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3)
卷三 (3)
1. 痰證三
【歌】水穀消磨氣血成,滋榮脈絡壯元精。七情四氣時沖逆,脾胃旋傷懶運行。胃口從此留宿飲,致令津液作痰凝。因而隧道皆壅塞,卻是痰涎滯在經。或癢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結瘤癭。皮間腫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流入脅稍成癖積,行來髀胻作痠疼。或如綿絮如梅核,或若桃膠蜆肉形。
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鬱積在於胸。或為喘嗽心嘈雜,嘔吐痰涎碧靛青。攻上頭時眩暈倒,眼瞤口噤耳中鳴。咽喉閉塞牙關緊,噫氣吞酸嘔逆頻。夜臥不安奇怪夢,遊風腫痛並無名。怔忡健忘時驚怖,癲走癡呆不識人。久瀉形枯腸積垢,中風癱瘓失聲音。女人白帶男兒濁,經血愆期赤白淋。
白話文:
歌曰:
水谷消磨氣血成,滋榮脈絡壯元精。
飲食消化轉化成氣血,滋養經絡,增強元氣。
七情四氣時沖逆,脾胃旋傷懶運行。
七情六慾、四季氣候變化,若不調和,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運化功能減弱。
胃口從此留宿飲,致令津液作痰凝。
脾胃功能失調,飲食停滯,津液無法正常運化,最終形成痰濁。
因而隧道皆壅塞,卻是痰涎滯在經。
痰濁阻塞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或癢或麻或痛痹,或留肌膜結瘤癭。
表現出各種症狀,如皮膚瘙癢、麻木、疼痛、痺痛,甚至形成肌膚腫瘤、瘰癧等。
皮間腫痛燔如火,心下寒疼冷似冰。
皮膚紅腫疼痛,像是火燒一樣;心窩部位寒冷疼痛,像是冰塊一樣。
流入脅稍成癖積,行來髀胻作痠疼。
痰濁流入脅肋,形成癖積;行走時,大腿和膝蓋酸痛。
或如綿絮如梅核,或若桃膠蜆肉形。
痰濁阻塞,感覺像是吞了棉絮、梅核,或者像是桃膠、蜆肉一樣。
吐不出而咽不下,分明鬱積在於胸。
痰濁卡在喉嚨,既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明顯是積存在胸部。
或為喘嗽心嘈雜,嘔吐痰涎碧靛青。
還會出現咳嗽、心煩意亂、嘔吐痰液,痰液顏色呈青綠色。
攻上頭時眩暈倒,眼瞤口噤耳中鳴。
痰濁上犯頭部,導致頭暈目眩、口眼歪斜、耳鳴等症狀。
咽喉閉塞牙關緊,噫氣吞酸嘔逆頻。
咽喉阻塞,牙關緊閉,經常打嗝、吞酸、嘔吐。
夜臥不安奇怪夢,遊風腫痛並無名。
晚上睡覺不安,做噩夢;身體遊走性疼痛,找不到明確原因。
怔忡健忘時驚怖,癲走癡呆不識人。
心神不安、健忘、驚恐,甚至出現癲癇、痴呆、不認識人等症狀。
久瀉形枯腸積垢,中風癱瘓失聲音。
長期腹瀉,導致身體消瘦,腸道積垢;中風、癱瘓、失聲等。
女人白帶男兒濁,經血愆期赤白淋。
女性白帶異常、男性精液異常;女性月經不調,月經量多或少,甚至出現赤白帶下等症狀。
總之,痰濁的危害甚大,影響身體各個部位,需要及時治療。
荏苒做成勞瘵病,風癇瘛縱手攣筋。遍身習習如芒刺,一線寒牽背脊心。如斯怪異延纏病,都是痰涎裡面生。
【論】夫人之氣道,貴乎清順,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也!若氣血津液稍有一時不得運行,則隧道不通,凝滯而為痰、為飲,故有五飲之證生焉。蓋痰之為病匪一,王隱君備言之。
然其原有因熱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因驚而得者,有因氣而得者,有因食積而得者,有因酒飲而得者,有脾虛不能運化而生者,有腎虛不能制火而生者。若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證,冷痰多成骨痹,濕痰多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疾多成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其為病狀,種種難名。
