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二 (1)
卷二 (1)
1. 真中風一
【歌】腑中風邪顯六經,面加五色表之形。若還中臟多便阻,絕證臨之命必傾。半身不遂喎斜口,此是風邪中在經。有表汗之須續命,六經加減認教真。須知在裡溲便秘,實者尤當三化行。原無表裡秦艽治,大要清心靜養神。
【論】經云:風為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寒熱,或為偏枯,或為癘風,皆為風也,其變莫測。然八方之風邪中人,則有中腑、中臟、中經脈之分,所以別其邪之淺深也。中腑者,有表證,面加五色,脈浮弦而惡風寒,拘急不仁,現六經形證,治宜汗之,亦不可過汗,損其衛氣。
白話文:
腑中若有風邪,會表現在六經上,面部也會呈現五種顏色,反映出疾病的狀態。如果風邪深入臟腑,導致排泄不通,便會出現危急的症狀,性命堪憂。半身不遂、歪斜口角,都是風邪侵襲經脈的表現。若有表汗,需要及時救治,根據六經加減用藥。如果風邪深入臟腑,出現小便不通、便秘等症狀,就要以實證論治,三化調理。如果沒有表裡症狀,可以用秦艽治療,重要的是清心靜養,調養身心。
經書上說:風是百病之源,善於流動變化,可以是寒邪,可以是熱邪,可以是寒熱交雜,也可以是偏枯、癘風,變化無常。風邪入侵人體,可以侵犯腑臟、臟腑、經脈,以此判斷邪氣的輕重。侵犯腑臟的,有表證,面部會出現五種顏色,脈象浮弦,怕風寒,肢體拘急麻木,出現六經的症狀,治療以發汗為主,但不可過度發汗,以免損傷衛氣。
中臟者,內閉九竅,故唇緩失音,鼻塞,耳聾,眼瞀,大小便秘,故可下之,亦不可過下,損其榮血。中經脈者,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故治之在經,無表裡證,不可汗下,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大秦艽湯。其有痿痹、癱瘓偏枯、痛癢、頑麻、中痰、中氣,似風而非風也,故另立類中風條以別之。
【脈】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未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中腑
中腑者,廢肢節,審其六經形證,用加減續命湯。初中先須理氣,烏藥順氣散、對星香散。若兼中臟,大便秘,三化湯。失音舌強,大秦艽湯。痰涎盛者,稀涎散、竹瀝湯、荊瀝湯。
白話文:
內臟如果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九個竅孔,導致嘴唇鬆弛、失聲、鼻子不通、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清楚,大小便不順暢。這時需要使用一些瀉下的藥物,但也不要過度瀉下,否則會損傷血液。
經脈方面,中風病症不會像六經病症一樣表現在外,也沒有明顯的排泄阻礙。因此治療中風應該以經脈為主,不必分表裡證,也不要使用汗藥,應該以靜養為主,避免乾燥,這樣才能滋養血液,可以用大秦艽湯治療。
中風還可能伴隨痿痹、癱瘓、偏枯、疼痛、麻木、痰濁、氣虛等症狀,雖然看起來像風邪,但實際上又與一般的風邪不同,因此在這裡單獨設立一個中風條目來區分。
中風的脈象通常是浮而有力,滑而帶有痰氣。如果脈象沉而滑,就不能用治療風邪的藥物。如果脈象有時浮有時沉,又微弱虛弱,就應該先扶正元氣,再治痰濁,不能急於疏風。脈象浮而遲緩的预兆較好,急而快的预兆則不妙。
中腑是指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如果肢體功能衰退,就要根據六經的症狀,使用加減續命湯來治療。中風初期,首先要理氣,可以用烏藥順氣散、對星香散等藥物。如果伴有內臟問題,比如便秘,可以用三化湯。如果失聲、舌頭僵硬,可以用大秦艽湯。如果痰液多,可以用稀涎散、竹瀝湯、荊瀝湯等藥物治療。
加減續命湯
麻黃(去節),人參(去蘆),黃芩(去腐),川芎,芍藥(酒炒),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麩炒),防己(去皮),桂枝(淨炒),防風(去蘆,各一錢),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上㕮咀,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通口服。
白話文:
加減續命湯配方如下:
- 麻黃(去節)
- 人參(去蘆)
- 黃芩(去腐)
- 川芎
- 芍藥(酒炒)
- 甘草(炙)
- 杏仁(去皮尖,麩炒)
- 防己(去皮)
