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病機賦

原夫中風當分真偽。(由外中者,真中風。不由外中者,偽中風也。)真者現六經形證,有中臟、腑、血脈之分;(風邪中人,有深有淺。風中表者,現六經形證。太陽,頭疼脊強。少陽,胸滿寒熱。陽明,身熱目痛而煩。少陰,口渴時厥。太陰,自利腹疼或便難。厥陰,囊縮遺溺,手足厥冷。

中腑者淺,中臟者深,中經脈者,半表半裡,血脈之分,所以分其淺深也。)偽者遵三子發揮,有屬濕、火、氣虛之謂。(河間舉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皆因熱甚,故主乎火。東垣以原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卒倒僵仆,如風狀,故主乎氣虛。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主乎濕。

三子之發揮,皆非外中之風,故曰偽也。)中臟命危,(中臟者,多滯九竅,有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便難之證,其口開眼合,撒手遺尿,鼾睡者,不治。此中臟受深,故曰命危。)中腑肢廢,(中腑者,多著四肢,此中風受邪淺,故肢廢。)在經絡則口眼喎斜,中血脈則半身不遂。

(邪中經絡、血脈者,非表非里,邪無定居,或偏於左,或偏於右,無內、外證,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而有汗下之戒。)僵仆卒倒,必用補湯;(卒倒者,氣虛也,以參、耆補之。)痰氣壅塞,可行吐劑。(痰氣壅塞胸膈,須吐而解之。)手足瘛瘲曰搐,(瘛者,筋惕跳也。

瘲者,筋縱緩也。手足惕跳而抽掣,搐搦之候也。)背項反張曰痓。(背項強直,角弓反張,痓證也。無汗曰剛痓,汗多曰柔痓。先因中風,或感寒濕所致也。)或為風痱、偏枯,或變風痹、風懿。(風痱者,身無痛處,四肢不收也。偏枯者,半身不遂也。風痹者,麻木不仁也。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也。四者皆風之變也。)癱、瘓、痿易,四肢緩而不仁;(左不遂曰癱,右不遂曰瘓。痿者,脛弱不任身,骨弱不能起。丹溪云: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蹶。易者,變易也。三者膏粱之疾,皆屬於土,故四肢緩縱而不仁者,似風而實非風也。)風、濕、寒並,三氣合而為痹。

(經云: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為行痹,濕氣勝為著痹,寒氣勝為痛痹。)雖善行數變之莫測,皆木勝風淫之所致。(風者,善行數變,不可預測。以上諸疾皆肝木風淫之變也。《左傳》云:風淫末疾,此之謂也。)雪霜凜冽,總是寒邪;(雪者,寒凝結也。

霜者,肅殺氣也。凜冽,寒威也。三者皆為寒變,故曰寒邪。仲景云:冬令嚴寒,最成殺厲之氣。)酷日炎蒸,皆為暑類。(酷,烈也。炎,火勢也。蒸,熱氣熏蒸也。故在天為日,在地為暑,在人以心應之。凡此之類,皆為暑也。)傷寒則脈緊身寒,中暑則脈虛熱熾。(仲景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

白話文:

病機賦

中風要區分真偽。由外邪入侵導致的中風是真中風,非外邪入侵導致的則是偽中風。真中風會出現六經的症狀,並根據臟腑、血脈受損程度有所不同。外感風邪,有深有淺,風邪侵犯肌表則會出現六經的症狀:太陽經,頭痛項強;少陽經,胸悶寒熱;陽明經,身熱目痛煩躁;少陰經,口渴時有厥冷;太陰經,腹瀉腹痛或便秘;厥陰經,小便失禁,手足厥冷。侵犯腑臟較淺,侵犯臟腑則較深,侵犯經脈則介於表裡之間,血脈受損的程度也決定了症狀的深淺。

偽中風則根據三子(河間、東垣、丹溪)的學說來解釋,分別屬於濕、火、氣虛。河間認為五志過度,導致肝火熾盛而卒中,皆因熱盛,故歸因於火;東垣認為元氣不足則容易受邪侵犯,導致卒然倒地僵硬如中風狀,故歸因於氣虛;丹溪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潮濕,許多所謂中風的病人,並非真正風邪入侵,而是濕邪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歸因於濕。

這三種說法,皆非外邪入侵所致,故稱之為偽中風。中臟受損則性命危殆,多會影響九竅,出現嘴唇緩慢、失音、耳聾眼花、鼻塞便秘等症狀,口張眼閉、大小便失禁、鼾睡者,難以治愈。這是因為臟腑受損嚴重,故稱命危。中腑受損則四肢無力,因為風邪入侵較淺,所以只是肢體功能受損。如果侵犯經絡,則會出現口眼歪斜;侵犯血脈,則會半身不遂。

邪氣侵犯經絡血脈,既非表證也非裡證,邪氣沒有固定部位,可能偏向左側或右側,沒有明顯的內外證候,故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並且需要注意汗出與否。突然倒地僵硬,必須使用補益的湯劑,因為是氣虛導致的,可以用人參、黃耆來補益;痰氣阻塞,則可以使用吐瀉的藥物,以疏通胸膈之氣。手足抽搐稱為瘛瘲,(瘛是肌肉抽搐,瘲是肌肉鬆弛。)背項反弓稱為痓。(背項僵硬,角弓反張,是痓證。無汗者為剛痓,多汗者為柔痓。)這些都可能是中風或感受寒濕之後引起的。

也可能發展成風痱、半身不遂,或變成風痹、昏迷。風痱全身沒有痛處,四肢不能收縮;半身不遂是半身麻痺;風痹是肢體麻木無知覺;昏迷是突然昏倒不知人事。這四種都是風邪的變化。癱瘓痿證,四肢鬆軟無力;(左半身不遂稱為癱,右半身不遂稱為瘓。痿是脛部無力,骨骼虛弱不能站立。)這三種是飲食過度所致的疾病,都屬於脾土的範疇,所以四肢鬆軟無力,看似風邪,卻並非風邪。風、濕、寒三邪合邪則會造成痹證。(經書記載: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邪盛則為行痹,濕邪盛則為著痹,寒邪盛則為痛痹。)雖然風邪變化莫測,但這些疾病都是肝木風邪過盛所致。《左傳》云:風淫末疾,此之謂也。

寒邪則表現為雪霜凜冽的嚴寒;暑邪則表現為酷熱炎蒸的暑氣。傷寒則脈象緊,身體寒冷;中暑則脈象虛弱,身體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