白話文:
時間流逝,勞累過度,就容易生病,出現風癇、手足抽筋等症狀。全身感覺像被芒刺扎一樣,背脊骨中有一股寒氣直竄。這些奇怪的病症纏綿不休,都是因為體內痰濕積聚所致。
人體的氣道,最重要的是保持通暢,通暢了,津液才能正常流通,哪來痰呢?如果氣血津液暫時不能運作,就會阻塞氣道,凝滯成痰,所以才會有五種飲證出現。痰引起的病症非常多,王隱君已經詳細描述過。
但痰的病因也很多,有因熱而生痰的,也有因痰而生熱的,有因風、寒、暑、濕而引起的,有因驚嚇而引起的,有因氣機失調而引起的,有因飲食積滯而引起的,有因過度飲酒而引起的,還有脾虛不能運化而引起的,腎虛不能制火而引起的。熱痰會引起煩熱,風痰會導致癱瘓等奇特症狀,冷痰會導致骨痺,濕痰會引起倦怠無力,驚痰會引起心痛、癲癇,飲證會引起脅痛、臂痛,食積痰會導致痞塊、腹脹,痰引起的病症千奇百怪,難以一一列舉。
治法: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中氣虛者,必固中氣以運痰,腎氣虛者,必壯腎水以制火。古方治痰飲類,用汗、吐、下法,此治其標也。若汗、下過多,損其脾胃,則痰易生而轉多,誠非王道之治也。
莫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痰生於脾胃,宜實脾燥濕,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此治其本也。
【脈】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芤伏,痰飲中節。
痰飲
痰飲有五。在膈上,瓜蒂散。在腸胃,滾痰丸。在經絡及四肢,皮裡膜外,薑汁、竹瀝。在脅下,白芥子。二陳湯治一身之痰。導痰湯、墜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潤下丸,此皆治痰之要藥也。
白話文:
痰飲治療法
治法:
- 熱痰:以清熱解毒之法來化解。
- 濕痰:以燥濕化痰之法來消除。
- 風痰:以散風止咳之法來驅散。
- 郁痰:以理氣化痰之法來疏通。
- 頑痰:以軟堅化痰之法來軟化。
- 食積痰:以消食化痰之法來消解。
- 上部痰:以吐法來排出。
- 中部痰:以下法來排出。
對於中氣虛者,必須先固護中氣以利於運化痰液;腎氣虛者,必須滋補腎水以制伏相火。
古方治療痰飲,多用汗法、吐法、下法,這僅治其表象。如果汗法、下法過度,容易損傷脾胃,導致痰液更容易產生而加重,並非最佳治療方法。
最佳的治療方法:
- 順氣為先:以順氣化痰為首要原則。
- 分導次之:針對不同部位的痰飲,採取相應的疏導方法。
痰生於脾胃,所以應該以健脾燥濕為本,使脾胃功能協調,飲食正常消化,痰液自然不會產生,此為治本之法。
脈象:
- 脈象偏弦,往往是痰飲的徵兆。
- 脈象沉弦滑或結芤伏,也是痰飲的中間節段。
痰飲的種類:
- 膈上痰:可用瓜蒂散治療。
- 腸胃痰:可用滾痰丸治療。
- 經絡及四肢痰:可用薑汁和竹瀝治療。
- 脅下痰:可用白芥子治療。
- 全身痰:可用二陳湯治療。
- 其他痰:可用導痰湯、墜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潤下丸等藥物治療。
上述藥物都是治療痰飲的重要藥方。
瓜蒂散
吐痰之聖藥,治在膈上。
瓜蒂(七十五個),赤小豆(七十五個),人參(半兩),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用一錢或半錢,空心韭汁湯下,以吐為度。
滾痰丸
墜痰之聖藥,治在胃腸。
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半兩),礞石(一兩,捶碎,焰硝煅過)
上為細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虛實加減,茶清送下。
白話文:
瓜蒂散
功效: 吐痰的良藥,專治痰滯於膈上(即胸膈部位)。
藥材:
- 瓜蒂(75個)
- 赤小豆(75個)
- 人參(半兩)
- 甘草(3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服用方法: 每次取藥末1錢或半錢,空腹時用韭菜汁水送服,以吐出痰液為度。