- 桂枝(淨炒)
- 防風(去蘆,各一錢)
- 附子(炮,去皮臍,五分)
以上所有草藥均需切碎(㕮咀),加入三片生薑和兩盞水,煮沸後縮小到一盞,整體服用。
達按: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風,未詳其證。蓋麻黃、杏仁,麻黃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中風。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頭痛、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血。
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皆在所必用也。風淫末疾,故佐以防風。濕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陰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陽淫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疾不單來,雜揉而致,故其用藥亦兼賅也。如治中風不審六經形證加減,雖治,與不治無異也。宜以此湯隨證加減,治之如下。
白話文:
古人用這個方子治療中風,但沒有明確說明具體症狀。麻黃和杏仁屬於麻黃類藥物,張仲景用它治療太陽證的傷寒。桂枝和芍藥屬於桂枝類藥物,張仲景用它治療太陽證的中風。由此可知,對於中風患者出現頭痛、發熱、頸項強直等症狀的,都應該使用這些藥物。人參和甘草是四君子湯中的兩味藥,方子中使用它們來補氣。芍藥和川芎是四物湯中的兩味藥,方子中使用它們來養血。
同樣地,對於中風患者出現氣虛、血虛等症狀的,也應該使用這些藥物。由於中風是風邪引起的疾病,所以加入防風來祛風。由於中風也可能伴隨濕邪導致腹痛,所以加入防己來除濕。由於中風也可能伴隨陰寒導致寒疾,所以加入附子來溫陽。由於中風也可能伴隨陽熱導致熱疾,所以加入黃芩來清熱。因為中風的病因複雜,往往是多種因素混合導致的,所以用藥也要兼顧各方面。如果治療中風不根據六經辨證論治,即使治療了,也和沒有治療一樣。建議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加減這個方子,進行治療。
如中風無汗惡寒,麻黃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宜針至陰出血,(穴在足小指外側爪甲角,針二分。)崑崙舉蹺。(穴在足外踝後跟骨,針透太谿。)
如中風有汗惡風,桂枝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宜針風府。(穴在項後入發一寸,針入三分,禁灸。)
以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
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寒,白虎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再加一倍。
白話文:
如果中風沒有汗,而且發冷,用麻黃續命湯治療。
根據這個方子,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應該用針刺至陰穴,讓它出血(這個穴位在小腳趾外側指甲角,針刺二分深)。再用針刺崑崙穴,讓它向上提舉(這個穴位在腳外踝後跟骨,針刺穿透太溪穴)。
如果中風有汗,而且怕風,用桂枝續命湯治療。
根據這個方子,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應該用針刺風府穴(這個穴位在後頸髮際線內一寸,針刺入三分深,禁止灸)。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太陽經中風。
如果中風有汗,身體發熱,不發冷,用白虎續命湯治療。
根據這個方子,再加上石膏、知母各二錢,甘草再加一倍。
如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葛根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加葛根,桂枝、黃芩再加一倍。
宜針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陷中,針入五分。)去陽明之賊,兼刺厲兌,(穴在足。)瀉陽明之實。
