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一 (13)
卷一 (13)
1. 經論總抄
五臟受病者,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坐濕入水則傷腎也。
五損者,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然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也。
四時發病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凡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裡者,下而奪之。高者,因而越之。
剽悍者,按而收之。臟寒虛脫者,治以灸炳。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澀,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然又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化而裁之存乎變,神而明之存乎人,此先聖作之於前,諸賢述之於後,誠入門之階梯,乃醫家之總領也。
白話文:
經論總抄
五臟生病的原因:憂愁思慮傷心,受寒飲冷傷肺,憤怒氣逆傷肝,飲食過度勞累傷脾,久坐潮濕或涉水傷腎。
五種損傷:一、損傷皮毛,皮膚粗糙毛髮脫落;二、損傷血脈,血脈虛弱,無法滋養五臟六腑;三、損傷肌肉,肌肉消瘦,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膚;四、損傷筋腱,筋腱鬆弛無力;五、損傷骨骼,骨骼萎縮,無法起床。從上往下發展,骨骼萎縮無法起床者會死亡;從下往上發展,皮膚粗糙毛髮脫落者會死亡。但肺受損則要益氣;心受損則要調和營衛;脾受損則要調養飲食,注意寒暖;肝受損則要使之舒緩;腎受損則要滋補腎精。
四季發病規律:春天受風寒,夏天必腹瀉;夏天受暑熱,秋天必瘧疾;秋天受濕邪,冬天必咳嗽;冬天受寒邪,春天必溫病。所有疾病的初期,可以用針刺治療;疾病盛期,則應等待病情減輕。因此,應趁病情輕微時積極治療,病情嚴重時則減輕治療強度。身體虛弱的,用溫補的方法益氣;精氣不足的,用補益的方法滋補;病邪在體表的,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邪在裡面的,用瀉下通便的方法治療;病情過高的,要使其下降;病情過猛的,要使其緩和;臟腑寒冷虛脫的,用灸法治療;脈絡病變,筋脈攣縮疼痛的,用針刺治療;血液瘀滯,腫脹發熱的,用砭石治療;氣機阻滯,肢體痿弱、厥冷、寒熱的,用導引術治療;經絡不通,因氣血不暢而致病的,用醪醴治療;氣血凝滯,病在筋脈的,用熨藥治療。但必須首先了解歲時節氣,不違背天地的自然規律,能根據病人的面色、脈象進行診斷,才能做到萬無一失。疾病的變化莫測,治療方法要隨機應變;診斷的準確與否,取決於醫生的經驗和判斷。這是古代聖賢總結的經驗,後世賢者又加以闡述,是學習醫術的入門階梯,也是醫家應遵循的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