滾痰丸
功效: 降痰的良藥,專治痰滯於胃腸。
藥材:
- 大黃(酒蒸,8兩)
- 黃芩(酒洗,8兩)
- 沉香(半兩)
- 礞石(1兩,捶碎後用焰硝煅燒)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梧子大小的水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40-50丸,根據患者體質虛實情況調整藥量,用清茶送服。
二陳湯
總治一身之痰,都管藥也。
陳皮(去白,五錢),半夏(泡,二錢半),茯苓(二錢半),甘草(二錢)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煎服。
濕痰,加蒼朮、白朮。寒痰,倍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附之類。痰厥頭痛,亦加半夏。風痰,加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之類。氣虛者,更加竹瀝;氣實加荊瀝,俱加薑汁。熱痰,加黃芩、黃連。痰因火盛逆上,降火為先,加白朮、黃芩、軟石膏、黃連之類。
白話文:
二陳湯
二陳湯主要用來治療全身各處的痰症,可以說是治療痰症的通用藥方。
藥材:
- 陳皮(去白,5錢)
- 半夏(泡製,2錢半)
- 茯苓(2錢半)
- 甘草(2錢)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取一劑份量,加入薑片三片,用水煎煮服用。
加減:
- 濕痰:加入蒼朮、白朮。
- 寒痰:加倍半夏,症狀嚴重者,可加入麻黃、細辛、烏頭、附子等藥物。
- 痰厥頭痛:也加半夏。
- 風痰:加入南星、枳殼、白附子、天麻、殭蠶、牙皂等藥物。
- 氣虛者:另外添加竹瀝。
- 氣實者:另外添加荊瀝,並且都加入薑汁。
- 熱痰:加入黃芩、黃連。
- 痰因火盛逆上:先降火,加入白朮、黃芩、軟石膏、黃連等藥物。
眩暈、嘈雜者,火動其痰也,加山梔、黃芩、黃連。血虛有痰,加天門冬、知母、栝蔞仁、竹瀝、薑汁。滯血者,更加黃芩、白芍藥、桑白皮。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者,取竹瀝加生薑、韭汁,飲三、五杯,必胸中躁煩不寧後愈。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脾虛者,加白朮、白芍藥、神麯、麥芽、升麻。
內傷挾痰,加人參、黃耆、白朮,薑汁傳送。食積痰者,加神麯、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老痰,加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米、連翹。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頭昏眼花、耳鳴嘈雜的症狀,可能是火氣上炎導致痰濕上擾,可以用山梔子、黃芩、黃連來清熱化痰。
如果伴隨血虛,也容易產生痰濕,可以加入天門冬、知母、栝蔞仁、竹瀝、薑汁來滋陰潤燥、化痰止咳。
如果是血瘀導致的眩暈,可以用黃芩、白芍、桑白皮來活血化瘀。
如果血瘀停滯不通,導致中焦積聚水濕,可以用竹瀝、生薑、韭汁一起服用,每次喝三到五杯,通常在胸中感到煩躁不安後就會有所好轉。
如果出現氣虛伴隨痰濕,可以加入人參、白朮來補氣健脾、化痰止咳。
如果是脾虛導致的眩暈,可以加入白朮、白芍藥、神麴、麥芽、升麻來健脾益氣、化濕消痰。
如果眩暈是由於內傷導致的痰濕,可以加入人參、黃芪、白朮來補氣健脾,用薑汁引導藥力。
如果眩暈是由於飲食積滯導致的痰濕,可以加入神麴、麥芽、山楂、炒黃連、枳實來消食化積、化痰止咳。
如果是陳舊的痰濕,可以加入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米、連翹來化痰散結、清熱解毒。
導痰湯
即二陳湯加南星(二錢,薑製),枳殼(二錢,去穰)
墜痰丸
治痰飲。
