滑,則表示氣虛伴有痰飲。
針對氣虛,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方劑:勞累傷氣,中氣不足,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真氣虛弱,脈搏虛弱,神氣衰敗,氣短喘息,可用人參養榮湯、生脈散;氣血兩虛,自汗喘急,脈搏細弱,可用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四君子湯(方見脾胃條。)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氣血俱虧。
人參(一錢,去蘆),白朮(一錢,土炒),白茯苓(八分),陳皮(八分),甘草(炙,八分),黃耆(蜜炙,八分),當歸(一錢),白芍藥(酒炒,一錢),熟地(一錢),遠志(去心,八分),五味子(八分),肉桂(七分)
白話文:
「四君子湯」(方見脾胃條)和「人參養榮湯」用於治療積勞虛損,氣血兩虧。藥方如下:人參(一錢,去蘆)、白朮(一錢,土炒)、白茯苓(八分)、陳皮(八分)、甘草(炙,八分)、黃耆(蜜炙,八分)、當歸(一錢)、白芍藥(酒炒,一錢)、熟地(一錢)、遠志(去心,八分)、五味子(八分)、肉桂(七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一盞,清晨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條。)
生脈散
清暑益氣,生脈補元。
人參(去蘆,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一錢)
上用水煎,時時服之。
八珍湯
平補氣血,調和陰陽。
白朮(一錢,炒),人參(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熟地黃(一錢五分),川芎(八分),白芍藥(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八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白話文:
上藥研碎,一劑量,加入薑片三片、紅棗兩枚,用水兩杯煎煮成一杯,清晨服用。
補中益氣湯(方劑見內傷條。)
生脈散
功效為清暑益氣、生脈補元。
人參(去蘆頭,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味子(一錢)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隨時服用。
八珍湯
功效為平補氣血、調和陰陽。
白朮(一錢,炒過),人參(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熟地黃(一錢五分),川芎(八分),白芍藥(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八分)
將上述藥材研碎,一劑量,用水兩杯煎煮成一杯,空腹服用。
十全大補湯
治男子、女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
白朮(炒,一錢半),人參(去蘆,一錢),白茯苓(一錢),甘草(炙,一錢),當歸(一錢二分),白芍藥(一錢),川芎(八分),熟地黃(一錢五分),黃耆(蜜炙,一錢),肉桂(七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一盞,食前服。
氣實
氣實者,邪氣實也,乃為氣實,當從火治。氣有餘,便是火,當歸龍薈丸。氣實脹滿,四七湯加黃芩、黃連、山梔、香附、枳實、陳皮之類。挾痰者,加栝蔞、貝母、香附、海石之類治之。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功效: 治療男女虛弱、體虛乏力、勞損過度等症狀。
藥方:
- 白朮(炒,1.5錢)
- 人參(去蘆,1錢)
- 白茯苓(1錢)
- 甘草(炙,1錢)
- 當歸(1.2錢)
- 白芍藥(1錢)
- 川芎(0.8錢)
- 熟地黃(1.5錢)
- 黃耆(蜜炙,1錢)
- 肉桂(0.7錢)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劑,用兩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兩枚紅棗,煎煮至一碗,於飯前服用。
氣實者:
氣實是指體內邪氣充盛,表現為氣機鬱滯,應以瀉火方法治療。氣盛則火旺,可服用當歸龍薈丸。氣實導致脹滿,可服用四七湯,並加入黃芩、黃連、山梔、香附、枳實、陳皮等清熱化濕藥物。若伴有痰濕,可加用栝蔞、貝母、香附、海石等化痰藥物治療。
當歸龍薈丸(方見脅痛條。)
四七湯
治氣實脹滿,胸膈不舒,一切諸氣之證。
厚朴(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半夏(二兩半),紫蘇(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一盞服。
氣滯
氣滯者,鬱而不伸也,木香化滯湯主之。破滯氣在上,枳殼、桔梗、砂仁、香附。在中,厚朴、枳實。在下,青皮、木香、檳榔。因怒而氣滯不行者,二陳湯加山梔、柴胡、香附。氣滯而痛,再加木香、烏藥。在內挾相火上衝而氣滯者,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香附。陰虛氣滯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白話文:
