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中

《明醫指掌》~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病機賦

病機玄蘊,脈理幽深,雖聖經之備載,匪師授而罔明。(病之樞機,脈之奧理,雖《素問》、《脈經》之所備載,初學者若非師口傳心授,曷能窮其底蘊哉!)處百病而決死生,須探陰陽脈候,(脈有陰陽之理,所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訂七方而施藥石,當推苦樂志形。(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復也。

方所以因病而訂,人有形、志俱樂者;有形、志俱苦者;有形樂志苦者;有形苦志樂者;有形數驚恐者之不同,用藥訂方當知此理。)邪之所客,標本莫逃乎六氣;(客者,外邪之所客也。病始受曰標,病原根曰本。然客邪標本,不外乎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而成。)病之所起,樞機不越乎四因。

白話文:

醫學的機理深奧難解,脈象變化更是幽深莫測,即使《素問》、《脈經》等經典著作記載詳盡,但若沒有師傅口傳心授,初學者也難以真正明白。

要診斷百病、決定生死,必須探究陰陽脈象的變化,因為脈象中蘊含著陰陽之理。

要制定治療方案、使用藥物,必須了解病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特徵。七方指的是大、小、緩、急、奇、偶、復,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人有形、志俱樂者;有形、志俱苦者;有形樂志苦者;有形苦志樂者;有形數驚恐者,用藥和制定方案時要考慮這些因素。

外邪入侵人體,無論是初期症状還是病根,都離不開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疾病的產生,其根本原因也逃不過四因:外感、內傷、飲食不節、七情內傷。

(經云:有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如:積聚癥瘕、癭瘤結核、顛癇之類。有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如:癰疽瘡疥瘍、痔、瘰癧、掉瘈、浮腫、赤目,𧏿疹痛癢之類。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如:留飲、癖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如:瘴氣、邪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風寒暑濕、墮墜斫射、刺割捶撲之類,四者,百病所起之因也。)一辨色、二辨音,乃醫家聖神妙用;(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

察五色、辨五音,能知病之所主者,非神聖而何?)三折肱、九折臂,原病者感受輿情。(《左傳》定公子三年,齊高固曰:三折肱,知為良醫。楚辭云:九折臂而成醫兮,吾今知其信然!醫能如此,受病之情得矣。)能窮浮、沉、遲、數、滑、澀、大、緩八脈之奧,(八者,脈之奧也。

白話文:

經書中說,有些疾病是由於氣機的異常活動而發生的,例如積聚、癥瘕、癭瘤結核、癲癇等等,屬於內因所致。有些疾病則是由於氣機的異常活動,導致外在的病變,例如癰疽、瘡疥瘍、痔、瘰癧、掉瘈、浮腫、赤目、疹痛癢等等,屬於外因所致。還有一些疾病並非因氣機異常而起,而是由於內在因素,例如留飲、癖食、飢飽、勞損、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等等。而另一些疾病則是由於外在因素所引起,例如瘴氣、邪魅、蟲蛇、蠱毒、蜚屍鬼擊、風寒暑濕、墮墜斫射、刺割捶撲等等。這四種因素,是百病發生的根源。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的面色和聆聽聲音,就能診斷出病情,這正是醫術的神妙之處。古籍中記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能夠通過觀察五色、辨別五音,就能了解病人的病情,這難道不是神聖的醫術嗎?醫者經驗豐富,就像經歷過多次骨折一樣,才能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質。就像《左傳》中記載,齊高固說:「三折肱,知為良醫。」而《楚辭》中也說:「九折臂而成醫兮,吾今知其信然!」醫者只有經歷過如此多的磨練,才能真正理解病人的感受。醫者還要精通八脈的浮沉、遲數、滑澀、大小、緩急等變化,才能掌握脈診的奧妙。這八種變化,是脈象的精華所在。

)便知表、里、虛、實、寒、熱、邪、正八要之名。(表者,病不在內也,里者,病不在外也。虛者,五虛是也。實者,五實是也。寒者,臟腑積冷也。熱者,臟腑積熱也。邪者,非臟腑正病也。正者,非外邪所中也。經云: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之不去,無可去之術也。

若能精究八脈之理,則八要自可知也。)八脈為諸脈綱領,(綱,網綱也;領,衣領也。精此八脈,則諸脈可以類推,正猶提綱挈領,而條目自有所歸也。)八要是眾病權衡。(權者,銖、兩、斤稱石也;衡,平也。稱物平施,隨時取中,所以權其輕重,故量度諸病由此八要也。

白話文:

只要了解「表」、「里」、「虛」、「實」、「寒」、「熱」、「邪」、「正」這八個基本概念,就能判斷疾病的性質。表證是指病症不在內臟,里證是指病症不在外皮。虛證是指五種虛弱,實證是指五種充實。寒證是指臟腑積聚寒氣,熱證是指臟腑積聚熱氣。邪證是指非臟腑本身的病變,正證是指沒有受到外邪侵襲。古籍記載,疾病有八個重要因素,如果無法準確判斷這八個因素,就無法治癒疾病。如果無法治癒疾病,就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能精通八脈的原理,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這八個重要因素。八脈是所有經脈的綱領,就像網狀結構的中心和衣領一樣,掌握了八脈,就能推測其他經脈的運行規律。八要則像是權衡疾病的工具,就像用秤稱量物品的重量,根據不同病症的輕重,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澀為血少精傷,責責然往來澀滯,如刀刮竹之狀;滑為痰多氣盛,替替然應指圓滑,似珠流動之形。(澀脈之狀,如刀刮竹,責責然,往來不通快,此傷精失血之候也。滑脈之狀,如珠圓滑,替替然,往來流利,此氣盛痰多之候也。二脈者,可以探其氣血虛實之情也。)遲寒、數熱,紀至數多少;(平人脈以四至為率,不及曰遲,一息三至也。

太過曰數,一息六至也。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二脈所以別其寒熱也。)浮表、沉里,在舉按重輕。(輕手舉之,於皮膚上得,重按乃無,如水浮泛曰浮。重手按至筋骨而得者曰沉。經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二脈所以別其表裡也。)緩則正復,和若春風柳舞;大則病進,勢如秋水潮生。

白話文:

脈搏澀,代表血少精傷,感覺像刀子刮竹子一樣,澀滯不順。脈搏滑,則代表痰多氣盛,感覺像珠子一樣流動圓滑。

脈搏遲,代表寒症,脈搏數,代表熱症,用來判斷疾病的寒熱。

脈搏浮,代表疾病在表,脈搏沉,代表疾病在裡,用來判斷疾病的表裡。

脈搏緩慢,代表身體正在恢復,就像春風吹拂柳枝一樣舒緩。脈搏快速有力,代表病情加重,就像秋天的河水泛濫一樣迅猛。

(緩者,胃脈也,往來和緩而不急疾。脈訣云:阿阿緩若春楊柳。緩則胃氣復,故邪退而正復也。大者,脈來洪大。經云:脈來渾渾革革如湧泉者,病進而危。故如秋潮之洶湧者,狀其大也。仲景所謂,大則病進而緩則病退。)六脈同等者,喜其勿藥;(仲景云:診得六脈大、小、浮、沉、遲、數同等者,不治自愈。正猶易之尤妄之疾,勿藥,有喜。

)六脈偏盛者,憂其採薪。(《脈經》云:六脈浮、沉、滑、澀、遲、數偏盛者,名曰「殘賊脈」,能為諸經主病,故將有采薪之憂。)表宜汗解,里即下平。(邪在表,汗之。邪在裡,下之。此表實、裡實之治也。)救表則桂枝、耆、芍,救里則薑、附、參、苓。(桂枝、黃耆、芍藥,救表之虛也。

白話文:

緩脈是指胃經的脈象,跳動和緩不急促,就像春天柳枝輕柔搖擺。緩脈代表胃氣恢復,所以病邪退去,身體恢復健康。大脈則是指脈搏強勁有力,如同秋天的潮水奔涌,預示著病情加重。如果六脈都正常,就不用藥物治療,就像無需刻意治療的輕微疾病一樣。如果六脈偏盛,則要小心處理,因為這預示著身體可能出現問題,需要積極治療。表證宜用汗法治療,裡證宜用下法治療。針對表虛,可用桂枝、黃耆、芍藥等藥物;針對裡虛,可用生薑、附子、人參、茯苓等藥物。

肉桂、附子、乾薑、人參、茯苓,救里之虛也。)病有虛、實之殊,虛者補而實者瀉;(有病之虛實,有稟之虛實,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瀉之間,當以明辨。)邪有寒、熱之異,寒者溫而熱者清。(寒淫所勝,以辛溫之。熱淫所勝,以寒清之。)外邪是風、寒、暑、濕、燥、火之所客;(此六淫之邪從外而入者,故曰「外邪」也。

)內邪則虛、實、賊、微、正之相乘。(《難經》云:從前來者,為虛邪。從後來者,為實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本經自病為正邪。此五臟互相乘克之邪,故曰「內邪」。)正乃胃之真氣,良猶國之耿臣。(人之有胃氣,良猶國之有耿直之臣,則邪佞不得肆其志而為害,正勝邪也。

白話文:

肉桂、附子、乾薑、人參、茯苓,這些藥物可以治療內虛。疾病有虛實之分,虛者需要補,實者需要瀉。身體虛實有先天和後天之別,因此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瀉之間需要明辨。

邪氣有寒熱之分,寒邪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熱邪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外來的邪氣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這些邪氣從外部侵入人體,所以稱為「外邪」。

內在的邪氣則有虛、實、賊、微、正五種。虛邪是從前來者,實邪是從後來者,微邪是從所勝來者,賊邪是從所不勝來者,正邪是本來的疾病。這五種邪氣是五臟互相乘克而造成的,所以稱為「內邪」。

正氣就是胃裡的真氣,如同國家裡忠誠的臣子。人有胃氣,如同國家有忠誠的臣子,邪氣就無法肆意作惡,正氣可以戰勝邪氣。

)驅邪如逐寇盜,必亟攻而盡剿;(人身之有邪所侵者,猶邦家之有寇盜也,不亟攻盡剿除之,為害匪輕,故曰邪不可不攻。)養正如待小人,在修己而正心。(人之保身軀,如待小人,苟能正心修己者,則邪不能幹,若正氣不足,則邪湊之,故曰正不可不養。)地土厚薄,究有餘、不足之稟賦;(西北地厚,則所稟亦厚。

東南土薄,則所稟亦薄。有餘、不足,自可見矣。)運氣勝復,推太過、不及之流行。(五運六氣者,主一歲之令故陽年為太過,陰年為不及。其太過、不及之流行勝復,郁發之災變存焉。善治者,推其歲令災變,調之可也。故曰:心先歲氣,毋伐天和。)脈病既得乎心法,用藥奚患乎弗靈!(脈理明,然後治法審。

白話文:

驅除邪氣就像追捕寇盜,必須立刻攻擊並徹底剿滅;人體被邪氣侵襲,就像國家被寇盜入侵,不立即攻擊並徹底清除,危害不可小覷,所以說邪氣不可不攻。養護正氣就像對待小人,在於修養自己、端正心性。人體的保衛,就像對待小人,如果能夠端正心性、修養自身,那麼邪氣就無法侵犯,若正氣不足,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所以說正氣不可不養。土地肥沃貧瘠,本就存在著豐厚或不足的稟賦;西北土地肥沃,則其稟賦也豐厚。東南土地貧瘠,則其稟賦也貧瘠。豐厚不足,自然可以看得出來。運氣的盛衰復起,推測著過度和不足的流行趨勢。五運六氣主宰著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陽年為過度,陰年為不足。其過度不足的流行盛衰,鬱積發生的災變就存在其中。善於治病的人,推測著歲令的災變,加以調養就可以。所以說,要先預知歲氣變化,不要違背天和。脈病一旦掌握了心法,用藥就不怕不靈驗!脈理明晰,然後才能確定治療方法。

如此,則處方用藥安有不靈乎!)

原夫中風當分真偽。(由外中者,真中風。不由外中者,偽中風也。)真者現六經形證,有中臟、腑、血脈之分;(風邪中人,有深有淺。風中表者,現六經形證。太陽,頭疼脊強。少陽,胸滿寒熱。陽明,身熱目痛而煩。少陰,口渴時厥。太陰,自利腹疼或便難。厥陰,囊縮遺溺,手足厥冷。

中腑者淺,中臟者深,中經脈者,半表半裡,血脈之分,所以分其淺深也。)偽者遵三子發揮,有屬濕、火、氣虛之謂。(河間舉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皆因熱甚,故主乎火。東垣以原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卒倒僵仆,如風狀,故主乎氣虛。丹溪以東南氣溫多濕,有病風者,非風也,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主乎濕。

白話文:

如此,那麼開出的藥方豈有不靈驗的道理呢!

本來中風要分真假。(由外感風寒而發病的,是真中風。不由外感風寒而發病的,是偽中風。)真的中風會顯現六經的症狀,又有中臟、中腑、中血脈的區分;(風邪入侵人體,有深有淺。風邪侵犯表面的,會顯現六經的症狀。太陽經,頭疼、項強。少陽經,胸悶、寒熱交替。陽明經,發熱、眼睛痛、煩躁不安。少陰經,口渴、昏厥。太陰經,腹瀉、腹痛或便秘。厥陰經,小便失禁、手足厥冷。

中腑的病症比較淺,中臟的病症比較深,中經脈的病症是半表半里,而中血脈的病症則依據病症的深淺進行區分。)假的中風則依照三子(指張仲景、李東垣、朱丹溪)的觀點來分析,可以分為屬濕、屬火、屬氣虛。(河間(李東垣)認為五志過度,導致心火旺盛而中風,皆因熱盛,所以歸屬於火。東垣(李東垣)認為元氣不足,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使人突然昏倒、四肢僵硬,如同中風的樣子,所以歸屬於氣虛。丹溪(朱丹溪)認為東南地區氣候溫暖潮濕,患風病者,並不是真正的風,而是濕氣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所以歸屬於濕。)

三子之發揮,皆非外中之風,故曰偽也。)中臟命危,(中臟者,多滯九竅,有唇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便難之證,其口開眼合,撒手遺尿,鼾睡者,不治。此中臟受深,故曰命危。)中腑肢廢,(中腑者,多著四肢,此中風受邪淺,故肢廢。)在經絡則口眼喎斜,中血脈則半身不遂。

(邪中經絡、血脈者,非表非里,邪無定居,或偏於左,或偏於右,無內、外證,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而有汗下之戒。)僵仆卒倒,必用補湯;(卒倒者,氣虛也,以參、耆補之。)痰氣壅塞,可行吐劑。(痰氣壅塞胸膈,須吐而解之。)手足瘛瘲曰搐,(瘛者,筋惕跳也。

白話文:

"三子之理論,並未涉及外在風邪,所以稱為偽說。"若五臟生病,生命垂危,五臟受病時,常導致九竅阻塞,出現脣緩、失音、耳聾、目瞀、鼻塞、大便困難等症狀。如果病人張口閉眼,失禁漏尿,打鼾,通常表示病情嚴重,無法救治。這表明五臟受病深重,因此稱為生命垂危。"若六腑生病,四肢機能失常,這是因風邪入侵較淺,導致四肢功能障礙。"若病在經絡,會造成口眼歪斜;若病在血脈,則會出現半身不遂的情況。"邪氣侵入經絡或血脈,既非表症也非裡症,邪氣不定,可能偏向左或右,無內外之分,因此會出現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且需注意發汗或下藥的治療。"突然暈倒,必須使用補益藥物;"突然暈倒,通常是氣虛所致,可用人參、黃耆進行補益。"若有痰氣堵塞,可使用吐藥進行治療。"手腳抽搐稱為搐動,"瘛"指的是筋肉震顫。