黑醜(頭末二兩),枳實(炒,一兩半),白礬(三錢,枯半),朴硝(二錢,風化),枳殼(炒,一兩半),牙皂(一錢,酒炒)
上為末,蘿蔔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後則有痰。
抑痰丸
栝蔞仁(一兩),半夏(二錢,湯泡),貝母(三錢,去心)
上為末,蒸餅丸,如麻子大,每服一百丸,薑湯送下。
清膈化痰丸
白話文:
導痰湯是由二陳湯加南星(二錢,薑製)和枳殼(二錢,去穰)組成。墜痰丸用來治療痰飲,由黑醜(頭末二兩)、枳實(炒,一兩半)、白礬(三錢,枯半)、朴硝(二錢,風化)、枳殼(炒,一兩半)和牙皂(一錢,酒炒)混合製成,用蘿蔔汁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五十丸,雞鳴時服用,一開始會拉肚子,之後會咳出痰。抑痰丸由栝蔞仁(一兩)、半夏(二錢,湯泡)和貝母(三錢,去心)混合製成,用蒸餅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一百丸,用薑湯送服。清膈化痰丸可以清熱化痰。
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黃柏(半兩),山梔(半兩),香附(一兩半),蒼朮(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白湯送下。
潤下丸
降痰甚妙。
南星(一兩),半夏(二兩,各依橘紅製法),黃芩(一兩),黃連(一兩),甘草(炙,一兩),橘紅(半斤,以水化鹽五錢,拌令得所,煮乾烘燥)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風痰
風痰多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筋攣,語澀,癲狂,麻痹,眩暈之病。天麻、白附子、牛黃、膽星、薑製半夏、牙皂、殭蠶、天竺黃治之。丹溪以竹瀝入痰藥化風痰,以稀涎散吐風痰。
白話文: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香附、蒼朮,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白湯送服。這種藥丸叫做潤下丸,可以有效地降痰。
南星、半夏、黃芩、黃連、甘草、橘紅,將這些藥材按照橘紅的炮製方法處理後,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粒,用白湯送服。
風痰會導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攣、語澀、癲狂、麻痺、眩暈等症狀。天麻、白附子、牛黃、膽星、薑製半夏、牙皂、殭蠶、天竺黃可以治療風痰。丹溪認為,用竹瀝加入痰藥可以化解風痰,而稀涎散可以吐出風痰。
稀涎散(方見中風條。)
濕痰
肥人多濕多痰。蓋濕勝則生痰,故濕多見倦怠,痿弱,泄痢,腫脹之證。蒼朮、白朮、南星、半夏、海粉、陳皮,濕痰之要藥也。青礞石丸最能消食積,化濕痰。若濕痰甚,喘急者,千緡湯。白濁,因濕痰者,珍珠粉丸。濕痰兼風熱,中和丸。星夏蛤粉丸最燥濕痰。
青礞石丸
風化硝(提淨,三錢,冬月袋盛風化),青礞石(搗碎,五錢,焰硝等分,同煅金色,另研),南星(五錢),半夏(五錢),茯苓(五錢),黃芩(五錢)
白話文:
稀涎散的方劑可以在中風篇章中找到。
濕痰
肥胖的人容易有濕氣和痰。因為濕氣過盛就會產生痰,所以濕氣重的表現包括倦怠、肢體無力、腹瀉、水腫等等。蒼朮、白朮、南星、半夏、海粉、陳皮是治療濕痰的重要藥物。青礞石丸最能消食積、化濕痰。如果濕痰嚴重,呼吸急促,可以用千緡湯。白濁是因為濕痰引起的,可以用珍珠粉丸。濕痰伴隨風熱,可以用中和丸。星夏蛤粉丸最能燥濕痰。
青礞石丸
風化硝(提煉純淨,三錢,冬天用布袋盛裝風化),青礞石(搗碎,五錢,與焰硝等量,一起煅燒至金黃色,再研磨),南星(五錢),半夏(五錢),茯苓(五錢),黃芩(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千緡湯(方見喘條。)
珍珠粉丸(方見白濁條。)
中和丸