以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
如中風無汗身涼,附子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附子加一倍,乾薑加二倍,甘草加二倍。
宜針隱白。(穴在足大指內爪甲角。去太陰之賊。)
此太陰經中風也。
如中風有汗無熱,桂附續命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中風患者有汗,身體發熱但不怕風,可以用葛根續命湯治療。
依照葛根續命湯的藥方,再加葛根、桂枝、黃芩,份量各增加一倍。
可以針灸陷谷穴(穴位在足大拇指第二指節後面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這可以去除陽明經的邪氣,同時針刺厲兌穴(穴位在足部),瀉掉陽明經的實熱。
以上兩個症狀,都是陽明經中風。
如果中風患者沒有汗,身體冰冷,可以用附子續命湯治療。
依照附子續命湯的藥方,附子加一倍,乾薑加兩倍,甘草加兩倍。
可以針灸隱白穴(穴位在足大拇指內側指甲角處)。這可以去除太陰經的邪氣。
這是太陰經中風。
如果中風患者有汗但沒有發熱,可以用桂附續命湯治療。
依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
宜針太谿。(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針透崑崙。)
此少陰經中風也。
如中風六經混淆,系之於少陽、厥陰。或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羌活連翹續命湯主之。
依本方,加羌活、連翹也。
少陽之經絕骨,(穴在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厥陰之井大敦,(穴在足大指甲聚毛間。)刺以通其經。
烏藥順氣散
白話文:
這個方子要加倍桂枝、附子、甘草的用量。針灸的時候要刺太谿穴,這個穴位在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針要穿透崑崙穴。這是少陰經中風的症狀。如果中風症狀涉及六經混淆,牽連到少陽經、厥陰經,出現肢節攣痛或麻木不仁的情況,可以用羌活連翹續命湯來治療。這個方子要加羌活、連翹。少陽經的絕骨穴,在腳外踝上三寸處,灸五壯,用灸法引熱;厥陰經的井穴大敦,在腳大拇指指甲聚毛的地方,用針刺來通經。也可以用烏藥順氣散來調理。
烏藥,陳皮(各二錢),麻黃(去節),川芎,枳殼(去穰,麩炒),白芷,桔梗(各錢),殭蠶(炒去絲),乾薑(炮,五分),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達按:本方以「順氣」名者,蓋遍身麻痹,表氣不順也,故治以麻黃、川芎。語言謇澀,裡氣不順也,故治以烏藥、陳皮、枳殼。口眼歪斜,面部之氣不順也,故治以白芷、殭蠶。喉中氣急,甘草可緩。肺氣上逆,桔梗可下。痰之為物,寒則凝滯,熱則流通,佐以乾薑,行其滯也。此治標之劑也,然必邪實初病之人方可用。
白話文:
烏藥、陳皮(各兩錢)、麻黃(去除節)、川芎、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炒)、白芷、桔梗(各一錢)、殭蠶(炒去絲)、乾薑(炮製,五分)、甘草(炙製,二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用清水煎煮後溫服。
這個方子叫做「順氣」,是因為全身麻痹是因為表氣不順暢,所以用麻黃、川芎來治療;語言謇澀是因為裡氣不順暢,所以用烏藥、陳皮、枳殼來治療;口眼歪斜是因為面部之氣不順暢,所以用白芷、殭蠶來治療;喉中氣急,甘草可以緩解;肺氣上逆,桔梗可以下行。痰是由於寒則凝滯,熱則流通,佐以乾薑來驅散寒氣,使其流通。這個方子是治標之劑,適合邪氣實證的初期患者使用。
中風一身俱麻,加人參、白朮、當歸、川芎、麥門冬。久患左癱右瘓,去麻黃,加天麻、防風、羌活、半夏、南星、木香、當歸。口眼喎斜加生薑。虛汗去麻黃,加黃耆。中風面目、十指俱麻,乃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木香、香附、羌活、防風、烏藥。
對星香散
治中風體肥痰盛,口不渴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中風導致全身麻痺,可以加入人參、白朮、當歸、川芎、麥門冬。若長期左邊癱瘓右邊麻痺,則去掉麻黃,加入天麻、防風、羌活、半夏、南星、木香、當歸。口眼歪斜則加入生薑。若有虛汗,則去掉麻黃,加入黃耆。中風導致面部和十指麻痺,屬於氣虛,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再加入木香、香附、羌活、防風、烏藥。