瘲者,筋縱緩也。手足惕跳而抽掣,搐搦之候也。)背項反張曰痓。(背項強直,角弓反張,痓證也。無汗曰剛痓,汗多曰柔痓。先因中風,或感寒濕所致也。)或為風痱、偏枯,或變風痹、風懿。(風痱者,身無痛處,四肢不收也。偏枯者,半身不遂也。風痹者,麻木不仁也。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也。四者皆風之變也。)癱、瘓、痿易,四肢緩而不仁;(左不遂曰癱,右不遂曰瘓。痿者,脛弱不任身,骨弱不能起。丹溪云: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蹶。易者,變易也。三者膏粱之疾,皆屬於土,故四肢緩縱而不仁者,似風而實非風也。)風、濕、寒並,三氣合而為痹。

白話文:

瘲是一種筋脈鬆弛的病症,表現為手腳抽搐、痙攣。背部和脖子反向伸展叫做痓,背部和脖子僵硬、角弓反張也是痓的症狀,沒有汗叫做剛痓,出汗多叫做柔痓,可能是中風或寒濕入侵引起的。有些情況可能發展為風痱、偏枯、風痹或風懿。風痱是指全身沒有疼痛感,四肢不能收縮;偏枯是指半身不遂;風痹是指麻木無知覺;風懿則是指突然失去意識,這些都是風邪的變化。癱、瘓、痿易都是四肢鬆弛無力的病症,左半身不遂叫做癱,右半身不遂叫做瘓,痿是指小腿無力,骨骼虛弱無法站立,丹溪認為是肺熱葉焦,五臟受累導致的,易是指變化,這三種病症都是膏粱厚味引起的,屬於脾土的病症,因此四肢鬆弛無力,看似風邪,其實不是風邪。風、濕、寒三氣合在一起就會引起痹症。

(經云:風、濕、寒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氣勝為行痹,濕氣勝為著痹,寒氣勝為痛痹。)雖善行數變之莫測,皆木勝風淫之所致。(風者,善行數變,不可預測。以上諸疾皆肝木風淫之變也。《左傳》云:風淫末疾,此之謂也。)雪霜凜冽,總是寒邪;(雪者,寒凝結也。

霜者,肅殺氣也。凜冽,寒威也。三者皆為寒變,故曰寒邪。仲景云:冬令嚴寒,最成殺厲之氣。)酷日炎蒸,皆為暑類。(酷,烈也。炎,火勢也。蒸,熱氣熏蒸也。故在天為日,在地為暑,在人以心應之。凡此之類,皆為暑也。)傷寒則脈緊身寒,中暑則脈虛熱熾。(仲景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

白話文:

經書記載,風、濕、寒三種氣一起侵入人體,就會導致痺症。風氣佔優勢則表現為行痹,濕氣佔優勢則表現為著痹,寒氣佔優勢則表現為痛痹。雖然痺症變化多端,難以預測,但都源於肝木風氣過盛所致。風氣本性善於流動變化,難以預測。以上各種疾病都是肝木風氣過盛所造成的變化。《左傳》中說:「風氣侵襲,會導致各種疾病」,這就是這個道理。雪霜凜冽,都是寒邪的表現。雪是寒氣凝結而成,霜是肅殺之氣,凜冽是寒氣的威勢,三者都是寒氣變化,所以稱為寒邪。仲景說:冬天嚴寒,最容易形成致病的寒氣。酷日炎蒸,都是暑氣的表現。酷是烈,炎是火勢,蒸是熱氣熏蒸。天上的太陽,地上的暑氣,人體的心臟與之相應。凡此類屬,皆為暑氣。傷寒則脈象緊促,身體發寒,中暑則脈象虛弱,身體發熱。

得之傷暑。)暑當斂補而清,寒可溫散而去。(暑傷氣,故多汗,宜斂汗而補虛,如清暑益氣湯是也。寒傷榮,故無汗,須發表以散邪,如麻黃湯是也。)諸痙強直,體重胕腫,由山澤風雨濕蒸;(經云: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體重胕腫,皆屬於濕。濕者,風雨襲虛,山澤蒸氣是也。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天地肅清燥氣。(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燥者,陽氣已降,陰氣復升,天地肅清悽愴,風勁氣也。)濕則害其皮肉,燥則涸其腸胃。(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燥者,陽明燥金之化,胃與大腸皆屬陽明,故因其類而感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暑氣而生病,應該要收斂補益並清熱,如果因為寒氣而生病,則需要溫暖散寒去除寒氣。暑氣傷人氣血,所以容易流汗,應該要止汗並補虛,像清暑益氣湯就是治療暑氣的藥方。寒氣傷人血脈,所以不會流汗,需要發表散寒去除寒邪,像麻黃湯就是治療寒氣的藥方。

各種痙攣、肢體僵硬、身體沉重、肌肉腫脹,都是因為山澤風雨濕氣蒸熏導致。經書中記載,各種痙攣、肢體僵硬,積聚的飲料停留在胸膈之間,霍亂導致身體沉重、肌肉腫脹,都是屬於濕氣造成的。濕氣是由風雨侵襲虛弱之處,山澤蒸氣所導致。

各種身體澀燥、枯竭、乾枯、皮膚粗糙,都是天地肅殺清冷的燥氣所造成。經書中記載,各種身體澀燥、枯竭、乾枯、皮膚粗糙,都是屬於燥氣造成的。燥氣是因為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天地肅殺、清冷、淒涼,風勢強勁的氣候所導致。

濕氣會損害人的皮膚、肌肉,燥氣會使人的腸胃乾燥。經書中記載,地上的濕氣會讓人感染,損害人的皮膚、肌肉、筋骨。燥氣是陽明燥金的變化,胃和大腸都屬於陽明,所以因為氣類相應而導致感染。

腸胃受邪,故有枯澀燥結之病生焉。)西北風高土燥,常苦渴、閉、癰瘍;(西北高寒,多生燥病,故渴、閉、癰瘍之病多。)東南地卑水濕,多染疸、腫、泄痢。(東南地卑多濕,故黃疸、浮腫、泄痢之濕病多。)其邪有傷、有中,蓋傷之淺而中之深;(凡風、寒、暑、濕之邪,有傷、有中。

傷者,傷於氣血之分,膚腠之間,由淺而漸深,傳之入里,故緩而淺。中者,其邪直入於中,故急而深。)在人有壯、有怯,故壯者行而怯者劇。(壯者,元氣充,膚腠密,邪不能侵,雖中邪,氣行而散,弗能為害。怯者,氣虛里疏,邪易得而傷之,且氣弱不行,則病也。仲景云:邪毒入於腠理,相傳於榮衛之間,壯者氣行,不能為害,怯者則著而成病。

白話文:

腸胃受到邪氣侵襲,因此會出現乾燥、粗糙、結塊的疾病。西北風強勁,土地乾燥,人們常感到口渴、便秘、長瘡;這是因為西北地區高寒,容易產生燥熱的疾病,所以口渴、便秘、長瘡等病症較多。東南地區地勢低洼,濕氣重,容易染上黃疸、浮腫、腹瀉;這是因為東南地區濕氣重,所以黃疸、浮腫、腹瀉等濕氣重的疾病較多。邪氣的侵襲有表淺的「傷」和深入的「中」,「傷」是指邪氣從皮膚表面侵入,由淺入深,傳入內里,因此病程較緩慢,症狀較輕;「中」是指邪氣直接侵入內部,因此病程急劇,症狀較重。

人體有體質強健和體質虛弱之分,強健的人抵抗力強,虛弱的人抵抗力差。因此,強健的人即使感染了邪氣,也能順暢地排出,不會造成傷害;而虛弱的人則容易被邪氣侵入,並且由於體內氣血虛弱,無法將邪氣驅散,就會導致疾病。張仲景說:「邪氣侵入毛孔,在經絡之間傳播,體質強健的人氣血運行順暢,邪氣無法停留,不會造成疾病;體質虛弱的人則容易被邪氣困住,形成疾病。」