治濕熱氣痰。
蒼朮,黃芩,半夏,香附(各等分)
上為末,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星夏蛤粉丸
燥濕痰,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一兩),半夏(一兩),青黛(一兩),蒼朮(一兩),蛤粉(二兩)
上為末,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火痰
火痰者,痰因火盛也。蓋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未有有痰而無火,未有有火而無痰者也。痰少則能養胃,火少則能健脾。痰勝,則氾濫洋溢,以生諸病。火勝,則煎熬攻擊,以生諸病。痰隨火而升降,火領痰而橫行。火者,助痰為虐之賊也。然亦各有所借:火借氣於五臟,而勢始盛;痰借液於五味,而形乃成。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酒釀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千緡湯(方劑見喘證條)。
珍珠粉丸(方劑見白濁證條)。
中和丸
用於治療濕熱氣痰。
蒼朮、黃芩、半夏、香附(各等分)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粥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薑湯送服。
星夏蛤粉丸
用於燥濕痰,也治療因痰引起的濁白帶下。
南星(一兩)、半夏(一兩)、青黛(一兩)、蒼朮(一兩)、蛤粉(二兩)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酒釀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薑湯送服。
火痰
火痰是指痰因火盛而生。因為痰是有形的火,火是無形的痰。沒有有痰而無火的,也沒有有火而無痰的。痰少則能滋養胃氣,火少則能健脾。痰盛,則氾濫無度,導致各種疾病。火盛,則煎熬攻擊,導致各種疾病。痰隨著火而升降,火帶著痰而橫行。火是助長痰邪為虐的賊寇。但它們也互相依賴:火借五臟之氣,才能勢力強大;痰借五味之液,才能成形。
氣有餘,則化為火;液有餘,則化為痰。氣能發火,火能役痰,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順其氣也。治火之藥,如:芩、連、白朮、青黛、軟石膏等。火降,然後治痰。眩暈嘈雜者,是火動其痰也,二陳加芩、連、山梔。噫氣吞酸者,是痰因火上逆也,茱連丸,或二陳加南星、芩、連、青黛。
火盛生痰者,潤下丸。痰稠濁,吐咯不出者,是火鬱其痰,清膈化痰丸、梔子金花丸主之。
茱連丸(方見火條。)
梔子金花丸(方見火條。)
白話文:
當人體氣血過盛時,就會化為熱氣;當體內津液過多時,就會化為痰液。氣能引發熱氣,而熱氣能驅散痰液,所以治療痰症必須先降火,治療火症則要順氣。治療熱氣的藥物有黃芩、黃連、白朮、青黛、滑石膏等等。熱氣下降之後才能治療痰症。頭昏眼花、心煩意亂的人,是熱氣擾動痰液所致,可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山梔子治療。呃逆、反胃、吞酸的人,是痰液因熱氣上逆所致,可用茱連丸或二陳湯加南星、黃芩、黃連、青黛治療。
熱氣過盛而生痰者,可用潤下丸治療。痰液稠濁,吐不出來的人,是熱氣鬱結痰液所致,可用清膈化痰丸或梔子金花丸治療。
食積痰
脾胃受傷,清氣陷下,飲食不化,痰易生而多者,枳實、白朮、曲糵、半夏、陳皮、茯苓之類,是治其本也,或枳朮丸加橘、半、曲糵。脾胃虛者,六君子加升麻提起。內傷挾痰者,必用黃耆、白朮、陳皮、半夏,薑汁竹瀝傳送。食積痰,實者,墜痰丸;若虛,煎補氣藥送下。食積痰飲,喘急者,黃栝蔞丸,或青礞石丸。
枳朮丸(方見內傷條。)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方見脾胃條。)
黃栝蔞丸
栝蔞仁,半夏(薑製),山楂,神麯(炒,各等分)
