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中寒三

【歌】胃虛膚豁中寒深,厥逆身涼脈細沉。要辨內傷並外感,理中姜附倍加參。

【論】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屬外因;有口食寒物而得者,屬內因。然胃氣太虛,膚腠疏豁,故寒邪直入於中。其病即發,手足厥冷,脈息細微,身蜷不熱,或有微熱而不渴,倦言動者是也。當急溫之,遲則不救,非若傷寒之邪,循經傳裡之緩也。東垣云:內傷極多,外傷間有之。

西北極寒,多外感;東南溫和,多內傷。外感者,五積、理中,薑、附、麻黃、細辛之類;內傷者,從補中益氣湯,加溫散之劑。

白話文:

胃虛弱,皮膚疏鬆,體內寒氣深重,四肢厥逆,身體冰冷,脈搏細弱沉緩。要區分是內傷還是外感,理中湯中加入生薑、附子,並且加倍使用人參。

突然受到天地寒氣侵襲,屬於外因;吃下冰冷食物而導致的,則屬於內因。然而,胃氣虛弱,皮膚毛孔鬆弛,寒邪便容易直接侵入體內。因此,病症突然發作,手腳冰冷,脈息微弱,身體蜷縮不發熱,或有輕微發熱卻不口渴,容易疲倦說話、動作遲緩,這就是寒邪入侵的表現。應當立即溫補,延誤治療就會難以挽回,不像傷寒的邪氣,會沿著經脈緩慢傳播。

東垣先生說:內傷的情況非常多,外感的情況則比較少。

西北地區寒冷,多半是外感;東南地區溫和,多半是內傷。外感的情況,可用五積散、理中湯,加入生薑、附子、麻黃、細辛等藥物;內傷的情況,則從補中益氣湯加溫散藥物來治療。

【脈】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外因

若平素怯弱之人,外中寒邪而得者,蓋虛人腠理疏豁,氣血內損,故寒邪直中於中。不作熱,手足厥冷,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五積散。房勞而中寒厥逆者,四逆湯、三建湯主之,外用溫臍法。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始得之病,反發熱脈沉者,此方主之。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炮,二錢半)

白話文:

【脈】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 外因部分: 若是原本體質虛弱的人,被外在的寒冷邪氣所侵襲,由於虛弱的人皮膚腠理開闊,血氣內損,所以寒邪直接侵入到中焦。不會出現熱症狀,而是會有手腳冰涼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和「五積散」來治療。 如果是因房事過度而導致的寒厥,可以使用「四逆湯」和「三建湯」進行治療,外部可以用溫臍法進行輔助。

「麻黃附子細辛湯」

  • 治療少陰初起的病症,如果反而發熱且脈象沈遲的,這就是適用這個方子的症狀。

  • 方劑成分: 麻黃(4錢),細辛(4錢),附子(炮製後2.5錢)

按:病發於陰者,當無熱。今少陰病,始得之,何以反發熱也?蓋其病本由太陽傳來者,腎虛則真寒直入而脈沉,表有餘邪,因發熱。故用麻黃以發太陽之汗,用辛、附以溫少陰之經。

五積散

桔梗(十二兩),蒼朮(米泔浸,去粗皮,二十四兩),陳皮(去白),麻黃(去節),枳殼(去穰,麩炒,各六兩),厚朴(薑製),乾薑(各四兩),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肉桂,芍藥,當歸,半夏(湯泡七次,各三兩)

白話文:

一般來說,陰虛的病症應該不發熱。可是少陰病剛開始的時候,為何反而會發熱呢?這是因為少陰病是由太陽病傳來的,腎臟虛弱,寒氣直入體內,所以脈象沉細。而體表還有殘餘的邪氣,因此會發熱。因此要用麻黃發散太陽經的汗,用辛溫的附子溫暖少陰經。

這個方子叫做五積散,裡面包含了桔梗、蒼朮、陳皮、麻黃、枳殼、厚朴、乾薑、白芷、川芎、甘草、茯苓、肉桂、芍藥、當歸、半夏等藥材。

按:本方治寒客經絡,內傷生冷,頭身俱痛,嘔吐腹疼,惡寒拘急者主之。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七分,熱服。

挾氣,加吳茱萸。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乾薑(兩半),附子(去皮、臍,半兩)

按:右方治寒中太陰,受病即發,脈微不渴,四肢厥冷者主之。以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之意也。

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三建湯

大川烏,附子,天雄(並泡,等分)

白話文:

四逆湯用於治療寒邪入侵經絡,內傷生冷,導致頭身疼痛、嘔吐腹痛、惡寒拘急的症狀。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薑、兩根蔥白,煎煮至七分,熱服。若伴隨氣滯,可加入吳茱萸。

四逆湯由炙甘草兩錢、乾薑半兩、去皮去臍附子半兩組成。用於治療寒邪侵入太陰,發病迅速,脈搏微弱無口渴,四肢厥冷的症狀。生附子配乾薑,意在補中有發。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煎煮七分,溫服,不限時間。

三建湯則由大川烏、附子、天雄等分泡製而成。

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煎服。

溫臍法

用麝香、半夏、皂莢各一字為末,填臍中,用生薑切薄片貼之,放大艾火於薑片上,蒸灸三七壯。灸關元、氣海二十壯。熱氣通於內,寒氣逼於外,陰自退而陽自復矣。

內因

虛弱人,口食生冷寒涼之物,手足厥冷,臍腹絞痛,脈脫或遲,人參理中湯、姜附湯。因房勞內傷元氣,重中於寒,脈脫者,三建湯。因勞役內傷元氣,復感於寒者,補中益氣湯加薑、附主之。

白話文:

每服四錢,加生薑十片,煎服。

溫臍法

將麝香、半夏、皁莢各取一字量磨成粉末,填入肚臍中,再用生薑切成薄片貼在上面,然後在薑片上放置大艾火,蒸灸至三十七壯。接著灸關元、氣海穴各二十壯。熱氣從內部流通,寒氣被外部驅逐,陰氣自然消退,陽氣重新恢復。

內因

對於體虛之人,如果食用了生冷寒涼的食物,導致四肢發冷,肚臍及腹部疼痛,脈搏微弱或遲緩,可服用人參理中湯、姜附湯來調理。若是因為房事過度傷害元氣,受到嚴重的寒邪影響,脈搏微弱,則應服用三建湯。如果是勞累過度傷害元氣,又再次遭受寒邪侵襲,則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薑、附來治療。

人參理中湯

治太陰自病即發,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鴨溏,蛔厥,霍亂等證。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二錢半)

上銼,作一劑,水煎溫服。

如吐多,去白朮加生薑。下多,倍白朮、人參。寒多,加乾薑一錢半。有動氣,去白朮,加肉桂二錢。脈沉微而遲者,加炮附子二錢,名附子理中湯。

姜附湯

治中寒昏不知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四肢厥冷,臍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皆治之。

白話文:

理中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陰自病,表現為自發腹瀉、不渴、寒氣重而嘔吐、腹痛、大便稀薄如鴨糞、腸鳴腹脹、霍亂等症狀。

藥方:人參、乾薑(炮製)、甘草(炙)、白朮(各二錢半)

將藥材切碎,混合成一劑,用水煎煮後溫服。

如果嘔吐頻繁,去掉白朮,添加生薑。如果腹瀉嚴重,白朮、人參的用量加倍。如果寒氣過重,加入乾薑一錢半。如果有氣上衝的症狀,去掉白朮,添加肉桂二錢。如果脈象沉細而遲緩,加入炮製的附子二錢,稱為附子理中湯。

姜附湯則用於治療中寒昏迷、神志不清、身體僵直、口不能言、四肢冰冷、臍腹冷痛、霍亂抽筋等各種虛寒症狀。

乾薑(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挾氣不仁,加防風。挾濕,加白朮。筋脈拘急,加木瓜。肢節痛,加桂二錢。

補中益氣湯(方見勞役內傷條。)

達按:經云:夫寒,陰氣也。寒中陽經,陽猶能抗陰,其病易愈。寒中陰經,兩陰相遇,膠固難愈。故病太陰、少陰者,必重且危。病厥陰者多死。有等亡命之徒,既跌撲鬥毆,內傷於血,復輕生投水,外著於寒。血得寒而凝結,寒得血而深入,未有能生者也。

白話文:

用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的,去皮和臍,切碎),每服三錢,加水一盞半,煎煮七分,飯前溫熱服用。如果出現手腳麻木,可以加防風;如果出現濕氣,可以加白朮;如果筋脈拘急,可以加木瓜;如果肢節疼痛,可以加桂枝二錢。此外,也可以參考補中益氣湯(方子在勞役內傷一節)。

古書記載:寒屬陰氣,如果寒邪侵犯陽經,陽氣尚可抵抗,病症較易治癒。但若侵犯陰經,陰邪與寒氣交匯,就會加重病情,難以痊癒。因此,太陰、少陰病症往往嚴重且危險,厥陰病症則更容易致命。有些輕生之人,因跌打鬥毆導致內傷,又投水受寒,寒邪與血氣交融凝結,寒邪深入體內,幾乎無生還可能。