此之謂也。)天、人七火,君、相、五志。(君相二火,天成也。五志之火,人為也。故曰天人七火。)為工者,能知直折、順性之理而術可通神;(君火,陽火也,可以冰水寒涼直折治之。相火,陰火也,不可正治,當順其性而伏之。此治火之妙法,識此理之玄,其術神矣。

)善醫者,解行反治、求屬之道,而病無不治。(善治者,以熱治熱,以寒治寒,如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則其邪易從。經云:病服冷而反熱,服熱而反寒,當求其屬以衰之。熱之不已,責其無水;寒之不除,責其無火。壯水濟火之法,故曰「求屬」。所謂壯水之源,以鎮陽光;壯火之主,以消陰翳是也。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天人七火,包含君火、相火和五志之火。君火和相火屬於天生之火,而五志之火則是由人自身產生。因此稱為天人七火。精通醫術的人,能夠理解直折、順性之道,以此為基礎,醫術就能達到神妙的境界。君火是陽火,可以用寒涼之法直折治療。相火是陰火,不能直接治療,需要順其性而伏之。這就是治療火的方法,理解這個道理,醫術便能達到神乎其神的境界。

高明的醫生,懂得運用行反治、求屬之道,就能無病不治。善於治療的人,以熱治熱,以寒治寒,例如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就能使病邪容易消除。古籍記載:病人服冷藥反而發熱,服熱藥反而發寒,就要尋找其屬性,以衰其勢。熱病久治不愈,是因為體內缺少水;寒病久治不愈,是因為體內缺少火。因此,要採用壯水濟火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求屬」。所謂壯水之源,就是要鎮壓陽光;壯火之主,就是要消滅陰翳。

知此者,則無不可治之病也。)虛火、實火,補、瀉各合乎宜;(丹溪云:虛火可補,實火可瀉。)濕熱、鬱熱,攻、發必異乎劑。(濕熱甚,攻之。鬱熱甚,發之。各異其劑也。)既通六氣之機,可垂千古之譽。(識此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病機,可垂名。)

嘗聞血屬陰,不足則生熱,斯河間之確論;氣屬陽,有餘便是火,佩丹溪之格言。(陰虛則火盛,氣旺則生火,此二賢發前人所未發也。俱有詳論,此不贅及。)氣盛者,為喘急,為脹滿,為痞塞,兼降火必自已;(喘急者,氣上升也。脹滿者,氣不舒也。痞塞者,氣不通也。

雖乃氣之有餘,是皆火之使然,不治氣而降火者,治其本也,蓋氣是標,火是本。)血虛者,為吐衄、為煩蒸,為勞瘵,匪清熱而難痊。吐衄者,火載血上行也。煩蒸者,火氣熏蒸也。勞瘵者,陰虛火動也。雖皆血虛之候,人不息則煎熬真陰而血益虧也。理中湯治脾胃虛冷,(理中湯補脾胃,逐寒邪。

白話文:

了解這些道理,就能治好任何病。虛火和實火,補瀉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丹溪說過,虛火可以補,實火可以瀉。濕熱和鬱熱,攻發的方法和藥物也需要區分。濕熱嚴重,就用攻的藥物;鬱熱嚴重,就用發的藥物。各用不同的藥物。掌握了六氣的病機,就能流芳百世。

我聽說,血屬陰,不足就會生熱,這是河間的精闢論述;氣屬陽,過多就會化火,這是丹溪的格言。陰虛就會火盛,氣旺就會生火,這兩位醫家都提出了前人未曾發掘的理論,都有詳細的論述,在此就不贅述了。氣盛的人,會喘急、脹滿、痞塞,必須降火才能自愈。喘急是氣上衝,脹滿是氣不舒展,痞塞是氣不通暢。

雖然是氣盛,但都是火引起的。不治氣而降火,才是治本。因為氣是表象,火才是根本。血虛的人,會吐血、衄血、煩熱、勞瘵,如果不清熱就難以痊癒。吐血、衄血是火帶著血往上走;煩熱是火氣熏蒸;勞瘵是陰虛火動。雖然都是血虛的症狀,但如果不停歇地煎熬真陰,血就會更加虧損。理中湯可以治脾胃虛寒。

)潤下丸化胸膈痰涎。(痰涎盛者,由火炎於上,水液上騰以救火,不能潤下,故腎益虛而火益熾。丹溪制此藥使火下降,則水歸源而下潤,故以名之。)暴嘔吐逆,為寒所致;(胃有暴寒則吐逆。河間云:食已暴吐,是無火也。)久嗽咯血,是火之愆。(久嗽咯血者,火炎而克肺金也。

)平胃散療濕勝濡泄不止,(濡泄者,所下多水,濕自甚也,故用平胃散以滲其濕。)益榮湯治怔忡恍惚無眠。(怔忡,心悸動也。恍惚,如人將捕之,惕惕然之狀也。皆榮血不足,致心神不寧,故無眠,益榮湯主之。)枳殼散、達生散令孕婦束胎而易產,(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則脂肥,安逸太過,則氣不運,每有難產之患。二藥特以削其氣而束其胎,故令易產。

白話文:

潤下丸可以化解胸膈的痰涎。痰涎多的原因是火炎上衝,水液上涌來救火,無法潤下,導致腎氣虛弱,火勢更加旺盛。丹溪創製此藥,目的是讓火下降,使水回到源頭並潤下,所以稱為潤下丸。

暴吐嘔逆是因為寒氣所致。胃部有寒氣就會導致嘔吐。河間說,吃東西後馬上嘔吐,是因為沒有火氣。

久咳咯血是火氣過盛所致。久咳咯血是因為火氣旺盛,剋制了肺金。

平胃散可以治療濕氣過盛、腹瀉不止。腹瀉不止是因為排泄物中水分過多,濕氣非常重,因此用平胃散來滲出濕氣。

益榮湯可以治療心神不寧、恍惚失眠。心神不寧指的是心悸不安,恍惚指的是像有人要抓你一樣,心神不定的樣子。這些都是因為血氣不足,導致心神不安,因此失眠。益榮湯可以滋補血氣,使心神安寧。

枳殼散和達生散可以幫助孕婦束緊胎兒,順利生產。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就會使身體肥胖,過於安逸,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難產。這兩種藥物可以削減氣血,束緊胎兒,讓生產更容易。

達者,小羊也。羊生子而無留難,毛詩所謂:先生如達是也,蓋取意如此,故曰達生散。)麻仁丸、潤腸丸治老人少血而難便。(老人血少不得榮潤大腸,故多閉結,不可峻攻。二藥所以養血潤燥而便自通。)定驚悸須索牛黃、珠、珀,(鎮墜之劑,故能定驚。)化蟲積必仗鶴蝨、雷丸。

(人有蟲積,用此化之。)通閉以葵菜、菠薐,取其滑能養竅;(戴人用此以潤老弱人之燥結,取其滑利也。)消癭以昆希、海藻,因其咸能軟堅。(丹溪取鹹寒之劑消堅結之癭氣。)斯先賢之秘妙,矧後進之無傳。

白話文:

健康的人就像小羊一樣,羊生下小羊毫不費力,就像《詩經》中說的「先生如達」,所以稱為「達生散」。「麻仁丸」和「潤腸丸」可以治療老年人血虛便秘,因為老年人血少無法滋潤腸道,所以容易便秘,不能用猛烈的藥物攻瀉。這兩種藥物可以滋養血氣,潤燥通便。「定驚悸」需要用牛黃、珍珠、琥珀,因為這些藥物有鎮墜的作用,可以鎮定驚悸。「化蟲積」需要用鶴蝨、雷丸,因為這些藥物可以化解蟲積。

