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諸血證二

【歌】血是人身水穀精,生於脾胃統於心。動言視聽皆資用,脈絡形容足壯神。陽火煎熬偏易耗,陰精有質故難成。虛勞咳咯真陰損,吐衄多因火載升。男子便紅緣濕火,女人血熱病崩淋。脈芤而澀知無血,色奪神枯是損陰。血熱血寒虛與實,臨時診候細詳情。若緣蓄血生潮熱,藥劑斟量及早行。血因脫損焦姜補,燕地歸芎信有靈。

【論】夫血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於肝,宣布於肺,灌溉一身。故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掌得之而能攝,足得之而能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所以,視、聽、言、動、臟、腑、脈絡,靡不由於血之運用也,故曰:血者,神氣也。

白話文:

【歌】血是人身水穀精,生於脾胃統於心。動言視聽皆資用,脈絡形容足壯神。陽火煎熬偏易耗,陰精有質故難成。虛勞咳咯真陰損,吐衄多因火載升。男子便紅緣濕火,女人血熱病崩淋。脈芤而澀知無血,色奪神枯是損陰。血熱血寒虛與實,臨時診候細詳情。若緣蓄血生潮熱,藥劑斟量及早行。血因脫損焦姜補,燕地歸芎信有靈。

【論】夫血者,水穀之精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統領於心,儲藏於肝,宣佈於肺,灌注全身。因此,視覺、聽力、語言、動作、臟器、腑臟、脈絡,無一不依賴於血的運轉,所以說:血,是精神氣息的本源。

大意:這首詩歌和論述主要講述了血液在身體中的重要性。血液是由食物精華生成,由脾和心統領,並通過脈絡運送至全身,支持視聽、語言、動作等生命活動。血液的生成與消耗,以及其熱冷、虛實之分,都需要醫生詳細診斷和處理。如果血液不足或損傷,可能會導致各種症狀,如虛勞、咳喘、吐血、尿血等。對於血液異常,可以通過補血或清熱等方法進行治療。

持之則存,失之則亡,血盛則形盛,血弱則神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故陽生陰長,取汁變化而為血。《內經》所謂:脈者,血之府也。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可不謹養哉?蓋血屬陰,難成而易虧。由乎人之節欲者少,不能謹養,以致陽火滋甚,日漸煎熬,真陰內損,而吐衄,血妄行於上,便溺,血滲泄於下,而精神內損,百病由此而生焉。

【脈】諸證見血,皆見芤澀。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洪大,後必難治。

四物湯

白話文:

保持它就能存留,失去它就消亡。血液充盈,身體就強壯;血液虛弱,精神就衰敗。精神寧靜,陰氣滋生;身體勞累,陽氣亢盛。血液灌注到脈絡,少則澀滯,充盈則飽滿,所以陽氣滋生,陰氣成長,血液從中變化而來。《內經》說:「脈絡是血液的住所。」血液生化旺盛,全身經脈就依靠它來滋養;血液衰敗耗竭,百脈就會因此而空虛,怎么能不謹慎保養呢?血液屬陰,難以生成而容易虧損。由於人們節制慾望的人少,不能謹慎保養,導致陽火過盛,日漸煎熬,真陰受損,出現吐血、衄血,血液妄行於上;或便血、溺血,血液滲泄於下,精神內損,百病由此而生。

各種症狀見到血,脈象都呈現芤澀。根據血流的方向,可以判斷出血的位置。一般來說,失血的脈象貴在沉細。如果見到洪大脈象,後續治療就困難。

補血之要藥。

當歸(二錢,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

熟地(一錢,血中血藥也,通腎經,能生真陰之虛也)

川芎(一錢半,血中氣藥也,通肝經,能行血滯於氣也)

白芍藥(一錢半,陰分藥也,通脾經,能治血虛腹痛也)

上銼,一劑,水煎服。

經脈不行,加紅花、蘇木。妊婦動胎,加艾葉、香附、蘇梗。血痢,加阿膠、艾葉。口乾煩渴,加麥冬、烏梅、乾葛。便秘,加桃仁、大黃。大渴煩躁,加人參、麥冬、知母、石膏。五心煩熱,加黃芩、柴胡、地骨皮、百合,虛煩不睡,加竹葉、石膏、人參。怔忡恍惚,加遠志、棗仁。

白話文:

這是一帖補血要藥,主要成分包括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取適量,混合後煎水服用。 根據不同的症狀,還可以加入其他藥材,例如紅花、蘇木、艾葉、香附、蘇梗等。

