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二 (2)
卷二 (2)
1. 類中風二
【歌】卒倒原從氣分虛,濕痰能中右邊肢。左邊死血並無血,不語涎多吐最宜。口噤筋攣風熱甚,四肢不舉屬於脾。更兼痿躄與麻痹,休作風邪真中醫。
【論】河間云:風病多因熱盛。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有風者,亦非外中之風,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虛不能制,則陰虛陽實,熱氣怫鬱,心神昏冒,故卒倒無知。亦由喜、怒、悲、憂、恐五者過極而卒中,皆為熱。微則僵仆,氣血流通,筋脈不攣,發過如故。
甚則熱氣太盛,鬱滯不通,陰氣暴絕,陽氣後竭而死。故痰涎者,偏枯者,口噤者,筋急者,筋反縱者,皆為燥熱之證,故主乎火也。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皆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經所謂:亢則害,承乃制也。古方以風、痿混同論治,故多以治風藥通治痿疾。
白話文:
歌訣說,人突然昏倒,根本原因是氣血虛弱,痰濕積聚,會影響身體右側肢體。左側身體麻木,可能沒有血液循環,無法說話,口水很多,吐出來最明顯。嘴巴緊閉,筋脈抽搐,是風熱盛的表現,四肢無力,則是脾臟虛弱。更嚴重的是,還會出現痿痺和麻痺,這些症狀不要誤認為是單純的風邪入侵,真正的病因要從中醫角度深入探討。
河間先生說,風病大多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引起。民間常說風病,只注重表面的現象,卻忽略了根本原因。實際上,真正導致風病的,不是外界的風邪,而是由於生活習慣不規律,導致心火過旺,腎臟虛弱無法控制,陰虛陽盛,熱氣鬱結,心神昏迷,所以才會突然昏倒失去知覺。也有可能是因為喜怒哀樂恐懼等情緒過度,導致中風,都是因為體內熱氣過盛。輕微的,會導致身體僵硬倒地,但氣血還流通,筋脈沒有攣縮,過一會兒就會恢復正常。
嚴重的,熱氣過盛,鬱結不通,陰氣突然消失,陽氣也隨之衰竭而死亡。因此,痰多、偏癱、嘴巴緊閉、筋脈緊繃、筋脈反向鬆弛,都是燥熱的表現,所以要以火為治。西北地區氣候寒冷,的確有可能被風邪入侵。而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潮濕,出現風病,其實不是真正的風邪,而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正如經書上所說:“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古代醫方往往將風病和痿痺混淆一起治療,所以常用治療風病的藥物來治療痿痺。
殊不知痿因肺熱葉焦,傳入五臟,散為諸痿,如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悉屬於土,為濕熱,以風治之非也,故主乎濕。東垣云:言中風者,皆由元氣不足,則邪湊之,益氣則風自除。故卒倒僵仆皆由氣虛,故主乎氣。許學士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脈伏身寒,此名中氣。若中風,則身溫為異耳。
然諸家之說,皆非外中之風,故曰類中風。
氣虛,附血虛。
僵仆卒倒,氣虛也,六君子湯加黃耆、竹瀝、薑汁,或濃煎人參湯,加竹瀝、薑汁。
白話文:
其實痿症是因為肺熱導致津液枯竭,熱氣傳入五臟,散佈成各種痿症,例如四肢無力抬不起來、舌頭僵硬、腳無力無法收回、痰液有聲響,這些都是屬於脾土,是由於濕熱導致的,用風寒治療就不對了,所以要以利濕為主。東垣說:所謂中風,都是因為元氣不足,所以邪氣才容易入侵,補益元氣就能使風邪消除。因此突然倒地昏迷不醒,都是因為氣虛造成的,所以要以補氣為主。許學士說:暴怒會傷陰,暴喜會傷陽,憂愁過度,氣機逆亂,很容易得這種病,會出現唾液增多、昏昏沉沉、牙關緊閉、脈搏微弱、身體冰冷,這叫做中氣虛。如果中風,則身體會發熱,這是兩者不同的表現。
然而這些說法,都不是指外來的風邪入侵,所以稱為類中風。
氣虛,伴隨血虛。
突然倒地昏迷不醒,是氣虛造成的,可以用六君子湯加黃耆、竹瀝、薑汁,或者用濃煎人參湯,加入竹瀝、薑汁。
血虛,八珍湯,地黃鬚用薑汁炒則不泥膈。
六君子湯
八珍湯(二方並見氣虛證。)
四君子加竹瀝薑汁方
人參(三錢),白朮(一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竹瀝(半盞),薑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以此方主之。氣虛者,宜補之以甘,故用參、朮、茯、甘四件。稱其為君子者,謂其甘平有沖和之德,而無克伐之性也。其加竹瀝,為能行痰。其加薑汁,所以行竹瀝之滯,而共成伐痰之功耳。