2. 暑證四

【歌】暑傷氣分汗如傾,身熱頭疼躁不寧。所感必須分動靜,陰陽二證自然明。

【論】東垣云:靜而得之曰傷暑,動而得之曰中熱。富貴人避暑於涼亭廣廈,為房室陰寒所遏,暑火不伸,故曰靜而得之。辛苦人負重作勞,勤耕力役,大暑行途者,此動而得之。王安道以靜得者即是陰證,非暑也。然大暑炎熱流行,無所不至,雖外以風扇寒涼抑之,終非凜冽之寒邪。

但外寒遏,暑火不伸,此寒為標,熱為本,故先以辛溫治其標寒,繼以清涼治其本熱,無不愈者。若便作陰證名之,用辛熱劑可乎?學者宜臨時參究脈證可也。

【脈】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豁,體狀無餘。

白話文:

暑氣傷了人體的氣機,汗水像傾盆大雨一樣流個不停,身體發熱、頭疼、煩躁不安。所患的暑病必須分清動態與靜態,陰證與陽證自然就明白了。

東垣說:靜態下患病叫做傷暑,動態下患病叫做中熱。富貴人家躲避暑氣,在涼亭或寬敞的房屋裡避暑,因為房室陰寒,遏止了暑火,所以稱之為靜而得之。辛苦勞作的人,負重勞累,辛苦耕作,或者在酷暑中趕路,這就是動而得之。王安道認為靜態下患病屬於陰證,並非暑氣。然而,大暑炎熱四溢,無孔不入,即使用風扇或冷氣來抵禦,也無法完全消除炎熱。

只是外寒遏止了暑火,使其無法發散,這是寒邪為標,熱邪為本,所以先用辛溫藥物治療寒邪,再用清涼藥物治療暑熱,必然會痊癒。如果直接稱之為陰證,而使用辛熱藥物治療,可以嗎?學者應該根據當時的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治療方法。

暑氣傷了人體的氣機,所以脈象虛弱。脈搏細微、弦緊、虛浮,身體狀態虛弱無力。

動而得之

冒暑作勞,身熱頭疼,自汗煩渴,面垢唇焦,或身如針刺,此熱傷分肉也,人參白虎湯主之。素有痰火,覆冒暑氣而噁心,眩暈吐嘔者,黃連香薷飲主之,有痰加膽星、半夏,虛加人參。內外挾火相灼,卒倒不知人事者,名曰暑風,此暑氣入而鼓激痰火,塞礙心竅故也,治宜吐之。

人參白虎湯

治伏暑發渴,舌燥生芒刺,身熱,脈虛,自汗等證。

白話文:

夏天勞動過度,容易導致身體發熱頭疼,自汗煩渴,面容憔悴,嘴唇乾燥,甚至全身像被針刺一樣,這是熱氣傷了身體的津液。這種情況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如果平常就有痰火,遇到暑氣後就容易噁心、頭暈、嘔吐,可以用黃連香薷飲來治療,有痰的話加膽星、半夏,虛弱的話加人參。如果內外火氣交灼,突然昏倒失去意識,叫做暑風,這是暑氣侵入體內,激發了痰火,阻塞了心竅造成的,應該用藥物幫助嘔吐來治療。

人參白虎湯可以用來治療伏暑引起的口渴、舌燥、舌苔生刺、身體發熱、脈搏虛弱、自汗等症狀。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炙,一錢)

上方入粳米一撮,水一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若腹痛吐瀉飽悶者,石膏切不可用。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炒黃柏。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

黃連(姜炒,四兩),厚朴(姜炒,六兩),扁豆(微炒,半斤),香薷(去土,一斤)

白話文:

將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炙甘草一錢,加入粳米少許,以水一鍾煎煮至八分,不限時間服用。若腹痛、吐瀉、飽悶者,不可使用石膏。若熱度極高,小便失禁,可加炒黃柏。若煩躁,可加辰砂末、酸棗仁。

黃連香薷飲可用於治療伏暑引發的口渴、咽乾,或嘔吐或腹瀉等症狀。將姜炒黃連四兩、姜炒厚朴六兩、微炒扁豆半斤、去土香薷一斤,一同煎煮服用。

每服三錢,水一鍾,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

若卒中昏冒僵仆,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本方加羌活主之。瀉利加白朮、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麥冬。虛汗不止加黃耆、白朮。心煩加梔子、辰砂末。渴加乾葛、天花粉。胸滿加枳殼、桔梗。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薑汁。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用水一鍾,加入少許酒,煎煮至藥液剩下七分,待藥液沉澱涼卻後,可隨時服用。