咳血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故血從嗽而出也。丹溪云:先痰嗽而後見紅者,多是痰積生熱,以降痰火為急,宜煎桔梗、枳殼、黃芩、橘紅,送下天門冬丸。先見紅而後痰嗽者,多是陰虛火動,痰不下降,宜以四物湯加痰藥、火藥。

天門冬丸

治咯血、吐血,潤肺止嗽。

天門冬(一兩),阿膠(炮,五錢),甘草(五錢),貝母(去心,五錢),白茯苓(五錢),杏仁(五錢)

白話文:

咳血

咳血的原因是,火氣旺盛,攻克金氣,導致肺部經絡受損,所以血液會隨著咳嗽從口中吐出。丹溪先生說:先出現痰咳,之後才見血,大多是因為痰積聚而生熱,應當以清降痰火為先。可以用桔梗、枳殼、黃芩、橘紅等藥煎服,並配合服用天門冬丸來幫助痰火下降。如果先出現血咳,之後才出現痰咳,大多是因為陰虛火旺,痰液無法下降,應當以四物湯為基礎,加入化痰藥和清熱藥來治療。

天門冬丸

天門冬丸可以用來治療咯血、吐血,滋潤肺部,止咳化痰。

藥方:天門冬一兩、阿膠(炮製)五錢、甘草五錢、貝母(去心)五錢、白茯苓五錢、杏仁五錢。

上為細末,蜜丸,如彈子大,噙化。

咯血

咯血者,痰中咯出血疙瘩也。

按:薛立齋云:此證多因心氣虛耗,不能主血,血不歸經,停留於內,故得咯而出。其證面色萎黃,五心煩熱是也。若鬱熱甚者,生地黃散。咯血及痰中血絲者,四物湯加竹瀝、薑汁、牛膝、童便、青黛。虛嗽咯血者,太平丸。勞瘵咯血者,詳本條內。

生地黃散

治痰火鬱結,衄血、咯血、吐血,陰虛陽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彈珠一樣,含在口中慢慢融化。

咯血是指痰中帶有血塊。

薛立齋說,這個症狀大多是因為心氣虛弱,無法控制血液,血液不歸經絡,停留在體內,所以咳出來。患者會出現面色萎黃,五心煩熱的症狀。如果熱氣很盛,可以用生地黃散。痰中帶血絲的,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竹瀝、薑汁、牛膝、童便、青黛。虛弱咳嗽伴隨咯血的,可以用太平丸。勞瘵引起的咯血,請參考本條目。

生地黃散可以用來治療痰火鬱結、鼻出血、咯血、吐血,陰虛陽亢。

枸杞子(五分),軟柴胡(五分),黃連(炒,五分),地骨皮(五分),天門冬(五分),白芍藥(五分),甘草(炒,五分),黃芩(炒,五分),黃耆(五分),生地黃(五分),熟地黃(五分)

太平丸(方見虛勞門。)

吐血

吐血者,嘔出全血是也。

達按:經云: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復歸於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聽令於心。心為君,肝為相,君火一動,相火從之,相火一動,六經之火從之。火動,則血隨以動,火升,則血隨以升。善調攝者,寡欲節勞,常使君火不動,相火隱伏。火伏,則血隨以伏矣,何病之有?惟不知命者,不自量其血氣之強弱,本元之虛實,奔走道路而不憚其勞,縱情女色而強努其力,以有限之精神,而供無窮之作用。六經受傷,血液流迸,聚於兩脅胸臆之間,乘火而升。

白話文:

枸杞子、軟柴胡、炒黃連、地骨皮、天門冬、白芍藥、炒甘草、炒黃芩、黃耆、生地黃、熟地黃各五分,合為太平丸(配方見虛勞門)。

吐血是指嘔出全血。

經書說:心主血,但不能藏血,晚上血回到肝臟。肝臟藏血,但不能主動血,白天則聽命於心。心為君主,肝為相輔,君火一動,相火就隨之而動,相火一動,六經之火就隨之而動。火動,血就隨著而動,火升,血就隨著而升。善於調養的人,慾望少,勞作節制,常使君火不動,相火隱伏。火伏,血就隨著而伏,哪裡會有病呢?只有那些不知命理的人,不衡量自己血氣的強弱,本元的虛實,奔波勞碌而不惜勞累,縱情於女色而強努自己的力量,以有限的精神,供應無窮的作用。六經受傷,血液外溢,聚集在兩脅胸臆之間,乘著火氣而上升。