對星香散專治中風體型肥胖、痰濕重、口不渴的患者。
牛膽,南星(八錢),木香(一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十片,水一大盞,煎七分,溫服。
達按:本方用南星,燥痰之品也。曰體肥,曰痰甚,曰不渴,則宜燥也可知矣,故以南星主之。而必入牛膽者,制其燥也。佐以木香,利痰氣也。
中臟
中臟無別病,大便秘者,用三化湯。老弱之人,以滋潤湯代之。若口開眼合,撒手遺尿,汗出如油,搖頭直視,面赤如妝,聲如鼾睡,脈急大實者,皆不可治。不省人事,用通頂散,或半夏末吹鼻中取嚏,如無嚏者死。痰涎盛,用稀涎散,或蝦汁吐之。痰多有熱,荊瀝湯。
白話文:
牛膽、南星(八錢)、木香(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生薑十片,水一大碗,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
此方使用南星,具有燥痰的作用。患者體型肥胖、痰液過多、不口渴,則需要燥濕,所以使用南星作為主藥。而加入牛膽,是为了制约南星的燥性。辅以木香,可以利痰氣。
中臟方面,若无其他疾病,但大便秘结,则使用三化汤。老弱患者,则用滋潤湯替代。如果患者口张眼闭,手脚无力,小便失禁,汗出如油,摇头直视,面红如妆,鼾声如睡,脉象急促有力,则不可治疗。若患者意识不清,则使用通顶散,或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引嚏,若无法引嚏者则难救。痰涎过多,则用稀涎散,或以虾汁使其吐出。痰多伴有热,则用荊瀝湯。
三化湯
治中臟者,以此通其滯,調以十全、四物。
大黃,枳實,厚朴,羌活
上㕮咀,等分,每服一兩,水煎服。
滋潤湯
治風中在臟,大便秘結。
當歸,生地黃,枳殼(去穰),厚朴(去皮),檳榔,大黃,火麻仁,杏仁(去皮,各一錢),羌活(七分),紅花(一錢三分)
上銼,水煎,空腹溫服。
通頂散
白話文:
三化湯用來治療內臟病症,可以通暢阻塞,再配合十全大補湯和四物湯調養。將大黃、枳實、厚朴、羌活研磨成粉,等量混合,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服。
滋潤湯用來治療風邪侵犯內臟,導致便秘的症狀。將當歸、生地黃、枳殼(去籽)、厚朴(去皮)、檳榔、大黃、火麻仁、杏仁(去皮,各一錢)、羌活(七分)、紅花(一錢三分)切碎,用水煎服,空腹溫服。
通頂散…
治病人初中風,昏憒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開者,急用之。
藜蘆,甘草(生),川芎,細辛,人參(各一錢),石膏(五分)
上為末,吹鼻中一字,就提起頭頂心發,立蘇。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可治。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如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涎潮搐搦,用以吐出痰涎便醒。
明礬(一兩,半生半枯),皂角(四條,去黑皮,炙)
每服三錢,溫水調灌,風痰自出。
達按:本方治中風暴僕,痰涎壅塞者,蓋濁邪在上,風盛氣壅而然也。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吐其涎。白礬之味鹹苦,咸能軟堅,苦能去濕。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竅,咸能去汙。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
白話文:
治療中風初期,患者昏迷不醒,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的急症,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將藜蘆、甘草、川芎、細辛、人參各一錢,石膏五分,研磨成粉末,吹入患者鼻中,患者頭頂心會立刻感到一股熱流,馬上就會清醒。如果患者打噴嚏,就能治癒,如果沒有打噴嚏,則無法治癒。
稀涎散是用於治療中風突然發作,患者像喝醉酒一樣,身體昏沉,四肢無力,口水不斷流出,抽搐等症狀,用它可以吐出痰液,患者就會醒過來。將明礬一兩(一半生一半乾),皂角四條(去黑皮,烘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和灌服,風痰就會自行吐出。