人如果有蟲積,可以用這些藥物來化解。通便可以用葵菜、菠菜,因為它們滑利可以滋養腸道。戴人用這些藥物來潤滑老年人和虛弱的人的燥結,因為它們滑利。消癭可以用昆希、海藻,因為它們鹹味可以軟堅。這是先賢的秘方,後人應該好好傳承。

所謂:夏傷於暑,秋必作瘧。近而暴者,即時可瘳;遠而痎者,三日一發。(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發於夏至後、處暑前者,近而暴也,受病淺,可截而已。發於霜降後者,遠而痎也,受病深,三日一發,名曰痎瘧。痎,老瘧也,久而不已,成瘧母。)若癉瘧,但用清肌;(癉瘧者,但熱不寒,清肌解表熱自已。

)在陰分,勿行截藥。(老瘧者,多發於下午陰分,臟病也,不可截之,宜用血藥,引入陽分,方可截之,斯無害於元氣也。)人參養胃治寒多熱少而虛;柴胡清脾理熱多寒少而渴。(邪盛氣虛,故寒多熱少,名曰寒瘧,人參養胃湯。熱多寒少而渴者,暑瘧也,大、小柴胡湯及清脾飲。

白話文:

夏天受暑氣侵襲,秋天就容易發瘧疾。如果發病時間接近夏天,病勢急劇,可以很快治癒;如果發病時間距離夏天較遠,病勢緩慢,則每三天發作一次。夏季受暑氣侵襲,汗出不暢的人,秋季容易患上風寒瘧疾。夏至後、處暑前發病的,屬於病程短、病情輕的近瘧,可以及時治療。霜降後發病的,屬於病程長、病情重的遠瘧,每三天發作一次,稱為痎瘧。痎瘧是久瘧,久治不愈,就會變成瘧母。如果是癉瘧,只要清解肌表即可,因為癉瘧只是發熱不發寒,清解肌表就能使熱邪消退。如果瘧疾發病在下午陰分,就不要使用截瘧藥物,因為老瘧多發生在下午陰分,屬於臟腑病變,不可截斷病邪,應該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將病邪引導到陽分,才能截斷病邪,這樣才不會損傷元氣。人參可以養胃治寒多熱少而虛的瘧疾;柴胡可以清脾理熱,治熱多寒少而口渴的瘧疾。邪氣盛而正氣虛,就會寒多熱少,稱為寒瘧,可以用人參養胃湯治療。熱多寒少而口渴的,是暑瘧,可以用大、小柴胡湯和清脾飲治療。

)自汗陽虧,盜汗陰弱。(陽虛則腠理不密,故自汗。陰虛則相火動,故盜汗出於夜,寐出寤斂,有似於盜,故名「盜汗」)。嗽而無聲有痰兮,脾受濕侵;咳而有聲無痰兮,肺由火爍。(無聲有痰曰「嗽」,有聲無痰曰「咳」。脾受濕而不運,故多痰。肺受克而不清,故上逆,火鬱其痰也。

)霍亂有寒有暑,何局方泥乎辛溫?!(寒、暑皆令霍亂,寒者溫之,暑者清之。局方獨以寒立論,不及之暑,誤人多矣!當閱戴人之論,則思過半矣。)積聚有虛有實,豈世俗偏於峻削!(五積者,五臟之所生;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世俗不辨虛實,一概巴、硇破耗之藥攻削,蓋不知潔古有養正積自除論。

白話文:

自汗是陽氣不足,盜汗是陰氣虛弱。陽虛則毛孔疏鬆,所以會不自覺流汗。陰虛則體內熱氣旺盛,所以會在睡夢中出汗,醒來後汗就止住,就像小偷一樣,所以叫做「盜汗」。

咳嗽卻沒有聲音,只有痰,是脾臟受到濕氣侵襲;咳嗽有聲音,卻沒有痰,是肺臟被熱氣灼傷。沒有聲音有痰叫做「嗽」,有聲音無痰叫做「咳」。脾臟受到濕氣影響,無法正常運化,所以會多痰。肺臟受到剋制,無法清淨,所以向上逆行,熱氣鬱積成痰。

霍亂有寒症也有熱症,為什麼只用辛溫的方法治療呢?寒症和熱症都會導致霍亂,寒症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症就用清涼的方法治療。一些醫書只從寒症的角度論證,忽略了熱症,誤導了很多人!應該看看戴安道先生的論述,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積聚有虛症也有實症,為什麼世俗只用峻猛的藥物治療呢?五積是五臟積聚的病症,六聚是六腑積聚的病症。世俗不辨虛實,一味使用巴豆、硇砂等猛烈的藥物攻破,卻不知道古人有「養正積自除」的論述。

)當知木鬱可令吐達,(木鬱達之,是吐之令其條達也。)金鬱泄而土鬱奪,水鬱折而火鬱發泄。發即汗、利之稱;折、奪是攻、抑之別。(金鬱泄之,謂利竅兼分導,令其滲利也。火鬱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泄也。土鬱奪之,謂攻下,使無壅滯也。木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倒倉廩、去陳莝,中洲盪滌良方;(二法皆所以盪滌腸胃之宿垢積滯,推陳而致新也。)開鬼門、潔淨府,上下分消妙法。(開鬼門者,謂開腠理,使汗,泄其上部之濕;潔淨府者,謂清水道,以利下部之濕。)如斯瞑眩,反掌生殺。(《尚書》云: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白話文:

要了解,木氣鬱結可以透過吐瀉的方式來疏導,木氣疏通後,就如同吐出阻礙,使其暢通無阻。金氣鬱結則要透過泄瀉的方式來疏導,土氣鬱結則要透過奪氣的方式來疏導,水氣鬱結則要透過折氣的方式來疏導,火氣鬱結則要透過發泄的方式來疏導。發泄指的是汗、利,折、奪指的是攻、抑。

金氣鬱結要透過泄瀉的方式來疏導,指的是要利竅兼分導,使其滲利。火氣鬱結要透過發泄的方式來疏導,指的是要讓汗出,使其疏泄。土氣鬱結要透過奪氣的方式來疏導,指的是要攻下,使其無壅滯。木氣鬱結要透過折氣的方式來疏導,指的是要抑之,制其沖逆。

就像倒掉糧倉、去除陳糧,是清除腸胃積垢宿滯,推陳致新的良方;打開鬼門、清潔府庫,是上下分消的妙法。打開鬼門指的是打開腠理,讓汗出,泄去上部濕氣;清潔府庫指的是清理水道,讓下部濕氣利通。如果像這樣用藥,就能夠迅速見效,如同反掌之間就能決定生死。就像《尚書》中所說:「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凡施瞑眩之劑者,死生反掌耳。)輒有一失,悔噬臍之莫追;因而再逆,恥方成之弗約。(經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可不慎之!稍有差失,悔之勿追矣!羅謙甫云:粗工絕氣危生,不能約方故也。蓋約方猶約囊,囊弗約則傾溢,方弗約則戕人生,初學者當玩「方成弗約」之論。

大抵暴病匪熱,久病匪寒。(蓋寒中人不能藏蓄,即時而發,若積久則變而為熱。故暴病者多寒,久病者多熱。)臀背生疽,良由熱積所致;心腹卒痛,卻乃暴寒所幹。(舉斯二證,蓋所以明暴病匪熱,久病匪寒之意。)五泄、五疸因濕熱,惟利水為尚;(五泄者,胃、大腸、小腸、腎、大瘕泄也;五疸者,谷、酒、濕、女勞、黃汗是也。皆濕熱而成,惟利水以泄其濕,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白話文:

在使用能導致短暫副作用的藥物時,生死僅在一舉之遙。一旦有所失誤,後悔莫及,若再犯同樣錯誤,恥辱難免。經典上說,一次失誤可能還能拖延一些時間,但二次失誤則會縮短生命期限。這絕對不容輕忽!若有任何細微的失誤,後悔也來不及了!羅謙甫指出,技術拙劣的醫生往往讓病人生命垂危,原因就在於他們無法正確配製藥方。就像袋子如果沒有縫好就會漏掉東西,藥方如果不當心配製,就會傷害生命。初學醫的人應該仔細思考「配製藥方時不可放任」的道理。