其傷重者,從夾脊而上,如潮湧至,勢不可遏,法當從其出,不可強為之御也。蓋所出之血,皆敗血也,縱能止之,亦不歸經,久當復出,故不可御。必服以消血之藥,佐以潤下之劑,使其敗血下行,乃服止血之劑,以杜其根,服補血之劑,以還其元,庶可以收全功也。

花蕊石散(方見勞瘵條。)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者。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上研,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白話文:

若傷勢嚴重,血液會從夾脊穴向上湧出,勢不可擋,應順著血流方向處理,不可強行阻擋。因為流出的血液都是濁血,即使能止住,也無法回到經脈,日後還會再次流出,所以不能阻擋。必須服用消血藥物,搭配潤下藥,讓濁血向下排出,再服用止血藥,杜絕病根,接著服用補血藥,恢復元氣,才能完全康復。

麥門冬飲子

治氣虛吐血,或血虛不能攝血者。

麥冬(去心,一錢),黃耆(蜜炙,一錢),當歸身(五分),人參(五分),生地黃(五分),五味子(十粒,杵)

上銼,一劑,水煎服。

血不止加阿膠、炒蒲黃、白茅花。兼痰加貝母、桔梗。

丹溪方

治嘔血,衄血,一切火載血升,上行之證。

四物加山梔、童便、薑汁,或用韭汁,童便相和飲之。

衄血

衄血,鼻中出血也。夫氣血調和,則循環經絡。若勞傷元氣,陰虛火動,氣逆於肺,則血隨鼻而衄也,犀角地黃湯主之。經云: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

白話文:

麥門冬飲子

方劑:

此方用於治療氣虛吐血,或血虛不能止血的情況。

  • 麥冬(去心,一錢):滋陰潤肺,養胃生津。
  • 黃耆(蜜炙,一錢):補氣固表,益氣生津。
  • 當歸身(五分):養血活血,調經止痛。
  • 人參(五分):補氣益血,生津止渴。
  • 生地黃(五分):滋陰養血,清熱涼血。
  • 五味子(十粒,杵):斂肺止汗,生津斂精。

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一劑,用水煎服。

加減:

  • 若出血不止,可加阿膠、炒蒲黃、白茅花。
  • 若兼有痰症,可加貝母、桔梗。

丹溪方:

此方用於治療嘔血、鼻出血,以及一切因火熱上炎導致出血的症狀。

  • 以四物湯為基礎,加入山梔、童便、薑汁或韭汁、童便混合飲用。

衄血:

衄血是指鼻子出血。當氣血調和,則循環於經絡之中。若勞損元氣,陰虛火旺,氣逆於肺,則血隨鼻腔而流出,此時可服用犀角地黃湯。

經書中記載:凡見出血,伴隨發熱,脈象洪大者難以治療,此乃火邪過盛之象。若身體涼爽,脈象平和者容易治療,乃正氣恢復之兆。

犀角地黃湯

治熱鬱不解,泛行經絡,或流腸胃,隨氣湧泄,以致衄血,吐血,或為便血,或為蓄血等證。

犀角(上),生地黃(中),芍藥(中),丹皮(下)

上銼,水煎溫服。

若活血,加桃仁、紅花。若止血,加黃連、山梔。止衄,加黃芩、茅花。破瘀血,加桃仁、大黃,用此者,恐桃仁承氣太峻故也。如吐、衄血甚,不止者,用茅根、側柏、藕三味搗汁,磨京墨入本方調服即止。鼻衄不止者,外用劫法:用水紙搭在鼻沖,隨用山梔炒黑,牡蠣、龍骨火煅,京墨、百草霜共為細末,加血餘燒灰各等分,用茅花水濕蘸藥,入鼻中即止。如無茅花,將紙捻水濕蘸前藥末入鼻中,甚妙。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熱邪鬱積不解,蔓延經絡,或侵犯腸胃,導致氣血上逆,出現鼻出血、吐血、便血或蓄血等症狀。方劑組成包括犀角、生地黃、芍藥、丹皮。將藥材研碎,水煎溫服。若需活血化瘀,可加入桃仁、紅花;若需止血,可加入黃連、山梔;若需止鼻出血,可加入黃芩、茅花;若需破瘀血,可加入桃仁、大黃。若吐血、鼻出血嚴重,久治不愈,可用茅根、側柏、藕搗汁,加入墨汁與本方藥物一同服用。鼻出血不止者,可將浸濕的水紙搭在鼻樑上,並用炒黑的山梔、牡蠣、龍骨、京墨、百草霜、血餘燒灰等藥物研末,用茅花水調成糊狀,塞入鼻腔,即可止血。若沒有茅花,也可將紙捻沾濕,蘸取藥末塞入鼻腔,效果也很好。