白話文:
血虛,可以使用八珍湯,地黃鬚用薑汁炒過,就不會黏在胃壁上。
另外,六君子湯也可用於氣虛。
八珍湯和六君子湯,這兩種藥方都適合治療氣虛。
此外,也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竹瀝和薑汁:人參三錢、白朮一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竹瀝半盞、薑汁五匙。
丹溪先生說:半身不遂,如果偏向右側,屬於氣虛,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氣虛的人,應該用甘味來補益,所以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稱為「君子湯」是因為這四味藥性平和,具有調和的作用,不會互相克制。加入竹瀝,可以化痰。加入薑汁,可以促進竹瀝的運化,共同達到化痰的效果。
四物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方
當歸(酒洗),川芎(酒洗,去蘆),白芍(酒炒),熟地(酒蒸),桃仁(去皮尖),紅花(各等分),竹瀝(半盞),薑汁(五匙)
按: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以此方主之。用芎、歸、芍、地,生血藥也,新血生,則瘀血滑而易去。用桃仁、紅花,消瘀藥也,瘀血消,則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瀝、薑汁者,以痰之物靡所不之,無分左、右而為患也。
白話文:
四物湯加入桃仁和紅花,再添加竹瀝和薑汁,這個方子專治半身不遂左側癱瘓。藥方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組成,它們都是生血藥,能促進新血生成,使淤血更容易排出。桃仁和紅花則能消散淤血,讓新血更容易生成。加入竹瀝和薑汁,是因為痰濁會影響身體左右兩側,所以也需要清除痰濁。
中氣
痰氣,若厥逆身冷,脈沉伏,勿作中風。治以蘇合香丸灌醒,然後調治,續用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
蘇合香丸
治男、婦中風、中氣,牙關緊閉,口眼喎斜,不省人事,並傳屍骨蒸勞瘵,卒暴心疼,鬼魅瘴瘧,小兒急、慢驚搐,婦人產後中風,赤白痢疾,一切氣暴之證,最能順氣化痰。
沉香,木香,丁香,白檀香,麝香(另研),香附,白朮,安息香(酒熬膏),訶子肉,蓽茇,硃砂(水飛),烏犀角(鎊,各一兩),乳香,片腦,蘇合香油(入安息香內酒熬,各五錢)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痰氣、身體冰冷發厥、脈搏沉伏,不要誤診為中風。應該先用蘇合香丸灌醒病人,然後再根據病情繼續用烏藥順氣散或八味順氣散治療。蘇合香丸能治療男性和女性的中風、中氣不足、牙關緊閉、口眼歪斜、昏迷不醒等症状,以及傳染性疾病引起的骨蒸勞熱、突然發生的心痛、鬼魅瘴氣、小兒急慢驚厥、產婦中風、赤白痢疾等一切因氣血不通引起的疾病,它最擅长顺气化痰。
上為末,研勻,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桐子大,取井花水,溫冷任意,下四丸,老人、小兒服一丸,溫酒化下。
按:病人初中風,喉中痰塞,水壅難通,非香竄不能開竅,故集諸香以利竅。非辛熱不能通塞,故用諸辛為佐使。犀角雖涼,涼而不滯。訶梨雖澀,澀而生津。世人用此方於初中之時,每每取效。丹溪謂辛香走散真氣,又謂麝、腦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可解也,醫者但當用之以救急,慎勿令人多服也。
烏藥順氣散(方見前真中條。)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與安息香膏和煉好的白蜜混合成藥丸,每丸大小如桐子般。服用時用井水溫冷皆可,每次吞服四丸,老人和小孩服用一丸,可以用溫酒化開服下。
八味順氣散
治中風正氣虛,痰壅盛者,此方主之。
白朮(土炒),茯苓,青皮(炒),陳皮(去白),烏藥,白芷,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按: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四君子以補氣。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用青皮、陳皮、臺烏、白芷以順氣,氣順則痰行,而無壅塞之患矣。此標本兼施之法也。
