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指掌》~ 卷一 (2)
卷一 (2)
1. 病機賦
太過曰數,一息六至也。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二脈所以別其寒熱也。)浮表、沉里,在舉按重輕。(輕手舉之,於皮膚上得,重按乃無,如水浮泛曰浮。重手按至筋骨而得者曰沉。經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二脈所以別其表裡也。)緩則正復,和若春風柳舞;大則病進,勢如秋水潮生。
(緩者,胃脈也,往來和緩而不急疾。脈訣云:阿阿緩若春楊柳。緩則胃氣復,故邪退而正復也。大者,脈來洪大。經云:脈來渾渾革革如湧泉者,病進而危。故如秋潮之洶湧者,狀其大也。仲景所謂,大則病進而緩則病退。)六脈同等者,喜其勿藥;(仲景云:診得六脈大、小、浮、沉、遲、數同等者,不治自愈。正猶易之尤妄之疾,勿藥,有喜。
)六脈偏盛者,憂其採薪。(《脈經》云:六脈浮、沉、滑、澀、遲、數偏盛者,名曰「殘賊脈」,能為諸經主病,故將有采薪之憂。)表宜汗解,里即下平。(邪在表,汗之。邪在裡,下之。此表實、裡實之治也。)救表則桂枝、耆、芍,救里則薑、附、參、苓。(桂枝、黃耆、芍藥,救表之虛也。
肉桂、附子、乾薑、人參、茯苓,救里之虛也。)病有虛、實之殊,虛者補而實者瀉;(有病之虛實,有稟之虛實,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瀉之間,當以明辨。)邪有寒、熱之異,寒者溫而熱者清。(寒淫所勝,以辛溫之。熱淫所勝,以寒清之。)外邪是風、寒、暑、濕、燥、火之所客;(此六淫之邪從外而入者,故曰「外邪」也。
)內邪則虛、實、賊、微、正之相乘。(《難經》云:從前來者,為虛邪。從後來者,為實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本經自病為正邪。此五臟互相乘克之邪,故曰「內邪」。)正乃胃之真氣,良猶國之耿臣。(人之有胃氣,良猶國之有耿直之臣,則邪佞不得肆其志而為害,正勝邪也。
)驅邪如逐寇盜,必亟攻而盡剿;(人身之有邪所侵者,猶邦家之有寇盜也,不亟攻盡剿除之,為害匪輕,故曰邪不可不攻。)養正如待小人,在修己而正心。(人之保身軀,如待小人,苟能正心修己者,則邪不能幹,若正氣不足,則邪湊之,故曰正不可不養。)地土厚薄,究有餘、不足之稟賦;(西北地厚,則所稟亦厚。
東南土薄,則所稟亦薄。有餘、不足,自可見矣。)運氣勝復,推太過、不及之流行。(五運六氣者,主一歲之令故陽年為太過,陰年為不及。其太過、不及之流行勝復,郁發之災變存焉。善治者,推其歲令災變,調之可也。故曰:心先歲氣,毋伐天和。)脈病既得乎心法,用藥奚患乎弗靈!(脈理明,然後治法審。
如此,則處方用藥安有不靈乎!)
白話文:
病機賦
脈象頻數,一分鐘跳動六次以上,稱為「數」。經書說:「脈數則為熱,脈遲則為寒」,藉此區分寒熱。浮脈在皮膚表面,輕觸即可感覺到;沉脈則深在筋骨,需用力按壓才能觸及。經書說:「浮為在表,沉為在裡」,藉此區分表裡。脈象緩和,如同春風吹拂柳枝般輕柔,則病情好轉;脈象洪大,則病情加重,猶如秋水漲潮般洶湧。緩脈是胃氣平和的表現,脈訣云:「阿阿緩若春楊柳」,緩脈代表胃氣恢復,邪氣退去,正氣復甦。洪大之脈表示病情加重,危急。經書說:「脈來渾渾革革如湧泉者,病進而危」,如同秋潮般洶湧,形容脈象洪大。仲景言,脈象洪大則病情加重,脈象緩和則病情減輕。
六脈(寸口左右兩手的關、尺、中三部脈象)皆平和,則可不必服藥;仲景說:診得六脈大小、浮沉、遲數都平和一致,則不治自愈,如同容易痊癒的疾病,不必服藥,令人欣喜。六脈異常,則需積極治療;《脈經》說:六脈浮、沉、滑、澀、遲、數等其中一種或幾種過於亢盛,稱為「殘賊脈」,會導致各經脈的疾病,故將有治療的煩惱。
表證宜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裡證宜用瀉下通便的方法治療。這是治療表實和裡實的方法。治療表虛,可用桂枝、黃耆、芍藥;治療裡虛,可用乾薑、附子、人參、茯苓。
疾病有虛實之分,虛者當補,實者當瀉;需明辨虛實,才能正確施治。邪氣有寒熱之分,寒邪要用溫熱之法治療,熱邪要用寒涼之法治療。外邪由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侵襲人體而引起;內邪則由虛、實、賊、微、正五種邪氣互相影響造成。《難經》云:由內而生的為虛邪,由外而生的為實邪,由勝者而生的為微邪,由不勝者而生的為賊邪,本經的疾病為正邪。這是五臟互相影響而產生的邪氣,故稱為「內邪」。
正氣指胃氣,是人體的根本,如同國家有正直的臣子一樣,邪氣便無法作亂,正氣能克服邪氣。驅除邪氣如同驅逐盜寇,必須迅速攻擊並徹底消滅;培養正氣如同待人接物,在於修養自身,端正身心。人體的先天禀賦有厚薄之分,如同土地肥沃與貧瘠,各有不同;五運六氣主宰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太過與不及的流行,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善於治病的人,會根據歲時節令的變化和災變來調整治療方案。脈診得法,用藥就能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