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咳嗽證八

【歌】咳嗽多因動濕痰,內因鬱火外風寒。陰虛干嗽成勞瘵,肺脹須知療最難。

【論】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諸氣,屬金而畏火者也。清虛高潔,覆蓋五臟,干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開闔,衛護一身,如天之覆物,體之至輕清者也。或外因六淫之邪相侵,內因七情之氣相忤,則肺金受傷,而清純之氣擾亂妄動,為火為痰,故咳嗽之病從此作矣。故咳嗽有風、寒、暑、濕之邪傷肺者,必顯形證於外,此外因也。

有火鬱於肺而嗽者,有聲而無痰是也。有濕痰嗽者,痰出嗽止是也。有陰虛而嗽者,其氣從下而上,多重於夜分是也。有肺脹而嗽者,動則喘急息重是也。有勞嗽者,乾咳聲啞,痰中有紅絲血點是也。有因嗽而成肺痿、肺癰者,則雲門、中府痛、吐咯膿血,臭穢不可近是也。

白話文:

咳嗽大多是因為濕痰引起的,內在原因可能是鬱火或外來的風寒。陰虛引起的乾咳會發展成勞瘵,而肺脹則是最難治療的。

肺臟位於身體最高處,掌管著人體的呼吸,屬於金氣,害怕火氣。肺氣清虛高潔,覆蓋著五臟六腑,如同金子般堅固,外在負責皮毛和毛孔的開合,守護著全身,就像天空覆蓋著大地一樣,是身體中最輕盈、最清淨的部分。如果外在受到六淫邪氣的侵襲,或內在七情鬱結,肺金就會受傷,清純的氣息就會變得混亂而躁動,化為火氣或痰液,從而引起咳嗽。因此,咳嗽是因風、寒、暑、濕等邪氣侵犯肺臟而引起的,這些都是外在的原因。

有火氣鬱積在肺臟而引起的咳嗽,聲音明顯但沒有痰。有濕痰引起的咳嗽,痰液排出後咳嗽就會停止。有陰虛引起的咳嗽,氣息從下往上,多在夜間加重。有肺脹引起的咳嗽,活動時會感到喘不過氣來,呼吸急促沉重。有勞損引起的咳嗽,乾咳聲音嘶啞,痰液中帶有紅色絲狀的血點。如果因咳嗽導致肺痿或肺癰,就會出現雲門、中府穴位疼痛,咳出膿血,臭味難聞,讓人無法靠近。

因外感者,汗之、發之;火者,清之、降之;痰者,豁之、導之;郁者開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潤之。務令肺氣平和,不使火邪乘克,而嗽自止矣。大抵肺位最高,針石不能及,藥餌不能到,惟桔梗能舟輯諸藥入肺。藥須臨臥時細細嚥下,則能入肺經也。

【脈】咳嗽所因,浮風緊寒,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濡者,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咳嗽。五臟之嗽,各視本部。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盛脈細,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脈。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證內脈,參考秤停。

白話文:

如果因為外感而生病,就應該讓病人出汗或發汗;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熱,就應該清熱降火;如果是因為有痰,就應該讓痰液排出或引導痰液排出;如果是因為氣鬱,就應該疏解開郁;如果是因為身體虛弱,就應該補益身體;如果是因為身體實證,就應該瀉去積滯;如果是因為身體乾燥,就應該滋潤身體。務必要讓肺氣平和,不要讓火邪乘虛而入,這樣咳嗽自然就會停止了。

總之,肺部位置最高,針灸和石頭都無法觸及,藥物也難以到達,只有桔梗能像船一樣載著其他藥物進入肺部。藥物需要在睡前慢慢嚥下,才能進入肺經。

咳嗽的病因,可能是外感風寒、熱邪、濕氣,或是房事勞累所致。右關脈濡弱,表示飲食傷脾。左關脈弦急而短,表示勞累過度導致肝氣衰弱。浮脈而短,表示肺部受傷,這通常會導致咳嗽。五臟的咳嗽,要根據病變的臟器來判斷。浮脈而緊,表示虛寒;沉脈而數,表示實熱;洪脈而滑,表示痰多;弦脈而澀,表示血少。身體強壯但脈細,表示氣不足以呼吸。沉脈而小,或脈象隱沒,都是死脈。只有浮大而強的脈象,咳嗽的人才能活下來。外在的症狀和內在的脈象,需要綜合判斷。