這個方子治療中風突發,痰液阻塞的症狀,因為濁氣上逆,風盛氣壅所致。古書上說,疾病發作卻不足以應付,要從根本著手治療。所以先治標,後治本,因此不使用疏風、補虛的藥物,而是先將痰液吐出。明礬味苦鹹,鹹能軟堅,苦能去濕。皂角味辛鹹,辛能開竅,鹹能去污。這個方子叫做「稀涎散」,是治療急症的特效藥。老師說,治療中風的痰液,讓咽喉通暢,患者能喝下湯藥就會停止發作。
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筋,反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荊瀝湯(方見類中風內。)
中經脈
無表裡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宜靜勝其燥,是養血也,大秦艽湯。汗、吐、下後,初證既定,宜靜藥養之,補氣。痰涎盛,竹瀝湯。口眼喎斜,瓜蒂散或蝦汁吐之。血虛,四物湯吞活絡丹。
大秦艽湯
治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
秦艽(去蘆),石膏(各三兩,生用),甘草,川芎,當歸(酒炒),羌活(去蘆),獨活,防風,黃芩(酒炒),白芍藥(酒炒),吳白芷,白朮,生地黃(酒洗),熟地,白茯苓(去皮,各二兩),細辛(五錢)
白話文:
如果完全去除痰液,就會沒有津液來滋養筋脈,反而會導致身體攣縮、半身不遂,這是治療中風的大忌。
可用荊瀝湯(方劑在類中風內篇),治療中經脈受損。
如果沒有明顯的表裡證狀,但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情況,應該以靜養的方式來緩解燥熱,這是滋養血液的關鍵,可以用大秦艽湯。
如果患者在汗、吐、下瀉之後,症狀穩定下來,應該用靜態藥物來調理,以補益氣血。
如果痰涎過多,可以用竹瀝湯。
如果口眼歪斜,可以用瓜蒂散或蝦汁來催吐。
如果血虛,可以用四物湯配合活絡丹。
大秦艽湯主要治療中風導致手足不能活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風邪散佈全身,不局限於某一條經脈的症狀。
藥方:秦艽(去蘆)、石膏(各三兩,生用)、甘草、川芎、當歸(酒炒)、羌活(去蘆)、獨活、防風、黃芩(酒炒)、白芍(酒炒)、吳白芷、白朮、生地黃(酒洗)、熟地、白茯苓(去皮,各二兩)、細辛(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
陰雨濕勝時加生薑七片。春、夏加知母七分,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煎服。
按:中風,虛邪也。許學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以秦艽為君者,攻一身之風也。以石膏為臣者,去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
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風熱干乎氣,清以黃芩。風熱干乎血,涼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用歸、芍、熟地者,所以養血於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煮。
如果遇到陰雨潮濕的天氣,可以加入生薑七片。春天和夏天可以加入知母七分,如果胸口脹滿可以加枳實一錢,煎煮後服用。
中風是虛邪造成的,許學士說,風邪如果留在體內不退,就會變成實證。所以要用驅風養血的藥物來治療。用秦艽作為主藥,可以治療全身的風邪;用石膏作為輔藥,可以去除胸中的熱邪。
羌活散可以治療太陽經百節的風寒疼痛。防風是所有驅風藥中最重要的藥材。三陽經的風邪變幻莫測,需要用細辛來治療。三陰經內虛導致的風濕,需要用茯苓和蒼朮來治療。治療厥陰經的風邪,需要用川芎。
治療陽明經的風邪,需要用白芷。風熱邪氣侵犯到肺氣,需要用黃芩來清熱。風熱邪氣侵犯到血液,需要用生地來清熱涼血。獨活可以治療足少陰經的風濕。甘草可以緩解風邪上逆犯肺。用當歸、芍藥、熟地,是为了在驱散风邪后滋养血液,一方面可以弥补驱风药的燥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手部得到血液滋养而有力气握拳,使足部得到血液滋养而能够行走。
牛黃清心丸(方見癇證。)
竹瀝湯(方見類中風條下。)