當歸龍薈丸(配方見脅痛條),用於治療氣實脹滿、胸膈不舒、一切諸氣的症狀。四七湯則可以用於治療氣滯引起的脹滿、胸悶等症狀,主要成分有厚朴、茯苓、半夏、紫蘇。取五錢藥材,加入薑片和紅棗,用水煎煮,服用一盞即可。氣滯是指氣機鬱結不通,木香化滯湯可以治療氣滯。枳殼、桔梗、砂仁、香附可以治療上焦氣滯;厚朴、枳實可以治療中焦氣滯;青皮、木香、檳榔可以治療下焦氣滯。因怒而導致氣滯者,可以用二陳湯加山梔、柴胡、香附治療。氣滯伴隨疼痛者,可以加木香、烏藥。內有相火上衝導致氣滯者,可以用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香附治療。陰虛氣滯者,可以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治療。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枳實(二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薑製,一錢),草豆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氣寒
氣寒者,明知身受寒氣,口食寒物。在表,身熱者,麻黃、桂枝之類。寒氣犯腦作痛,羌活黑附湯。寒氣犯胃作痛,草豆蔻丸。寒氣在腹作痛,作瀉,作嘔,厥逆者,理中湯。寒氣在少腹作痛,脈沉遲,厥冷,四逆湯加吳茱萸,或理中湯加吳茱萸。
白話文:
木香化滯湯
主治:
由於憂思、氣鬱、飲食不節、濕邪等因素,導致胸脘部結塊,腹部皮下隱隱作痛,心下痞滿,食慾不振,進食後難消化,常有痞氣。
藥方:
枳實(二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薑製,一錢),草豆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劑,加入薑片三片,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空腹服用。
氣寒者:
若患者自覺受寒,口食寒涼之物,則屬氣寒。
氣寒在表,身熱者: 可用麻黃、桂枝等藥物治療。
寒氣犯腦作痛者: 可用羌活黑附湯治療。
寒氣犯胃作痛者: 可用草豆蔻丸治療。
寒氣在腹作痛,並伴有瀉痢、嘔吐、厥逆者: 可用理中湯治療。
寒氣在少腹作痛,脈沉遲,厥冷者: 可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或理中湯加吳茱萸治療。
羌活黑附湯
羌活(五分),黑附(炮,三分),蒼朮(五分),麻黃(不去根,三分),殭蠶(三分),白芷(二分),升麻(二分),防風(二分),黃耆(一錢),黃柏(三分,酒炒),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一盞,不拘時服。
草豆蔻丸
治秋、冬傷寒冷之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白話文:
羌活五分,黑附炮製三分,蒼朮五分,麻黃(不去根)三分,殭蠶三分,白芷二分,升麻二分,防風二分,黃耆一錢,黃柏(酒炒)三分,甘草二分。
將這些藥材切碎,用兩杯水煎煮成一杯,不限時間服用。
此方名為「草豆蔻丸」,用於治療秋季、冬季受寒涼之物侵襲,導致胃脘疼痛,疼痛上至兩肋,咽喉梗塞不通的病症。
草豆蔻(濕麵裹,煨,去皮取仁,一兩),大麥櫱面(炒黃色,半兩),神麯(炒黃,半兩),白朮(炒,一兩),黃芩(半兩,去皮),枳實(麩炒黃色,一兩),半夏(湯泡七次,曬乾,半兩),橘皮(一錢),青皮(二錢),乾生薑(二錢),炒鹽(半錢)
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草豆蔻去皮取仁,與濕麵裹好,煨熟後,取一兩;大麥芽炒至黃色,取半兩;神麴炒黃,取半兩;白朮炒熟,取一兩;黃芩去皮,取半兩;枳實麩炒至黃色,取一兩;半夏用湯泡七次,曬乾後,取半兩;橘皮取一錢;青皮取二錢;乾薑取二錢;炒鹽取半錢。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綠豆的一倍。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湯送服。依據病情輕重加減服藥量。若在冬月服用,則另製一方,不需加入黃芩。若因寒涼之物受傷,需加入溫劑調理。但若因熱物受傷,則需用寒藥治療。應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用藥,不可不知。
理中湯(方見中寒條。)
四逆湯(方見中寒條。)
達按:經云:諸痛皆因於氣,諸病皆生於氣。誠哉斯言!是氣也,常則為氣,導引血液,升降三焦,周流四體。變則為火,有升無降,燔灼中外,以致血液停留,為痰為積。充乎臟腑,溢乎經絡,膠乎咽膈,為咳嘔、為痞塞、為脹滿,為疼痛之所由也。凡遇氣動痛作之時,非辛溫消散不可。
然必詳其所起之因,觸動何臟之令,於辛溫藥中,加以苦寒之藥尤佳。如:喜動心火,加黃連。怒動肝火,加柴胡。悲動肺火,加黃芩。恐動腎火,加黃柏。思動脾火,加芍藥之類是也。
白話文:
理中湯(方見中寒條。)
四逆湯(方見中寒條。)
達按:
經書上說:「所有的疼痛都是因為氣造成的,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氣引起的。」這句話實在是太精闢了!
這個「氣」,正常情況下它就是氣,負責推動血液循環,調節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升降運行,以及暢通全身。但當它發生變化時,就會變成「火」,只升不降,像火一樣灼燒內外,導致血液停滯,形成痰濕積聚。這些痰濕積聚在臟腑中,溢滿經絡,粘附在咽喉部位,就會造成咳嗽嘔吐、胸悶堵塞、腹脹滿,以及各種疼痛。
凡是遇到氣機不順暢而引起的疼痛時,就必須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化解和驅散。
然而,要根據疼痛發生的原因,找出究竟是哪個臟腑的氣機失調所導致,然後在辛溫藥物中,添加苦寒的藥物更佳。
例如:
- 如果是心火過旺引起的疼痛,就加上黃連。
- 如果是肝火上炎引起的疼痛,就加上柴胡。
- 如果是肺火熾盛引起的疼痛,就加上黃芩。
- 如果是腎火亢盛引起的疼痛,就加上黃柏。
- 如果是脾火偏盛引起的疼痛,就加上芍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