如果突然中風,昏迷、頭昏眼花、身體僵硬倒地、角弓反張、失去意識,手腳可能抽搐,這是暑熱引起的風邪,不可用治療風寒的藥物,此方需加羌活治療。若患者腹瀉,則加白朮、茯苓。脈象虛弱,則加人參、五味子、麥冬。汗出不止,則加黃耆、白朮。心煩,則加梔子、辰砂末。口渴,則加乾葛、天花粉。胸悶,則加枳殼、桔梗。小便不利,則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則加藿香、陳皮、薑汁。

十味香薷飲

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炒),白朮(土炒),黃耆(蜜炙),扁豆(炒,去殼),甘草(炙),厚朴(姜炒),木瓜,白茯(去皮,各半兩),脈虛,加麥冬、五味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下。

靜而得之

避暑於深堂大廈,為陰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順散。霍亂者,六和湯、桂苓甘露飲。

大順散

白話文:

十味香薷飲能消暑氣,調和脾胃。將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炒)、白朮(土炒)、黃耆(蜜炙)、扁豆(炒,去殼)、甘草(炙)、厚朴(姜炒)、木瓜、白茯苓(去皮)各半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熱水或冷水皆可沖服。若脈虛,可加麥冬、五味子。

如因避暑而長期待在陰寒的深堂大廈,導致暑氣不得外洩,手足厥逆者,可用大順散。若患霍亂,則可服用六和湯或桂苓甘露飲。

乾薑(一錢,炒),甘草(八分,蜜炒),肉桂(去皮),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上為粗末,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

按:本方治夏月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腹痛脈遲者主之。用乾薑、肉桂,溫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調脾而利氣。非治暑之藥,乃治飲冷受傷之劑也,若非飲冷,切勿執方。

六和湯

桂苓甘露飲(二方並見霍亂。)

達按:暑與熱,同義而異名。中暑,即中熱也,何分之有?歷代醫家,乃有中暑、中熱之分,吾不知其所謂。假如道中行人,酷日趲程;野中農夫,暄天勞力,津竭汗盡,咽喉如燒,飢未得食,渴未得飲,勞未得息,卒然昏冒,不省人事,身體發熱,名為中熱,雖謂之中暑,亦可也。

白話文:

這是一個針對夏天喝太多冷飲,導致脾胃受寒,出現腹痛、腹瀉、脈搏遲緩等症狀的方子。藥方用乾薑、肉桂溫暖脾胃,甘草、杏仁調和脾胃,疏通氣血。這個方子不是針對暑熱的,而是針對飲用冷飲後身體受寒的,如果沒有喝冷飲,就不要使用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叫做六和湯,跟桂苓甘露飲一樣都是治療霍亂的方子。

至於中暑和中熱,其實是一回事,只是不同的稱呼。例如烈日下趕路的人,或是田裡勞作的人,如果因天氣炎熱導致體力透支,出現口渴、喉嚨發熱、頭暈昏迷等症狀,這就是中熱,也稱為中暑。

至於素享富貴之人,其性不耐寒暄,每至暑月,即池亭水閣以安其身,浮瓜沉李以供其口,環冰揮扇,以祛其熱,藤簞竹床以取其涼,炎蒸不來,清風滿座,內有伏陰,外受涼氣,汗不流而肌理密,陰愈侵而陽不發,卒然昏眩,寒熱交作,嘔吐腹痛,乃為夏月感寒,非中暑也。法當溫以理其中,辛以散其表,不可執中暑之說,而用治暑之劑也。

宜以生薑、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之類。

白話文:

至於那些平時享受富貴生活的人,他們的體質通常不耐寒暑,每到夏季,就喜歡待在涼亭水榭之類的地方避暑,吃著西瓜李子之類的水果解渴,還要用冰塊扇子降溫,睡在藤席竹床上求涼爽。這樣一來,炎熱雖不至於侵襲,卻也吹著滿屋涼風,內有寒氣積聚,外受涼風侵襲,汗液不流,皮膚緊閉,寒氣越來越重,陽氣卻無法發散,突然就頭昏眼花,寒熱交替,嘔吐腹痛。這其實是夏季感受風寒,而不是中暑。治療方法應當溫暖內里,辛溫散表,不能誤以為是中暑,而用治療中暑的藥物。

適合使用生薑、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