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三 (4)
卷三 (4)
1. 郁證四
【歌】氣血沖和安有患,若還抑鬱病相尋。濕痰氣血熱兼食,六郁之形體認真。
【論】夫人之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抑鬱,諸病生焉。故人之諸病,多生於六郁。蓋郁者,結聚而不發越之謂。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六郁之病生焉。六郁者,氣、血、濕、熱、食、痰所郁也,而其狀不一,開具於左:蓋諸郁之脈皆沉,沉則為郁故也,但其兼芤、澀、數、緊、滑、緩之不同耳。丹溪云:病之屬郁者常八、九,看所挾,以開導之可也,故制越鞠丸通療之。
越鞠丸(一名芎術丸)
蒼朮,香附,撫芎,神麯,梔子(各等分)
白話文:
氣血調和,身體自然不會生病。如果氣血鬱結,疾病就會找上門。濕氣、痰液、氣血、熱症以及飲食不當,都會導致六郁,這些病症可不能輕忽。
人體的氣血如果調和,就不會生病。一旦氣血鬱結,就會導致各種疾病。所以大多數疾病都是由六郁引起的。郁結指的是氣血停滯不流通的狀態。應該上升的升不上去,應該下降的降不下來,應該變化的也無法變化,因此造成氣血運行失常,導致六郁病症。六郁指的是氣、血、濕氣、熱症、飲食積滯和痰液等鬱結。六郁的表現不一,詳細內容如下: 所有的鬱結脈象都沉,沉就是鬱結的意思,只是脈象的虛實、滑澀、快慢、緊緩等表現不同而已。丹溪先生說:疾病中,屬於鬱結的占了八九成,只要了解鬱結的病因,就可以用藥物來疏導它。所以創制了越鞠丸來治療六郁病症。
越鞠丸(又名芎術丸)
蒼朮、香附、川芎、神麴、梔子(份量相同)
上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溫水下,每服五錢。
氣鬱
其狀胸滿脅肋脹痛,脈沉而澀,用二陳湯加香附、撫芎、蒼朮。氣實者,加枳實、厚朴、砂仁、山梔、青皮、木香之類。
二陳湯(方見痰證條。)
濕鬱
其狀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而細緩,身體重,頭重痛是也。白芷、蒼朮、川芎、茯苓、香附,或升陽除濕湯主之。
白話文:
上方藥丸,像綠豆一樣大,用溫水送服,每次服用五錢。
氣鬱症狀表現為胸悶、兩肋脹痛,脈象沉而澀,可用二陳湯加香附、川芎、蒼朮治療。氣實者,可加枳實、厚朴、砂仁、山梔、青皮、木香等藥。
二陳湯的配方見痰證條。
濕鬱症狀表現為全身遊走性疼痛,或關節疼痛,遇冷則發作,脈象沉而細緩,身體沉重,頭部沉重疼痛。可用白芷、蒼朮、川芎、茯苓、香附,或升陽除濕湯治療。
升陽除濕湯(方見濕證條。)
血鬱
其狀四肢無力,能食,便血,脈澀而芤,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青黛、撫芎、香附,或子和越鞠丸合四物湯治之。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子和越鞠丸
桃仁(去皮尖),紅花,香附(醋製),撫芎,青黛(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送下。
痰鬱
其狀動則喘,寸口脈沉而滑,二陳湯加海石、南星、香附、栝蔞仁、半夏,或王汝言化痰丸、潤下丸。
白話文:
升陽除濕湯(方見濕證條。)
血鬱
症狀: 四肢無力,食慾正常,便血,脈象沉澀而虛。
治療: 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或將子和越鞠丸與四物湯合用。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子和越鞠丸
組成: 桃仁(去皮尖)、紅花、香附(醋製)、川芎、青黛(各等分)
製法: 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水丸,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服四、五十丸,溫水送服。
痰鬱
症狀: 活動時喘息,寸口脈沉而滑。
治療: 二陳湯加海石、南星、香附、栝樓仁、半夏,或用王汝言化痰丸、潤下丸。
二陳湯(方見痰證條。)
王汝言化痰丸(方見痰證條。)
潤下丸(方見痰證條。)
火鬱
其狀瞀悶,小便赤澀,脈沉而數,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逍遙散加山梔、香附、青黛、撫芎、貝母、蒼木,或火鬱湯。
逍遙散(方見火證條。)
火鬱湯(方見火證條。)
食鬱
其狀噯酸,胸滿腹脹,不能食,或嘔酸水,惡聞食氣,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或沉緩而大,保和丸加枳實、麥芽、砂仁、香附之類。
白話文:
二陳湯、化痰丸、潤下丸可參考痰證條。
火鬱表現為神志不清、昏沉,小便赤色且排尿困難,脈象沉而快,骨髓發熱,肌肉關節疼痛發熱,摸起來燙手。可服用逍遙散加山梔、香附、青黛、撫芎、貝母、蒼木,或服用火鬱湯。
逍遙散、火鬱湯可參考火證條。
食鬱表現為打嗝、胃脹、腹脹,食慾不振,或嘔吐酸水,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而有力,或沉緩而大,可服用保和丸加枳實、麥芽、砂仁、香附等藥物。
保和丸(方見傷食條。)