便血

便血者,大便血也。多因飲食起居,或六淫七情致傷,令元氣虧損,陽絡外傷而然也。若膏粱積熱者,加味清胃散。大腸風熱者,四物加側柏、荊芥、秦艽、枳殼、丹皮、柴胡。陰結者,平胃地榆湯。

加味清胃散

即本方加犀角、連翹、甘草。(方見火證。)

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白話文:

便血

便血,就是大便帶血。多半是因為飲食起居不當,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侵襲,又或是七情所傷,導致元氣虧損,陽氣外泄所致。

如果飲食過於肥甘厚味,積聚熱氣,可以服用加味清胃散。

如果是大腸風熱導致的便血,可以用四物湯加側柏、荊芥、秦艽、枳殼、丹皮、柴胡。

如果是陰血虧虛導致的便血,可以服用平胃地榆湯。

加味清胃散

加味清胃散就是在原方清胃散的基础上,加入犀角、連翹、甘草。此方適用於熱證。

加減四物湯

加減四物湯可以治療腸風下血。

側柏(炒,五分),荊芥(五分),槐花(炒,五分),甘草(炙,五分),枳殼(麩炒,一錢),生地黃(一錢),當歸(一錢),川芎(一錢)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服。

若熱熾甚,加山梔、黃芩、黃連。血不止,加升麻、秦艽、阿膠、地榆。

平胃地榆湯

治陰統便血,即《內經》所謂: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是也。

人參(八分),白朮(八分),茯苓(七分),甘草(七分),陳皮(七分),蒼朮(七分),厚朴(七分),乾薑(炮,六分),益智(炮,六分),附子(炮,六分),升麻(六分),葛根(七分),地榆(八分),神麯(六分),白芍藥(八分),當歸(八分)

白話文:

將側柏、荊芥、槐花各五分,甘草五分,枳殼一錢,生地黃、當歸、川芎各一錢,一起研磨成粉末,用一片薑,煎水服用。若熱症嚴重,可以加入山梔、黃芩、黃連。如果血止不住,可以加入升麻、秦艽、阿膠、地榆。

此方名為平胃地榆湯,用於治療陰虛導致的便血,即《內經》中所說:陰氣凝結者,便血一升,再次凝結則便血兩升,三次凝結則便血三升。

另外,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蒼朮、厚朴各七分,乾薑、益智、附子各六分,升麻六分,葛根七分,地榆八分,神麴六分,白芍藥、當歸各八分,也可用於治療此症。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溺血

溺血者,小便血也。蓋心主血,通行經絡,循環臟腑。若得寒則凝澀,得熱則妄行,失其常道,則溢滲於脬,小便出血也。不痛,小薊飲。不止,蒲黃散。實者,當歸承氣湯,後以四物湯,加小薊、山梔、滑石、琥珀。虛者,膠艾湯。

小薊飲

白話文:

服用上銼,每次一劑,加入薑片三片、紅棗兩枚,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溺血是指小便帶血。因為心臟主血,血運行於經絡,循環於各臟腑。如果受寒則血脈凝澀,受熱則血行妄動,失去常道,就會滲漏到膀胱,導致小便出血。如果沒有疼痛,就服用小薊飲。如果出血不止,就服用蒲黃散。如果病情屬實證,就服用當歸承氣湯,之後再服用四物湯,並加入小薊、山梔、滑石、琥珀。如果病情屬虛證,就服用膠艾湯。

小薊(一錢),山梔(一錢),當歸(一錢),生地黃(一錢半),滑石(一錢),甘草(八分),蒲黃(一錢),藕節(一錢半),淡竹葉(八分),通草(六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當歸承氣湯

即小承氣湯加當歸。(小承氣方見傷食。)

膠艾湯

即四物湯加阿膠、艾葉、炙甘草各一錢。

瘀血

達按:跌撲損傷,或被人打踢,或物相撞,或取閃肭,或奔走努力,或受困屈,或發惱怒,一時不覺,過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發者有之,十數日或半月、一月而發者有之。一般寒熱交作,其心胸、肋下、小腹滿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時傷重,就發寒熱,瘀血上衝,則昏迷不醒,如死之狀,良久復甦。

白話文:

配方一:

  • 小薊(一錢):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 山梔(一錢):能清熱解毒、消炎退燒。
  • 當歸(一錢):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生地黃(一錢半):清熱涼血,滋陰養血。
  • 滑石(一錢):清熱利濕,解毒散結。
  • 甘草(八分):調和諸藥,減輕副作用。
  • 蒲黃(一錢):止血、消腫、解毒。
  • 藕節(一錢半):清熱涼血,止血。
  • 淡竹葉(八分):清熱利尿,解毒。
  • 通草(六分):利水滌熱,通便。