瓜蒂散(方見痰證。)
四物湯(方見血證。)
活絡丹
治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及諸風痹手足拳攣,筋脈不舒,皆風邪濕毒流滯經絡,渾身走注疼痛,腳心釣痛,腿、臂間忽一、兩點痛,並宜服之。
南星(炮),川烏(炮),草烏(炮),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各三兩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荊芥湯亦可。
白話文:
牛黃清心丸(方見癇證)。竹瀝湯(方見類中風條下)。瓜蒂散(方見痰證)。四物湯(方見血證)。活絡丹主治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各種風痺手足拳頭緊握、筋脈不舒等症狀,皆因風邪濕毒流竄經絡所致,全身痠痛,腳心刺痛,腿臂間突然出現一兩點痛,皆宜服用。製法:南星(炮)、川烏(炮)、草烏(炮)、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各三兩三錢),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以酒糊製成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酒送服,也可搭配荊芥湯服用。
增補省風湯
治中風口眼喎僻,痰涎壅盛者主之。
半夏(一錢,薑製),防風(一錢),全蠍(二錢,去翅、足),膽星,甘草(炙),生白附,生川烏,木香(各五分,不見火)
以「省風」名者,省減其風之謂也。蓋風壅其痰,干於面部,則口眼喎僻。塞於胸中,則痰涎壅盛。是方也,防風、白附、全蠍、川烏可以活經絡之風痰而正口眼。膽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療胸次之風痰而開壅塞者焉。
總按(補):《醫學指迷》云:夫木必先枯也,而後風摧之;人必先虛也,而後風入之。氣虛之人,腠理不密,故外風易襲;血虛之人,肝木不平,故內風易作。蓋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腑虛則中腑,臟虛則中臟,血脈虛則中血脈。中臟多滯九竅,故口噤不開,目瞑無視,失音不語,大小便不通。
白話文:
增補省風湯
治療中風導致口眼歪斜、痰涎壅盛者。
藥方:
- 半夏(一錢,薑製)
- 防風(一錢)
- 全蠍(二錢,去翅、足)
- 膽星
- 甘草(炙)
- 生白附
- 生川烏
- 木香(各五分,不見火)
藥方命名解析:
「省風」之名,意指減少風邪之意。風邪壅塞痰氣,阻於面部,則導致口眼歪斜。風痰塞於胸中,則痰涎壅盛。此方以防風、白附、全蠍、川烏活絡經絡之風痰,矯正口眼歪斜;以膽星、半夏、甘草、木香治療胸中風痰,疏通壅塞。
總論:
《醫學指迷》中說:樹木必須先枯萎,才會被風吹倒;人體也必須先虛弱,才會遭受風邪入侵。氣虛之人,腠理疏鬆,容易受到外風侵襲;血虛之人,肝木失衡,容易產生內風。虛弱的地方,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腑臟虛弱則會影響腑臟,五臟虛弱則會影響五臟,血脈虛弱則會影響血脈。五臟虛弱,會導致九竅不通,例如口不能張、眼不能視、失聲、大小便不通等。
中腑多著四肢,故半身不遂,手足不隨,痰涎壅盛,喘聲如雷,然目猶能視,口猶能言,大小便不閉,以此為別耳。若口眼喎斜,沉沉欲睡者,中血脈也,此為最輕。中腑者易治,中臟者難治。中腑者宜汗,從乎陽也;中臟者宜下,從乎陰也。中腑後幸而得愈,若不戒酒色,不避風寒,必復中。
中必在臟,雖神仙亦莫能治,蓋由淺以及深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一側癱瘓,手腳不靈活,痰多呼吸困難,聲音像打雷一樣,但眼睛還能看,嘴巴還能說話,大小便也正常,這就是中腑(消化系統)的問題。如果嘴巴和眼睛歪斜,昏昏欲睡,這就是中血脈,比較輕微。中腑的病比較容易治,中臟(內臟)的病就比較難治。中腑的病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因為它屬於陽氣的範疇;中臟的病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因為它屬於陰氣的範疇。中腑的病如果幸運地治好了,如果不戒酒色,不避風寒,就會再次發病。
病如果深入到臟腑,即使是神仙也無法治療,因為病症已經從淺表蔓延到深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