達按: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成郁。雖則氣用四君,血用四物,痰用二陳,必以開鬱藥佐之,是得治法之大要也。
白話文:
保和丸(方見傷食條。)
理解:氣、血、痰這三種疾病,經常會同時伴隨著鬱滯的情況。可能是長期鬱滯導致了疾病,也可能是長期患病後轉為鬱滯。雖然在治療上,對於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但一定需要配合開鬱藥一起使用,這是掌握治療方法的關鍵所在。
2. 發熱證五
【歌】外感內傷皆發熱,陽虛陰虛良有說。火鬱發熱自不同,煩熱骨蒸須審別。
【論】夫外感發熱,則人迎脈盛,有表證,翕翕發熱,嗃嗃然熱,明知其熱在外也,汗之而已。內傷飲食發熱者,氣口脈緊盛,胸滿噫氣,蒸蒸然熱,明知其熱在裡也,消導則自已。勞役內傷發熱者,脈虛而弱,四肢怠惰無力,不惡寒,自汗出,明知其無表裡證,虛熱也,補養則熱退。陽虛發熱者,不任風寒,自汗,脈大而無力。
陰虛發熱者,脈數而無力,作於下午。陰分鬱熱者,手足心熱,肌膚不甚熱,熱不伸越也。煩熱者,即虛煩躁熱也。勞熱者,其熱者骨,骨蒸熱是也。若此看,表裡虛實之迥別,臨證當明辨也。
白話文:
外感和內傷都能引起發熱,但陽虛和陰虛發熱有明顯的區別。火鬱引起的發熱也與其他發熱不同,煩熱骨蒸需仔細辨別。
外感引起發熱,病人脈搏強勁,有表證,體溫上升,感覺熱氣,顯然是熱在表面的症狀,只要發汗即可。內傷飲食引起發熱,病人脈搏緊而強勁,胸口滿悶,打嗝,體溫持續上升,顯然是熱在裡面的症狀,只要消導就能自愈。勞役內傷引起發熱,病人脈搏虛弱無力,四肢疲倦乏力,不畏寒,自汗出,顯然沒有表裡證,是虛熱,只要補養就能退熱。陽虛發熱,病人怕風寒,自汗,脈搏強大但無力。
陰虛發熱,病人脈搏快速但無力,下午加重。陰分鬱熱,病人手足心發熱,但皮膚並不十分熱,熱不向外擴散。煩熱是指虛煩躁熱。勞熱是指熱在骨頭,骨蒸熱就是這種情況。
從以上分析可見,表裡虛實的區別非常明顯,臨床診治時一定要明辨清楚。
外感發熱
外感寒邪,無汗惡寒,麻黃。感風邪,有汗惡風,桂枝。時暴感風寒,參蘇飲。
麻黃湯
麻黃(上),桂枝(中),甘草(下),杏仁(中)
上,用姜三片,蔥白頭連須三枚,水二盞,煎一盞服。
桂枝湯(方見惡寒條。)
參蘇飲(方見傷風條。)
內傷發熱
內傷飲食發熱者,柴胡二陳湯加枳實、山楂,神麯。勞倦內傷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挾外邪者,本方加羌活。房勞內傷發熱者,前方加知母、黃柏。飲酒內傷發熱者,葛花解酲湯。
白話文:
外感發熱
外感寒邪,無汗惡寒,用麻黃。感風邪,有汗惡風,用桂枝。時暴感風寒,用參蘇飲。
麻黃湯
麻黃(上)、桂枝(中)、甘草(下)、杏仁(中)
上藥,用生薑三片,蔥白頭連須三枚,水二盞,煎至一盞服用。
桂枝湯(方見惡寒條)
參蘇飲(方見傷風條)
內傷發熱
內傷飲食發熱者,用柴胡二陳湯加枳實、山楂,神麴。勞倦內傷發熱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兼挾外邪者,則於本方加羌活。房勞內傷發熱者,於前方加知母、黃柏。飲酒內傷發熱者,用葛花解酲湯。
柴胡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柴胡。(方見痰證條。)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條。)
葛花解酲湯(方見內傷條。)
陰陽虛熱(附鬱熱、勞熱)
陰虛發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芩、柴胡。氣虛再加參、耆。陽虛發熱者,小建中湯。
鬱熱者,升陽散火湯。
白話文:
就是二陳湯加上柴胡。(這個方子在痰證條目中可以找到。)
補中益氣湯。(這個方子在內傷條目中可以找到。)
葛花解酲湯。(這個方子在內傷條目中可以找到。)
陰陽虛熱(包括附鬱熱、勞熱)
陰虛發熱的人,要使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芩、柴胡。如果氣虛,還要再加入人參、黃芪。陽虛發熱的人,要使用小建中湯。
鬱熱的人,要使用升陽散火湯。
勞熱者,作於陰分,多骨蒸內熱,逍遙散、地骨皮散。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小建中湯(方見惡寒條。)
升陽散火湯(方見火證條。)
逍遙散(方見火證條。)
地骨皮散
治虛勞發熱咳嗽。
地骨皮(上),柴胡(中),知母(中),人參(中),茯苓(中),甘草(中),半夏(下,此一味性燥,恐難用,不若以貝母代之。)
上銼,一劑,水二盞,煎至一盞,加生薑自然汁五匙,稍熱服。
白話文:
勞累導致內熱的人,症狀會出現在陰分,常有骨蒸內熱的表現,可以用逍遙散或地骨皮散來治療。
四物湯則是用於血證的方劑。
小建中湯適用於惡寒的症狀。
升陽散火湯則用來治療火證。
逍遙散也是用來治療火證。
地骨皮散則是用來治療虛勞發熱咳嗽。
地骨皮、柴胡、知母、人參、茯苓、甘草、半夏(半夏性燥,可能難以使用,可以考慮用貝母代替)等藥材,一起研磨成粉末,取一劑,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加入生薑汁五匙,稍熱即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