痰嗽

痰嗽者,嗽動有聲有痰,痰出嗽止是也。不可一味苦寒折之,宜千緡湯、墜痰丸、利膈化痰丸之類。積痰嗽者,非青黛、栝蔞不除。食積痰飲作嗽,半夏、南星、蘿蔔子、石硇、栝蔞之類。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黃柏、知母、山梔、芩、連之類,後用栝蔞、青黛、貝母、海石、天花粉之類治痰。

若鬱於肺經作嗽,胸滿涎多,二陳加枳殼、桔梗、栝蔞、黃芩、桑皮、杏仁、前胡、山梔、南星、貝母。

白話文:

痰嗽

痰嗽,是指咳嗽時伴有聲音和痰液,痰液排出後咳嗽就會停止。不可單純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應當選用像千緡湯、墜痰丸、利膈化痰丸之類的方劑。

若痰液積聚而導致的咳嗽,則需要用青黛、栝蔞等藥物來去除痰液。如果是飲食積滯導致的痰飲咳嗽,則可用半夏、南星、蘿蔔子、石硇、栝蔞等藥物治療。

如果痰液因火熱上炎而引起的咳嗽,則要先治火,可用黃柏、知母、山梔、芩、連之類的藥物,之後再用栝蔞、青黛、貝母、海石、天花粉等藥物治療痰液。

如果痰液鬱積在肺經,導致咳嗽、胸悶、唾液增多,則可用二陳湯,並加入枳殼、桔梗、栝蔞、黃芩、桑皮、杏仁、前胡、山梔、南星、貝母等藥物。

千緡湯(方見喘證條。)

墜痰丸(方見痰證條。)

利膈化痰丸(方見痰證條。)

二陳湯(方見痰證條。)

火嗽

夏月嗽,是火炎上最重,芩、連、山梔治之。上半日嗽,多是胃中有火,貝母、石膏瀉胃火。午後嗽,多是陰虛火盛,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麥門冬、五味子,或六味地黃丸,尤為要藥。黃昏嗽,多是火浮於肺,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不宜涼劑。五更嗽,多是胃中火邪並食飲流入於肺,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白話文:

千緡湯、墜痰丸、利膈化痰丸、二陳湯等方劑,請參閱喘證條與痰證條。

夏天咳嗽,多半是火氣上炎,可以用黃芩、黃連、山梔子來治療。上午咳嗽,多半是胃中有火,可以用貝母、石膏來清胃火。下午咳嗽,多半是陰虛火旺,可以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麥門冬、五味子,或六味地黃丸來滋陰降火。傍晚咳嗽,多半是火氣浮於肺部,可以用五味子、五倍子來收斂降火,不宜用寒涼藥物。凌晨咳嗽,多半是胃火與飲食積滯下沉入肺,可以用知母、地骨皮來降肺火。

火鬱於肺,有聲無痰者,用苦梗開之,後以四物湯加山梔、黃芩、竹瀝、薑汁。火嗽痰多者,二陳加貝母、栝蔞、青黛、山梔、黃芩、桑皮,去半夏。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六味地黃丸(方見虛損條。)

瀉白散

治火鬱於肺而嗽者。(方見火證條。)

貝母散

治火嗽、痰嗽多日不愈者。

貝母(去心,一錢),桑白皮(一錢),五味子(十粒),甘草(五分),知母(二分),款冬花(一錢五分),杏仁(一錢,去皮尖。)

白話文:

火氣鬱結在肺部,伴隨咳嗽卻沒有痰,可以先用苦梗來疏通,之後再服用四物湯,並加入山梔、黃芩、竹瀝和薑汁。如果火氣導致咳嗽並且痰多,則可以用二陳湯,加入貝母、栝蔞、青黛、山梔、黃芩和桑皮,並去除半夏。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外因

冬月嗽,是風寒外來,參蘇飲加桑皮、杏仁,取汗後,用半夏等藥逐痰,必不再發。寒邪傷肺而嗽者,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或金沸草散。久嗽,風入肺,煙筒吸之。傷風熱嗽者,消風百解散。寒熱往來而嗽者,小柴胡湯。

參蘇飲(方見傷風。)

金沸草散

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疼,咳嗽聲重,痰吐稠黏。

白話文:

服用上銼方一劑,加薑三片,用兩碗水煎煮,煮至八分滿,溫熱服用。

冬天咳嗽,大多是風寒入侵,可以服用參蘇飲,加入桑皮和杏仁,發汗後再用半夏等藥物化痰,就不會再發作。寒邪傷肺引起咳嗽,可以用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或金沸草散。久咳,是風寒進入肺部,可以用煙筒熏一下。風熱引起的咳嗽,可以服用消風百解散。寒熱交替引起的咳嗽,可以服用小柴胡湯。

旋覆花(上),荊芥(中),前胡(中),白芍藥(中),甘草(下),麻黃(下),半夏(下)

上,姜水煎服。

胸中滿悶,加枳殼、桔梗。有熱,加黃芩、柴胡。頭痛,加川芎。

消風百解散(方見傷風條。)

小柴胡湯(方見瘧疾條。)

肺脹

肺脹嗽者,或左或右,不得眠,動則喘急息重,此痰挾瘀血。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其痰,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訶子、青皮、竹瀝、薑汁。肺脹不得臥者難治。

白話文:

旋覆花、荊芥、前胡、白芍、甘草、麻黃、半夏,加薑水煎服。胸中滿悶的,再加枳殼、桔梗。有發熱的,再加黃芩、柴胡。頭痛的,再加川芎。消風百解散方,可參考傷風篇。小柴胡湯,可參考瘧疾篇。

肺脹咳嗽,或左或右,難以入眠,一動就喘不過氣,呼吸急促,這是痰瘀交阻所致。需養血行氣,降火疏肝以化痰,可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訶子、青皮、竹瀝、薑汁。肺脹到無法躺下,則難以治療。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肺痿(附肺虛、肺燥、勞嗽)

咳嗽有濁唾涎沫,或咳嗽,唾中有紅絲膿血,或胸膺間有竅,口中所咳膿血與竅相應而出,名曰肺痿,其寸脈數而虛澀者是也。治法在乎養血養肺,養氣清金,以人參、黃耆、當歸補氣血之劑,佐以退熱、排膿等藥。

肺虛者,人參款菀膏。發熱自汗,肺氣喘急,寧肺湯。

肺燥者,桔梗、大力子、知母、雞子清潤之。

勞嗽者,詳本條內。

白話文:

四物湯(方見血證條。)

肺痿(附肺虛、肺燥、勞嗽)

咳嗽時有濁唾涎沫,或咳嗽時痰中帶有紅色絲狀物或膿血,或胸部與背部交界處出現孔洞,咳出的膿血與孔洞相應而出,這稱為肺痿。若寸脈跳動頻率快且虛弱無力,脈象粗澀,就是肺痿的徵兆。治療重點在於滋養血液、滋養肺臟,補氣清熱,因此要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等補氣血的藥材,並佐以清熱、排膿的藥物。

肺虛:

可用人參款菀膏治療。表現為發熱自汗,肺氣喘急,可用寧肺湯治療。

肺燥:

可用桔梗、大力子、知母、雞子等藥物清潤肺燥。

勞嗽:

詳見本條內容。

紫菀散(增)

治咳嗽,唾中有膿血,虛勞證,肺痿變癰。

人參(一錢),紫菀(五分),知母(一錢五分),貝母(一錢五分),桔梗(一錢),甘草(五分),五味子(十粒),茯苓(一錢),阿膠(蛤粉炒成珠,五分)

上銼,一劑,水二盞,姜一片,煎八分,溫服。

劫勞散(增)

治心腎俱虛,勞嗽二、三聲,無痰,遇夜發熱,熱過即冷,時有盜汗,四肢倦怠,體劣黃瘦,飲食減少,夜臥恍惚,神氣不寧,睡多異夢。此藥能治微嗽,唾中有紅絲,名曰肺痿,若不治,便成羸劣之疾。

白話文:

紫菀散 (增)

**主治:**咳嗽,痰中帶膿血,虛勞證,肺痿化膿。

藥方:

  • 人參(一錢)
  • 紫菀(五分)
  • 知母(一錢五分)
  • 貝母(一錢五分)
  • 桔梗(一錢)
  • 甘草(五分)
  • 五味子(十粒)
  • 茯苓(一錢)
  • 阿膠(用蛤粉炒成珠,五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取一劑,加水兩碗,薑片一片,煎煮至八分,溫服。

劫勞散 (增)

