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病機賦

得之傷暑。)暑當斂補而清,寒可溫散而去。(暑傷氣,故多汗,宜斂汗而補虛,如清暑益氣湯是也。寒傷榮,故無汗,須發表以散邪,如麻黃湯是也。)諸痙強直,體重胕腫,由山澤風雨濕蒸;(經云: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體重胕腫,皆屬於濕。濕者,風雨襲虛,山澤蒸氣是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天地肅清燥氣。(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燥者,陽氣已降,陰氣復升,天地肅清悽愴,風勁氣也。)濕則害其皮肉,燥則涸其腸胃。(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燥者,陽明燥金之化,胃與大腸皆屬陽明,故因其類而感之。

腸胃受邪,故有枯澀燥結之病生焉。)西北風高土燥,常苦渴、閉、癰瘍;(西北高寒,多生燥病,故渴、閉、癰瘍之病多。)東南地卑水濕,多染疸、腫、泄痢。(東南地卑多濕,故黃疸、浮腫、泄痢之濕病多。)其邪有傷、有中,蓋傷之淺而中之深;(凡風、寒、暑、濕之邪,有傷、有中。

傷者,傷於氣血之分,膚腠之間,由淺而漸深,傳之入里,故緩而淺。中者,其邪直入於中,故急而深。)在人有壯、有怯,故壯者行而怯者劇。(壯者,元氣充,膚腠密,邪不能侵,雖中邪,氣行而散,弗能為害。怯者,氣虛里疏,邪易得而傷之,且氣弱不行,則病也。仲景云:邪毒入於腠理,相傳於榮衛之間,壯者氣行,不能為害,怯者則著而成病。

此之謂也。)天、人七火,君、相、五志。(君相二火,天成也。五志之火,人為也。故曰天人七火。)為工者,能知直折、順性之理而術可通神;(君火,陽火也,可以冰水寒涼直折治之。相火,陰火也,不可正治,當順其性而伏之。此治火之妙法,識此理之玄,其術神矣。

)善醫者,解行反治、求屬之道,而病無不治。(善治者,以熱治熱,以寒治寒,如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則其邪易從。經云:病服冷而反熱,服熱而反寒,當求其屬以衰之。熱之不已,責其無水;寒之不除,責其無火。壯水濟火之法,故曰「求屬」。所謂壯水之源,以鎮陽光;壯火之主,以消陰翳是也。

知此者,則無不可治之病也。)虛火、實火,補、瀉各合乎宜;(丹溪云:虛火可補,實火可瀉。)濕熱、鬱熱,攻、發必異乎劑。(濕熱甚,攻之。鬱熱甚,發之。各異其劑也。)既通六氣之機,可垂千古之譽。(識此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病機,可垂名。)

嘗聞血屬陰,不足則生熱,斯河間之確論;氣屬陽,有餘便是火,佩丹溪之格言。(陰虛則火盛,氣旺則生火,此二賢發前人所未發也。俱有詳論,此不贅及。)氣盛者,為喘急,為脹滿,為痞塞,兼降火必自已;(喘急者,氣上升也。脹滿者,氣不舒也。痞塞者,氣不通也。

白話文:

病機賦

暑邪侵犯應當收斂補益並清熱,寒邪則應溫和散發驅除。暑邪傷及陽氣,所以多汗,宜收斂汗液並補益虛損,例如清暑益氣湯。寒邪傷及陰血,所以無汗,需發散表邪以驅除邪氣,例如麻黃湯。各種痙攣僵直、身體沉重腫脹,都源於山澤風雨濕氣的蒸鬱;經書記載:各種痙攣僵直、積聚飲邪導致痞滿、霍亂導致身體沉重腫脹,都屬於濕邪。濕邪,是由風雨襲擊虛弱之體,以及山澤蒸氣所致。

各種澀枯乾涸,皮膚乾裂粗糙,都是天地肅殺乾燥之氣所致。經書記載:各種澀枯乾涸,皮膚乾裂粗糙,都屬於燥邪。燥邪,是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天地肅殺淒涼,風勁氣燥所致。濕邪傷害皮膚肌肉,燥邪則乾燥腸胃。經書記載:地面的濕氣,侵入人體則會傷害皮肉筋骨。燥邪,是陽明燥金之氣的化生,胃和大腸都屬陽明,所以因其類而感之。腸胃受邪,所以產生枯澀燥結的疾病。

西北風高地燥,常出現口渴、便秘、癰瘍等病症;西北地區高寒,多發生燥病,所以口渴、便秘、癰瘍等疾病較多。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多患黃疸、腫脹、泄瀉痢疾等疾病;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所以黃疸、浮腫、泄瀉等濕病較多。邪氣有淺表的傷害,也有深入的侵犯,總體來說,傷害是淺表的,侵犯是深入的;凡風寒暑濕之邪,有淺表傷害,也有深入侵犯。傷害者,傷及氣血的部位,膚腠之間,由淺入深,傳入內臟,所以病程緩慢而症狀較輕。侵犯者,邪氣直接進入內臟,所以病程急劇而症狀較重。

人體有強壯和虛弱之分,所以強壯者病程較輕,虛弱者則病情嚴重。強壯者,元氣充沛,肌膚緻密,邪氣不易侵入,即使中了邪氣,氣機運行而散,不能造成傷害。虛弱者,氣虛體弱,邪氣容易侵入並造成傷害,而且氣弱運行不暢,則形成疾病。仲景所言:邪毒侵入肌膚腠理,傳於榮衛之間,強壯者氣機運行,邪氣不能造成傷害,虛弱者則停留而致病,此乃其意。

天人七火,包括君火、相火和五志之火。君火、相火是天生的,五志之火是人為的。所以說有天人七火。精通醫術者,能明白直折、順性的道理,其醫術可達神妙境界;君火是陽火,可以用寒涼之法直截了當地治療。相火是陰火,不可直接治療,應順其性使其潛伏。這是治療火的妙法,了解這個道理,其醫術就高明了。

善於治病者,懂得相反相成的治療方法,以及尋找疾病的歸屬,就能使百病不治。善於治療者,用熱治熱,用寒治寒,如同寒證用熱法治療,熱證用寒法治療,則邪氣容易被驅除。經書記載:疾病服用寒涼藥物而病情加重,服用溫熱藥物而病情加重,應當尋找其歸屬而使之衰弱。熱證久治不愈,應當責之於陰液不足;寒證久治不除,應當責之於陽氣不足。運用壯水濟火的方法,所以叫做“求屬”。所謂壯水之源,是用以鎮壓陽氣;壯火的主旨,是用以消滅陰邪。

懂得這些,則沒有不可治癒的疾病。虛火和實火,補瀉各有其適宜的場合;丹溪所言:虛火可以補益,實火可以瀉下。濕熱和鬱熱,攻邪和發散的方法以及藥物都應不同;濕熱嚴重,應當攻邪;鬱熱嚴重,應當發散。各應使用不同的藥物。

通曉六氣的機理,即可名垂千古;了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病機,就可以名垂青史。

曾經聽聞血屬陰,不足則生熱,這是河間學派的精確論斷;氣屬陽,有餘則化為火,這是丹溪的格言。陰虛則火盛,氣旺則生火,這兩位賢者闡述了前人未曾闡述的道理。都有詳細論述,在此不贅述。

氣盛則出現喘急、脹滿、痞塞等症狀,兼以瀉火,則自愈;喘急是氣上升,脹滿是氣不舒暢,痞塞是氣不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