大抵來說,急性病不屬於熱症,慢性病不屬於寒症。因為寒氣使人體不能藏納,會立刻發病,若長期累積則會轉化為熱症。因此,急性病大多表現為寒症,慢性病則多表現為熱症。臀部和背部出現膿包,通常是由於熱氣積聚造成的;心腹突然疼痛,則是因為突然的寒冷所引起。

提到兩種病症:五種洩瀉和五種黃疸,都是因為濕熱所導致的,因此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通利水道。五種洩瀉包括胃、大腸、小腸、腎、大瘕等的腹瀉;五種黃疸則是因為吃進食物、飲酒、濕氣、勞累、黃汗等原因引起的,這些都是因為濕熱所造成。只有通過通利水道來排泄體內的濕氣,纔是對的治療方式。如果不能有效排出小便,那麼這樣的治療就不對路了。

)三消、三衄為燥火,滋陰自安。(三消者,消渴、消中、腎消是也;三衄者,鼻、舌、莖衄也。消本燥熱,衄本血熱,若滋陰養血,則燥熱自除。)嘔吐、咳逆,咎歸於胃;(有聲無物曰嘔,聲物俱出曰吐,咳逆,吃忒也。三者皆足陽明胃經之病也。)陰㿗、疝、瘕,統屬於肝。

(㿗者,氣,水、腸、卵四㿗也;疝者,寒、水、筋、血、氣、狐、㿉七疝也;瘕者,青、黃、燥、血、脂、狐、蛇、鱉八瘕也。《難經》云: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皆足厥陰肝之所主。蓋厥陰肝經之脈循陰器,故統屬於肝。)液歸心而作汗,斂之者黃耆六一,(汗為心液,汗多者黃耆六一湯。

白話文:

三消、三衄都是燥火引起的,只要滋陰就能恢復正常。三消指的是消渴、消中、腎消;三衄指的是鼻衄、舌衄、莖衄。消渴、消中、腎消都是燥熱所致,鼻衄、舌衄、莖衄都是血熱所致,如果滋陰養血,燥熱自然會消除。嘔吐、咳逆都是胃病引起的。有聲無物叫嘔,聲物俱出叫吐,咳逆就是吃太多。這三種症狀都是足陽明胃經的病症。陰㿗、疝、瘕都屬於肝病。陰㿗包括氣㿗、水㿗、腸㿗、卵㿗;疝包括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㿉疝;瘕包括青瘕、黃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難經》說,男子得七疝,女子得瘕聚,都是足厥陰肝經所主。因為厥陰肝經的脈絡循行於陰器,所以這些病症都歸屬於肝。液體歸屬於心,形成汗液,黃耆六一湯可以收斂汗液。

)熱內熾而發疹,消之者人參化斑。(陽明、少陽火熱熾甚者,必發空疹,人參化斑湯。)身不安兮為躁,心不寧兮為煩。(煩躁者,內外煩熱。亦有陰極而反發煩躁者,宜審之。)忽然寒僵起慄,昏冒者,名為屍厥;(卒然僵仆不知人,肌膚寒慄者,名曰屍厥,此由入廟登塚、問病弔喪所得。)卒而跌僕流涎,時醒者,號曰癲癇。

(卒然跌僕,昏不知人,痰涎有聲,流於口角,須臾甦醒者,名曰癲癇。不醒,角弓反張者曰痓。)腹滿吞酸,此是胃中留飲,(留飲者,故腹滿吞酸。)胸膨噯氣,蓋緣膈上停痰。(丹溪云:胃中有火,膈上有痰,故成噯氣。)欲挽回春之力,當修起死之丹。

白話文:

身體裡有熱氣,導致長出疹子,可以服用人參化斑湯來消除。躁動不安是因為內外都感到煩熱,也可能因為陰虛而導致煩躁,需要仔細辨別。突然感到身體僵硬發冷,昏迷不醒,稱為屍厥,可能是因為去廟宇、墳墓,或是探病弔喪而感染所致。突然跌倒,流口水,意識時而清醒,稱為癲癇。如果昏迷不醒,手腳反張,稱為痓。肚子脹滿,吞酸,是因為胃裡留有水分。胸部膨脹,打嗝,是因為膈膜上積聚了痰液。想要恢復生機,就必須服用起死回生的藥物。

竊惟陰、陽二證,療各不同,(陰證則身寒,陽證則身熱。二者主治若霄壤之不侔。)內、外兩傷,治須審別。內傷、外傷辨口鼻呼吸之情;(內傷,飲食勞役所致;外傷,風、寒、暑、濕所致。故內傷則口為之不利,鼻息調勻。外傷則口中和,鼻息不利。蓋鼻受無形,口受有形故也。

)陰證、陽證察尺寸往來之脈。(陰證則寸弱而尺浮,來往無力。陽證則尺微而寸大,來往有力。蓋寸陽尺陰,故脈應之也。)既明內外陰陽,便知虛實冷熱。(內傷為不足,外傷為有餘,陽證為熱,陰證為寒。能究內外之傷,陰陽之證,則補虛、瀉實,溫寒、清熱之法無差忒也。

白話文:

竊以為陰陽二證,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陰證表現為身體寒冷,陽證則表現為身體發熱。這兩種證候的治療方法如同天壤之別。)內外兩傷,治療時需仔細辨別。內傷、外傷可從口鼻呼吸的情況來判斷;(內傷是由飲食勞作等因素導致,外傷是由風寒暑濕等因素導致。因此,內傷患者口部會感到不適,鼻息調勻;外傷患者則口中清爽,鼻息不順。這是因為鼻子感受無形之物,而嘴巴感受有形之物。)陰陽二證可從寸口脈的變化來觀察。(陰證患者寸脈微弱而尺脈浮緩,來往無力。陽證患者尺脈微弱而寸脈洪大,來往有力。這是因為寸脈屬陽,尺脈屬陰,所以脈象會有所反應。)一旦明瞭內外陰陽,便能清楚辨別虛實冷熱。(內傷屬於不足,外傷屬於有餘,陽證屬於熱,陰證屬於寒。能夠深入研究內外之傷、陰陽之證,就能夠準確運用補虛、瀉實、溫寒、清熱等治療方法,不會出現差錯。)

)曰濁、曰帶,有赤、有白,(男子赤、白二濁,女子赤、白二帶。)或屬痰而或屬火。白乾氣而赤乾血,本無寒熱之分,但有虛實之說。(濁、帶者,屬痰與火,干於氣分則白,干於血分則赤。世俗多以白為寒,非也。但有氣虛、血虛之不同,更有挾痰、挾火之病狀。)痢亦同然,瘀積濕熱,勿行淡滲、兜澀湯丸,可用汗、下、寒、溫、湧、泄。

(痢因瘀積濕熱,而腸中所滯之積下,故曰「滯下」。有赤、有白,有赤、白雜下,有如豆汁、魚腦、塵腐屋漏水,其色不一,皆有形物。不可以淡滲獨利小便,亦不可用兜澀之劑及巴、硇毒藥下之,當用仲景法。表挾風寒者汗之,身有熱者疏之,在裡者承氣下之,內寒者薑、附溫之,虛者參、術補之,在上者湧之,小便不通者分導之。此為活法。

白話文:

白帶或濁液,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男人有紅色和白色兩種濁液,女人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白帶。這些症狀可能是痰濕或火熱引起。白色代表氣虛,紅色代表血虛,本身不分寒熱,只有虛實之別。白帶或濁液屬於痰濕和火熱,氣虛則偏白,血虛則偏紅。世俗認為白色代表寒性,這是錯誤的。只是氣虛和血虛有不同的表現,還可能伴隨痰濕或火熱的病症。痢疾也是一樣,是由於瘀積濕熱導致腸道滯留,所以叫做「滯下」。痢疾的顏色也有紅色、白色、紅白混合,也有像豆汁、魚腦、塵腐屋漏水的各種顏色,這些都是有形的物體。不能單靠利尿來治療,也不能用收斂的藥物或巴豆、砒霜等毒藥。應該根據仲景的方法治療:表證伴隨風寒的,用發汗法;有發熱的,用疏散法;病在裡面的,用承氣湯瀉下;內寒的,用薑、附溫暖;虛弱的,用人參、黃芪補益;病在上焦的,用湧吐法;小便不通的,用分導法。這就是治療痢疾的有效方法。