使用方法:將上述藥材混合,做成一劑藥,加水煮沸後,溫和飲用。

當歸承氣湯: 此方基於小承氣湯,再加入當歸。小承氣湯的詳細內容見於傷食部分。

膠艾湯: 此方基於四物湯,再加入阿膠、艾葉和炙甘草各一錢。

瘀血處理: 跌打損傷,或因外力碰撞、突發疼痛,或長期勞累導致的瘀血,初期可能無明顯症狀,但會出現心胸、肋骨下方、腹部的滿脹和疼痛感,按壓時會感到疼痛難忍,這是因為身體內存在瘀血。如果傷勢嚴重,可能會立即出現寒熱交作的症狀,且瘀血上沖,導致意識不清,表現為昏迷的狀態,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患者會逐漸恢復清醒。

輕則復元活血湯,重則桃仁承氣湯主之,量其元氣,下其瘀血則愈。在上者,宜飲韭汁,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入心即死。若醫家不識,見其寒熱脹滿,罔察其痛處,若有痛腫,手難近,按其脈芤澀,或數,以明之。蓋肝為血海,凡有瘀血,必蓄積於心胸、脅下,或小腹之分,乃肝部也。

心主血,肝藏血,脾為之流,但小便如常者,蓄血證也。內傷瘀血證,必自汗。

復元活血湯

治瘀血留於胸脅腹肚,疼痛不可忍。

柴胡(上),花粉,當歸(中),紅花,甘草(下),大黃(上,酒浸),穿山甲(炮),桃仁(中,酒浸,研如泥)

白話文:

病情輕微的,可以用復元活血湯治療,嚴重者則要用桃仁承氣湯治療,根據患者的元氣狀況,排出瘀血就能治癒。如果瘀血在上半身,要喝些韭菜汁,絕對不能喝冷水,血液遇寒就會凝結,只要有一絲血液進入心臟就會致命。如果醫生不認識這種病症,只看到患者有寒熱、腹脹,卻沒有仔細觀察疼痛的地方,比如有腫痛,手難以靠近,按脈象發現脈搏細澀,或者脈搏跳動頻數,就可以判定是瘀血症。因為肝臟是血液的貯藏場所,所有的瘀血都會積聚在心胸、脅肋下或小腹等肝臟區域。

心臟主導血液的運行,肝臟貯藏血液,脾臟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如果小便正常,就證明是瘀血症。內傷導致的瘀血症,患者一定會出汗。

復元活血湯可以用來治療瘀血停留在胸脅、腹部,疼痛難忍的症狀。

上,用水一盞,酒半盞,煎一盞,加桃仁泥,再煎至八分,溫服,以利為度。

桃仁承氣湯

治蓄血脹滿,大實大痛,手不可近者。

桃仁,大黃,芒硝(上),甘草(下),桂枝(中),加:丹皮(上),枳殼(中)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至一蓋,入大黃一、二沸,再下芒硝,一沸,熱服,取下黑物。

外有熱加柴胡。在上,加桔梗(中)、蘇木。在下,加牛膝(中)。兩脅並小腹硬滿痛者,加青皮(中)、川芎(中)、歸尾(上)、芍藥(中)。痛甚,加玄胡索、紅花。血未下,加童便、薑汁少許。血證若頭面、身黃者,姜渣絹裹擦之,其黃自退矣。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

用於治療瘀血引起的腹部脹滿、嚴重疼痛,甚至手都不能靠近的情況。

  • 桃仁
  • 大黃
  • 芒硝(以上為上品)
  • 甘草(為下品)
  • 桂枝(為中品) 增加的材料:
  • 丹皮(上品)
  • 枳殼(中品)

所有材料磨成粉末,一次使用,用水二杯煎煮至一杯,加入大黃煮沸一到兩次,再加入芒硝,煮沸一次,熱服,直至排出黑色物質。

如果外部有熱症狀,可以加入柴胡。如果症狀在上部,可以加入桔梗(中品)和蘇木。如果症狀在下部,可以加入牛膝(中品)。兩側肋骨和小腹硬塊、疼痛時,可以加入青皮(中品)、川芎(中品)、歸尾(上品)、芍藥(中品)。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以加入玄胡索、紅花。如果血沒有流出來,可以加入少量的童便和薑汁。如果血證出現頭面、身體發黃的現象,可以用姜渣絹包裹擦拭,黃色自然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