痰火
痰涎盛,偏枯口噤,筋急拘攣,筋反縱,脈數,燥火為病,補氣主之。在表,防風通聖散。在上,涼膈散。昏冒發熱,不惡寒,不安臥,此風熱煩躁,瀉青丸。痰火熾盛,煩渴便秘,脈數大,三黃枳實湯、滾痰丸。
白話文:
八味順氣散
功效: 治療中風後正氣虛弱、痰濕壅盛的病症。
藥物組成:
- 白朮(土炒):一錢
- 茯苓:一錢
- 青皮(炒):一錢
- 陳皮(去白):一錢
- 烏藥:一錢
- 白芷:一錢
- 人參:一錢
- 甘草(五分)
方義:
根據經典記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方以四君子湯補益正氣。治療痰濕的方法,首要順氣,所以用青皮、陳皮、烏藥、白芷等藥物以順暢氣機。氣機順暢,痰濕就能運行,就不會出現壅塞的情況。此方標本兼治,既補氣又化痰。
痰火
症狀: 痰涎盛多,口角歪斜,言語不利,肢體拘攣,筋脈緊繃,或反之筋脈鬆弛,脈搏數快,屬於燥火傷陰所致。
治療方法: 補氣為主。
- 表證:可用防風通聖散。
- 上焦證:可用涼膈散。
- 昏迷發熱,不惡寒,躁擾不安,屬於風熱煩躁,可用瀉青丸。
- 痰火熾盛,口渴便秘,脈搏數大有力,可用三黃枳實湯或滾痰丸。
牛黃清心丸(方見癇證。)
防風通聖散
治中風,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眼目赤痛;或熱生風,舌強口噤;或鼻生紫赤風刺、癮疹,而為肺風;或成風癘,而世俗呼為大風;或腸風而為痔漏;或腸鬱而為諸熱譫妄驚狂,並皆治之。
防風,川芎,當歸,赤芍藥(酒炒),連翹,薄荷,麻黃(各四分),石膏(煅),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山梔子(酒炒黑),荊芥(各三分),滑石(二錢四分),大黃,芒硝(各四分),甘草(一錢)
白話文:
牛黃清心丸可以治療癇症。
防風通聖散用於治療中風,各種風熱症,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眼目赤痛;或因熱生風導致舌頭僵硬口不能張,或鼻子出現紫紅色風刺、蕁麻疹,屬於肺風;或發展成風痺,俗稱大風;或腸風導致痔漏;或腸道鬱熱導致各種熱症、神志不清、驚恐狂躁,以上情況皆可用此方治療。
方劑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赤芍(酒炒)、連翹、薄荷、麻黃(各四分)、石膏(煅)、桔梗、黃芩(各八分)、白朮、梔子(酒炒黑)、荊芥(各三分)、滑石(二錢四分)、大黃、芒硝(各四分)、甘草(一錢)。
上,薑、蔥、豆豉同煎。
自汗去麻黃,自利去大黃、芒硝。
按:本方有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膚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膚也。
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芎、歸、芍藥,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焉。
涼膈散
瀉青丸(二方並見火證條下。)
三黃枳實湯
白話文:
先將薑、蔥、豆豉一起煎煮。如果病人自汗,就去除麻黃;如果病人腹瀉,就去除大黃和芒硝。這個方子含有防風、麻黃等解表藥,用於治療風熱之邪表現在皮膚上的病人,透過發汗來排出邪氣。荊芥、薄荷是清熱解表藥,用於治療風熱之邪表現在頭頂上的病人,透過鼻子來排出邪氣。大黃、芒硝是通便藥,用於治療風熱之邪表現在腸胃上的病人,透過大便來排出邪氣。滑石、梔子是利尿藥,用於治療風熱之邪表現在膀胱上的病人,透過小便來排出邪氣。風邪侵犯到胸膈,導致肺部和皮膚受邪,石膏、桔梗可以清熱解表,治療肺部和皮膚。連翹、黃芩可以清除經絡中的熱邪。風邪的病因在於肝木,芎、歸、芍藥可以調和肝血。甘草、白朮可以和胃健脾。
黃芩,黃連,大黃(煨,各一錢),厚朴,甘草(各五分),枳實(二錢)
上,水煎熱服,不拘時。
礞石滾痰丸(方見痰飲條下。)
濕痰
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中於右,屬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滿,導痰湯。肥人痰厥,口眼喎斜,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熱多,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滾痰丸。
白話文:
黃芩、黃連、大黃(煨過的,各一錢)、厚朴、甘草(各五分)、枳實(二錢)。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不限時間。
礞石滾痰丸(方子見痰飲條下)。
濕痰: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水很多說不出話。如果病症在右側,屬於痰證,可以用稀涎散來吐痰。痰多胸悶,可以用導痰湯。肥胖的人痰厥,口眼歪斜,手麻木,可以用化痰丸。四肢不能收縮,神志恍惚,不知道人事,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如果熱症較多,可以用荊瀝湯,或者加二陳湯,或者青州白丸子。痰火很重,可以用滾痰丸。
稀涎散(方見前真中風條。)
導痰湯
即二陳加南星、枳殼。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二陳湯(方見痰飲。)
竹瀝湯
治中風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相合,作三服。
荊瀝湯
治中風有痰多熱,宜常服此。
荊瀝(二升),竹瀝(二升),生薑汁(二合)
相合溫服。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大人諸風,牙關緊急,或痰喘體麻。
白話文:
稀涎散(方見前真中風條。)導痰湯,也就是二陳湯加南星、枳殼。六君子湯(方見脾胃。)二陳湯(方見痰飲。)竹瀝湯,用於治療中風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將竹瀝兩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混合在一起,分成三服服用。荊瀝湯,用於治療中風伴有痰多熱症,宜常服用。將荊瀝兩升、竹瀝兩升、生薑汁兩合混合在一起,溫熱服用。青州白丸子,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成人各種風症、牙關緊閉、或痰喘肢體麻木。
生半夏(七兩),生白附(二兩),生川烏(去皮,五錢),生南星(二兩)
上為細末,盛絹袋中,以井水中擺出末,更將手時揉之令出。如有渣,再為末,再入絹袋中,再擺揉,以盡為度。放瓷盆中,日曬夜露,每朝晨要換新鮮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如玉片,研細,以大米粉熬粥飲,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風癱溫酒下,服不拘時。
達按:前證若少壯之人,氣血未虛,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然。須臾便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氣。老衰之人,氣血俱虛,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白話文:
將半夏七兩、白附二兩、川烏(去皮)五錢、南星二兩研成細末,裝進絹袋中,用井水浸泡,反复揉搓直到沒有渣滓。然後將藥末放在瓷盆中,白天曬太陽,晚上露露水,每天早上換新鮮水。春、夏、秋、冬分別曬五、三、七、十天,曬乾成玉片狀,再研成細末。用米粉熬粥,加入藥粉,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三到五丸,可用薄荷湯送服,或溫酒送服,不受時間限制。
達按:年輕人氣血旺盛,真水充足,如果因為生氣而肝火旺盛,火氣畏懼水,無法上升,就會出現身體冰冷,沒有痰涎的現象。過一會兒就醒過來,說明水氣旺盛可以制住火氣,這是中氣。而年老體衰的人,氣血虛弱,真水枯竭,如果因為生氣而肝火旺盛,火氣因沒有水來克制,反而可以上升,就會出現身體溫熱,有痰涎的現象。很多人治不好,是因為水氣枯竭,無法降伏火氣,這是中痰。
雖然少壯之人亦有不治者,男子乃色欲過多,下元水虧,不能治火;女人乃經後、產後,去血過多,不能配氣。適因忿怒動火,而陽氣無所依附,則隨火而發越矣。陰也,血也,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
白話文:
即使是年輕力壯的人,也有無法治療的情況。對於男性來說,是因為他們的性慾過度,導致下部的元氣(精液)不足,無法控制體內的熱量。對於女性而言,是在經期或生產後,失血過多,導致身體無法調和氣血。如果適逢情緒激動引發熱氣,那麼體內的陽氣就會失去依附,隨著熱氣外洩。陰和血液,難道不是陽氣的根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