)導赤散通小便癃閉;(癃者,罷也。閉者,急痛不通也。導赤散者,分利之聖藥。)溫白丸解大腸痛結。(寒與食積痞結不開,腹滿痛而便結者,溫白丸主之,量虛實而用。)地骨皮散退勞熱偏宜;(勞熱者,骨蒸煩熱也,地骨皮散主之。)青礞石丸化結痰甚捷。(結痰非礞石不能開。

白話文:

導赤散通利小便閉塞;(癃,指小便閉塞,罷指排泄無力。閉指小便急痛不通。導赤散是分利之聖藥。)

溫白丸緩解大腸疼痛結滯。(寒邪與食積導致痞結不通,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者,溫白丸主治,根據虛實情況用藥。)

地骨皮散退去勞熱,尤其適合偏熱體質。(勞熱指骨蒸發熱,地骨皮散主治。)

青礞石丸化解結痰效果顯著。(結痰非礞石不能化解。)

丹溪曰:此藥重在風化硝,蓋取其鹹寒軟堅鎮墜也。)火鬱者,必捫其肌;(鬱熱與尋常發熱不同,其熱在於筋骨及四肢,肌膚不覺熱甚,或一時火熱如燎,以手捫之烙手是也。由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內故也。)胎死者,可驗其舌。(婦人胎死於腹中,若不早行,多致不救。

若伏而不動,舌黑者,胎死也,舌紅者不死,以此驗之,無疑也。)玄胡苦楝醫寒疝控引於二丸;(寒疝控引睪丸痛者,玄胡苦楝湯。)當歸龍薈瀉濕熱痛攻於兩脅。(濕熱攻注兩脅作痛,及肝木旺盛者,此藥瀉之。)諳曉陰陽虛實之情,便是醫家玄妙之訣。

白話文:

丹溪認為,這種藥方最重要的是風化硝,因為它性寒鹹,可以軟堅鎮墜。火鬱者,必定要摸摸他的肌膚,因為鬱熱與一般的發熱不同,它的熱氣在筋骨和四肢,皮膚不會感到很熱,或者一時火熱如燒灼一般,用手摸起來會燙手,這就是由胃虛過食冷物,壓抑陽氣於內造成的。胎死腹中的婦女,若不早行治療,大多無法救治。如果胎兒伏而不動,舌頭是黑色的,就代表胎死,舌頭是紅色的,就代表沒有死,以此驗證,毫無疑問。玄胡可以醫治寒疝控引睪丸疼痛。當歸龍薈可以瀉濕熱疼痛,攻治兩肋。明白陰陽虛實的情況,就是醫家精妙的訣竅。

當以諸痛為實,諸癢為虛。(痛者,邪乘之,故實;癢者,血虛氣不充,故虛。河間以痛、癢分火熱微甚,亦虛、實之意。)虛者,精氣不足;實者,邪氣有餘。(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泄瀉有腸垢、鶩溏,若滑脫則兜澀為當;(腸垢者,所下黏垢稠穢,挾熱也。

鶩溏者。所下澄澈清冷,如鴨糞,挾寒也。滑脫者,所下不禁,大孔如筒,虛甚也。故熱者清之,寒者溫之。若脫者,須用訶子散急兜之。)腹痛有食積、鬱熱,倘陰寒則姜附可施。(鬱熱痛者,時痛時止也。食積者,食已即痛,大便通後痛減是也。熱者清之,食者消之。若陰寒腹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手足逆冷者,急以薑、附溫之。

白話文:

一般來說,疼痛屬於實證,癢則屬於虛證。疼痛是因為邪氣入侵導致的,所以是實證;癢則是因为血虛氣不足引起的,所以是虛證。河間先生將痛癢分為火熱微甚,也是基於虛實的觀點。虛證是指精氣不足,實證是指邪氣有餘。經書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腹瀉有腸垢、鶩溏,若出現滑脫,則可以用兜澀的方法治療。腸垢是指排泄物黏稠穢濁,帶有熱性。鶩溏是指排泄物清澈冷涼,像鴨糞一樣,帶有寒性。滑脫是指排泄物不受控制,肛門像筒子一樣,是虛證的表現。因此,熱證要清熱,寒證要溫暖。如果出現滑脫,要緊急使用訶子散來收斂。腹痛有食積、鬱熱,如果出現陰寒,可以用薑附治療。鬱熱痛是指時痛時止的疼痛。食積痛是指吃完東西就痛,大便排泄後疼痛減輕。熱痛要清熱,食積要消食。如果出現陰寒腹痛,疼痛綿綿不絕,手足冰冷,要趕緊用薑、附溫暖。

)厥心痛者,客寒犯胃,手足和者,溫散而已;胃脘當心而痛,非心痛,故曰「厥」。若客寒犯胃,手足和溫,寒不太甚也,草豆蔻丸發散即已。若真心痛者,其痛甚,手足寒至節,則死矣。真頭痛者,入連於腦,爪甲黑者,危篤難醫。(真頭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結陽則肢腫有準,結陰則便血無疑。

(諸陽不行,陰府留結成熱,則四肢腫滿。陰氣內結不得通行,氣血無宗,滲入腸胃,則下血。)足膝屈弱曰腳氣,腫痛者,濕多熱盛;(腳氣由濕熱而成,故足脛屈弱。濕盛則腫,熱甚則痛。)腰痛不已曰腎虛,挫閃者,氣滯血瘀。(腎虛腰痛者,綿綿痛之不已,轉側不能,青娥丸。

白話文:

如果胸口疼痛,是寒氣侵犯胃部,手腳溫暖,用溫散藥物就能治好。胃脘在心口位置疼痛,不是真正的心痛,所以叫做「厥」。如果寒氣侵犯胃部,手腳溫暖,寒氣不嚴重,服用草豆蔻丸散寒即可。如果是真正的心痛,疼痛劇烈,手腳冰冷到關節,那就會危及生命。如果頭疼很嚴重,疼痛深入腦部,指甲發黑,病情危重,難以醫治。真正的頭痛,早上發作晚上就死,晚上發作早上就死。陽氣凝結就會導致肢體腫脹,陰氣凝結就會導致便血。

陽氣運行不暢,陰氣留在體內化為熱,就會導致四肢腫脹。陰氣在體內凝結,不能流通,氣血無所歸依,滲入腸胃就會導致便血。腳膝屈弱稱為腳氣,腫痛的,是濕氣過多,熱氣盛。腰部疼痛不止,稱為腎虛,跌打損傷的,是氣滯血瘀。腎虛導致的腰痛,疼痛綿綿不絕,翻身困難,服用青娥丸可以治療。

挫閃而痛,必氣滯血瘀。氣滯者行氣,血瘀者行血即已。)巔頂苦疼,藥尊藁本;(東垣云:巔頂苦疼,寒氣客於巨陽經,須用藁本。)鼻淵不止,方選辛夷。(鼻淵者,鼻流臭濁涕,如彼淵泉。《內經》云:膽移熱於腦,令人辛頞鼻淵,傳為衄蔑瞑目,辛夷丸。)手麻有濕痰、死血,手木緣風濕、氣虛。

(丹溪云:十指麻,是死血、濕痰阻滯隧道,氣不流通故也,手術者,風濕與氣虛,蓋氣不充於手故也。)淋瀝似欲通不通,氣虛者,清心蓮子;淋瀝者,小便滴瀝澀痛,欲通而不通故也。有砂淋、膏淋、血淋、肉淋、勞淋五種,大抵總屬於熱。若氣虛而協熱者,清心蓮子飲。