**主治:**心腎兩虛,勞咳二、三次,無痰,夜間發熱,熱退即冷,時有盜汗,四肢無力,體質虛弱,面色蒼白,食慾不振,夜間睡覺恍惚不安,精神不寧,睡眠多夢。此方可以治療輕微咳嗽,痰中帶血絲,稱為肺痿,若不治療,將會發展成嚴重虛弱的疾病。

白芍藥(錢半),黃耆(一錢),甘草(一錢),人參(一錢),白茯苓(一錢),熟地(一錢),當歸(一錢半),五味子(一錢),阿膠(一錢),半夏(湯泡,三分)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人參款菀膏(增)

治勞虛冷嗽。

款冬花(一兩),人參(一兩),北五味(一兩),紫菀(洗,去梗,一兩),桑白皮(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細嚼,薑湯送下。

寧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喘急咳唾等證。

白話文:

白芍藥半錢,黃耆一錢,甘草一錢,人參一錢,白茯苓一錢,熟地一錢,當歸一錢半,五味子一錢,阿膠一錢,半夏(用湯泡過,三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一劑藥,加入薑三片,棗二枚。用兩杯水煎煮,煎至一杯,溫熱服用。

人參款菀膏

此藥方治療勞累虛弱、體寒咳嗽。

款冬花一兩,人參一兩,北五味子一兩,紫菀(洗淨去梗,一兩),桑白皮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時細嚼,用薑湯送服。

寧肺湯

此藥方治療氣血兩虛,發熱自汗,呼吸急促、咳嗽吐痰等症狀。

人參(一錢),當歸(一錢),白朮(八分),熟地黃(一錢五分),川芎(三分),白芍藥(一錢),甘草(炙,八分),五味子(十粒),麥門冬(一錢),桑白皮(一錢),白茯苓(八分),阿膠(蛤粉炒,一錢)

上銼,一劑,姜三片,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肺癰

肺癰者,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名曰肺癰,咳傷肺葉而成也。用太乙膏成丸,食後服,或桔梗湯主之。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脈訣舉要》曰:寸數而實,肺癰已成。寸數虛澀,肺痿之形。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死者浮大,不白而赤。

白話文:

服用人參、當歸、白朮、熟地黃、川芎、白芍藥、甘草、五味子、麥門冬、桑白皮、白茯苓和阿膠各適量,加薑煎水服用,可治療肺癰。肺癰是指因咳嗽傷肺而引起的胸痛,可用太乙膏或桔梗湯治療。若肺癰已破,感染風寒則無法治愈。

桔梗湯

治肺癰咳嗽膿血,咽喉多渴,大、小便赤澀。

桔梗(五分),貝母(去心,五分),當歸(酒浸,五分),栝蔞仁(五分),枳殼(炒,五分),薏苡仁(五分),桑白皮(蜜炙,五分),防己(五分),黃耆(四分),甘草節(二分),杏仁(去皮尖,炒,二分),百合(蒸,二分)

大便閉加大黃,小便赤加木通。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白話文:

桔梗湯

主治: 肺部化膿導致的咳嗽,咳出膿血,咽喉乾燥口渴,小便赤澀排尿困難。

藥物組成:

  • 桔梗(五分)
  • 貝母(去心,五分)
  • 當歸(酒浸,五分)
  • 栝蔞仁(五分)
  • 枳殼(炒,五分)
  • 薏苡仁(五分)
  • 桑白皮(蜜炙,五分)
  • 防己(五分)
  • 黃耆(四分)
  • 甘草節(二分)
  • 杏仁(去皮尖,炒,二分)
  • 百合(蒸,二分)

加減:

  • 大便閉塞者,加 大黃
  • 小便赤澀者,加 木通

用法: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劑,加入生薑三片,水兩碗,煎煮至八分,溫熱服下。

一方

治肺癰吐膿。

桔梗(炒,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一兩,水一鍾半,煎八分,空心服,吐盡膿為效,後用黃耆散。

黃耆散

用黃耆蜜炙為末,每服一大匙,食後黃耆湯下。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肺癰吐膿的藥方。

用炒過的桔梗一兩、炙過的甘草半兩。

每次服用一兩藥材,用水一碗半煎煮,煎到八分滿,空腹服用,吐盡膿為止,效果顯著。之後再服用黃耆散。

黃耆散的製作方法是將黃耆用蜜炙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匙,飯後服用黃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