白話文:
食積痰
當脾胃受損,清氣下降,飲食無法消化,就容易產生痰,而且痰量多。這時,可以選用枳實、白朮、曲糵、半夏、陳皮、茯苓等藥材,來治療根本原因。也可以用枳朮丸,再加橘皮、半夏、曲糵。如果脾胃虛弱,則可以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升麻來提氣。
如果內傷伴隨著痰,一定要使用黃耆、白朮、陳皮、半夏,並用薑汁竹瀝送服藥物。
食積痰,如果是實證,就用墜痰丸;如果是虛證,則要煎煮補氣藥物,再用藥物將痰往下引導。
食積痰飲導致呼吸急促,可以使用黃栝蔞丸,或者青礞石丸。
枳朮丸(方劑見內傷條。)
六君子湯(方劑見脾胃條。)
六君子湯就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陳皮、半夏。
黃栝蔞丸
由栝蔞仁、半夏(用薑汁制)、山楂、神麴(炒製,各等分)組成。
上為末,栝蔞水丸,如綠豆大,薑湯竹瀝送下二、三十丸。
青礞石丸(方見前濕痰。)
老痰(附郁痰)
老痰者,積久稠黏,咯吐不出。惟在開其鬱,降其火,順其氣,軟其堅,化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取效。故宜海石、香附、栝蔞、半夏、貝母、芒硝、桔梗、五倍子之類。王汝言化痰丸、潤下丸、青礞石丸皆能治老痰也。
郁痰吐咯不出者,以苦梗開之,或用二陳湯探吐,鵝翎攪,去其痰,或用鹽湯探吐。
白話文:
上方末藥為栝蔞水丸,丸如綠豆大小,用薑湯和竹瀝送服,一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
青礞石丸的方劑在前面濕痰部分已經介紹過。
老痰(附郁痰)
老痰是指積聚已久、稠黏難以咳吐的痰。治療老痰應以開郁、降火、順氣、軟堅為主,化解凝結的痰液,緩慢治療才能有效。因此,宜選用海石、香附、栝蔞、半夏、貝母、芒硝、桔梗、五倍子等藥材。王汝言的化痰丸、潤下丸、青礞石丸都能治療老痰。
郁痰是指咳吐不出、郁積於體內的痰,可用苦梗開郁,或用二陳湯探吐,用鵝翎攪動,去除痰液,也可以用鹽湯探吐。
王汝言化痰丸
天門冬(一兩),黃芩(酒炒,一兩),海粉(另研,一兩),栝蔞仁(另研,去油,一兩),橘紅(一兩),桔梗(五錢),連翹(五錢),香附(鹽水浸周時,炒,五錢),青黛(另研,二錢),芒硝(另研,三錢,風化用)
上為極細末,煉蜜,入薑汁少許,丸如小圓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爛,清湯細嚥下。或丸如黍米大,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
白話文:
王汝言化痰丸
配方:
- 天門冬(一兩)
- 黃芩(酒炒,一兩)
- 海粉(另研,一兩)
- 栝蔞仁(另研,去油,一兩)
- 橘紅(一兩)
- 桔梗(五錢)
- 連翹(五錢)
- 香附(鹽水浸泡一週,炒,五錢)
- 青黛(另研,二錢)
- 芒硝(另研,三錢,風化後使用)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加入煉蜜,再加入少許薑汁,製成如小圓眼般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 噙化法: 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
- 嚼爛法: 將丸子嚼爛,用清湯送服。
- 丸劑法: 將丸子製成如黍米般大小,用淡薑湯送服,每次服用五、六十丸。
說明: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醫書中記載的王汝言化痰丸的配方、製作方法和服用方法。它是一種用於化痰的藥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不同的服用方法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個人喜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