白話文:

跌倒閃到而疼痛,一定是氣滯血瘀。氣滯的就要行氣,血瘀的就要行血,這樣就沒事了。頭頂疼痛難忍,可以用藁本。東垣說:頭頂疼痛難忍,是寒氣入侵陽明經脈,要用藁本。鼻涕流不停,要用辛夷。鼻淵是指鼻涕又臭又濃,像深淵中的泉水一樣。 《內經》說:膽火上移到腦部,就會讓人鼻塞、鼻淵,然後演變成鼻出血、眼花目眩,可以用辛夷丸治療。手麻可能是濕痰、瘀血,手僵硬可能是風濕、氣虛。

丹溪說:十指麻木,是瘀血、濕痰阻塞經絡,氣血不流通造成的。手腳麻木,可能是風濕或氣虛,因為氣血沒有充足到手腳。小便排不出來,像要排出來又排不出來,氣虛的人可以用清心蓮子。小便排不出來,是指小便滴滴答答、澀痛,想排出來又排不出來。小便排不出來分為砂淋、膏淋、血淋、肉淋、勞淋五種,基本上都屬於熱症。如果氣虛又合併有熱症,可以用清心蓮子飲。

便血審先糞後糞,陰結者,平胃地榆。(便血者,濕熱乘於大腸也。先糞者,其血來也近;後糞者,其血來也遠。《內經》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羅謙甫制平胃地榆湯主之。)蓋聞溲便不利謂之關,飲食不下謂之格,乃陰陽有所偏乘,故脈息因而覆、溢。

(經云:陽氣太盛,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關則不得大、小便。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格則不得下食。《難經》云: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現九分而浮,過曰太過,減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現一寸而沉,過曰太過,減曰不及,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白話文:

便血要先觀察是血先出來還是糞便先出來,如果血先出來,說明血來自腸道較近的位置;如果糞便先出來,說明血來自腸道較遠的位置。如果是因為陰氣凝結導致的便血,可以服用平胃地榆湯治療。便血是因為濕熱侵襲大腸引起。古籍記載,陰氣凝結会导致便血,第一次便血流出一升,第二次便血流出两升,第三次便血流出三升,羅謙甫制定的平胃地榆汤可以治疗这种情况。 此外,小便不畅称为“关”,饮食不进称为“格”,都是阴阳失衡的表现,因此脉象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阳气过盛,阴气无法配合,就会导致“关”,表现为大小便不畅。阴气过盛,阳气无法配合,就会导致“格”,表现为饮食不进。 如果脉象浮于九分,超出正常范围,则为“溢”,说明阴气过盛;如果脉象沉于一寸,超出正常范围,则为“覆”,说明阳气过盛。 覆、溢是真脏的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危及生命。

)咳血與嘔血不同,咳血嗽起,嘔血逆來;(咳血者,嗽動有血,出於肺也。嘔血,嘔全血也,逆出上竅,屬於胃也。)吞酸與吐酸不同,吞酸刺心,吐酸湧出。(吞酸由濕熱積於肺胃,咯不上,咽不下,酸味刺心也。吐酸是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濕熱,遂成酸味,吐出酸水如醋是也。

)水停心下曰飲,水積脅下曰癖。行水以澤瀉、茯苓,攻癖以芫花、大戟。(胃寒強飲冷水,無熱不能消化,停滯心下,名曰停飲。蓄積留滯於脅,結成痞積,久而硬痛曰癖飲。輕者茯苓、澤瀉淡滲行之,甚者芫花、大戟之劑袪逐之。)控涎丹雖云峻利,可逐伏痰;(伏痰、留飲、結癖,非此不除。

白話文:

咳血和嘔血是不同的,咳血是咳嗽時咳出血液,嘔血則是逆流上來的血液;咳血是由於肺部病變引起的,嘔血則是由於胃部病變引起的。吞酸和吐酸也不同,吞酸是指酸味刺激心臟,吐酸則是酸液湧出;吞酸是由於濕熱積聚在肺胃,無法咳出也無法吞下,導致酸味刺激心臟,吐酸則是由於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濕熱,形成酸味,吐出酸水。水停留在心臟下方稱為飲,水積聚在脅肋下方稱為癖。可以用澤瀉和茯苓來利水,可以用芫花和大戟來攻治癖。胃寒的人如果大量喝冷水,因為體內沒有熱氣無法消化,就會停滯在心臟下方,稱為停飲;蓄積在脅肋部位形成痞塊,時間久了就會變硬疼痛,稱為癖飲。輕微的可以用茯苓、澤瀉來淡滲利水,嚴重的則需要用芫花、大戟來驅逐。控涎丹雖然藥性峻猛,但可以逐除伏痰,伏痰、留飲、結癖,沒有它就無法去除。

)保和丸性味溫平,能消食積。(保和丸治一切食積。)溺血則血去無痛,有痛者自是赤淋;(溺血者,小便血也,去血不痛是也,四物湯對五苓散。赤淋,血淋也,又滴瀝澀痛,小薊湯。)短氣乃氣難布息,粗息者卻為喘急。(短氣者,氣不續也,故曰難布息。喘急者,息粗氣逆,出多入少也。

)胃脘當心而痛,要分客熱、客寒;(胃脘痛客寒,嘔水惡寒,綿綿而痛,手足厥逆。客熱者,心煩躁渴,時作時止也。)遍身歷節而疼,須辨屬風、屬濕。(遍身肢節痛,名曰「白虎歷節風」,在上痛屬風,在下痛屬濕。)通聖散專療諸風,(通聖散,一名雙解散祛風熱之聖藥。

白話文:

保和丸性溫和,能消食積,適合治療各種食積。溺血是指小便帶血,如果沒有疼痛,可能是血流失了,但有疼痛則屬於赤淋,赤淋是指小便出血並伴有滴瀝澀痛。短氣是指呼吸不暢,而粗息是指呼吸急促。胃脘痛要分清是寒症還是熱症,寒症會伴有嘔水惡寒、綿綿作痛、手足厥逆,熱症則會伴有心煩躁渴、時作時止。遍身關節疼痛要分清是風寒還是濕症,在上半身疼痛屬於風寒,在下半身疼痛屬於濕症。通聖散專治各種風症,又稱雙解散,是祛風熱的良藥。

)越鞠丸能開六郁。(六郁者,氣、血、食、濕、痰、熱鬱也,越鞠丸通治之。)虛弱者,目眩頭暈,亦本痰火而成;(目眩頭暈,虛候也,亦由痰火而致。丹溪云:痰在上,火在下,多作眩暈。)濕熱者,精滑夢遺,或為思想而得。(夢中交感泄精曰夢遺,不因夢交自泄曰精滑,皆濕熱相火也。

珍珠粉丸。若思想而得者,其病在心,當寧其心。)

緣雜病緒繁無據,機要難明;非傷寒經絡有憑,形證可識。臨證若能三思,用藥終無一失,略舉眾疾之端,俾為後學之式。

白話文:

《越鞠丸》能調理六種病症。這六種病症分別是氣滯、血瘀、飲食過量、濕氣、痰積和熱毒,而《越鞠丸》可以全面治療這些病症。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他們可能出現視物模糊、頭暈等症狀,這些通常是因為痰火積聚所造成的;「視物模糊、頭暈」是虛弱的表現,但也可能由痰火引起。丹溪曾說,痰在上部,火在下部,多會導致視物模糊和頭暈。

《珍珠粉丸》對應的是由思考過度引起的問題。如果問題出現在心臟,應該讓心靈保持平靜。

由於各種疾病的來源複雜,且沒有確切的依據,治療的方法也難以明確。與之相比,傷寒的病因有確切的經絡理論作為參考,並且病徵可以清楚地辨認。在臨牀診斷時,如果能夠仔細思考,正確使用藥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這裡僅舉出一些疾病的初步現象,作為學習者的參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