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
1.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 泄瀉滯下
〔潔〕論曰:臟腑瀉利,其證亦多,大抵從風濕熱論之。是知寒少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陰,久泄非陽。論曰:春宜緩形,形緩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獨火木旺而脾土損矣,輕則飧泄,身熱脈洪,谷不能化;重則下利,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故曰:諸泄稠黏,皆屬於火。
經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是為輕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傷於風,夏為飧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此一節熱泄,所謂滯下也。)有自太陰經脾受濕而為水泄,虛滑微滿,身重,不知穀味。
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泄之。法曰:宜補宜泄,宜和宜止。和則芍藥湯,止則訶子湯。久則防變為膿血,是脾經傳受於腎,謂之賊邪,故難愈也。若先利而後瀉,謂之微邪,故易安。此皆脾土受濕,天之所為也,雖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為水泄也。
(此一節濕泄,所謂泄瀉也。)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逆,涕唾膿血,此症難治,宜麻黃湯、小續命湯汗之。法云:為有表邪縮於內,當散之而自愈。(此一節風泄,所謂久泄也。)有暴下無聲,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此一節寒泄,所謂暴泄也。
)故法曰:後重者,宜下;腹痛者,宜和;身重者,宜除濕;脈弦者,去風;膿血稠黏者,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者,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者,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宜溫之而已。又曰: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
兵法曰: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凡病泄而惡寒,太陰傳少陰,為土來剋水也,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皮、黃連破血。火邪不能勝水,太陰經不能傳少陰而反助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當歸、芍藥之類是已。又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實症。
而痛甚,是有物結墜也,宜下之。若脈浮大甚,不可下。雖裡急後重,脈沉細而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安。裡急後重閉者,大腸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若四肢慵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減少,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白朮除脾胃之濕;芍藥除胃之濕熱;四肢困倦,茯苓能通水道走濕。
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寒,乃太陰欲傳少陰也,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枝、當歸佐之。如煩躁,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連不能止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除下部血也。
白話文:
腹瀉與痢疾
古籍提到,腹瀉的成因很多,但大多可以從風、濕、熱三個方面來分析。通常來說,熱邪引起的腹瀉較多,寒邪較少。寒邪引起的腹瀉通常不會持續太久,所以說急性腹瀉多半不是陰虛,而慢性腹瀉多半不是陽虛。
春天應該讓身體放鬆舒緩,如果身體能放鬆活動,肝氣就會旺盛。如果反而拘謹安靜,就好像在過秋天,金氣就會克制木氣,導致風氣內斂。到了夏天,火氣旺盛而金氣衰退,只有火和木氣旺盛,脾土就會受到損傷。輕微的話會出現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身體發熱,脈搏洪大,食物難以消化;嚴重的話會出現腹瀉,排出膿血,感覺黏稠,並且有裡急後重(想大便卻又拉不出來的感覺)。因此說,各種排出黏稠物質的腹瀉,都屬於熱邪。
醫書說,小便時排出膿血,表示氣血正在運行,血就會停止,應該用大黃湯來瀉熱,這是較重的藥方;用黃芩芍藥湯,則是較輕的藥方。這屬於實證就該瀉其子(泄熱),讓木氣能自然減虛,脾土就會恢復正常。所以說,春天受風邪影響,夏天就會發生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這都是因為人違背了四季的規律,自己造成的。(這部分講述的是熱邪引起的腹瀉,也就是所謂的痢疾。)
還有一種腹瀉是由於脾經受濕邪引起的,表現為水瀉,肚子脹但不明顯,身體沉重,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春天應該用益黃散來補脾,夏天應該用藥來瀉濕熱。治療方法是:該補就補,該瀉就瀉,該調和就調和,該止瀉就止瀉。調和可以用芍藥湯,止瀉可以用訶子湯。如果腹瀉持續太久,可能會變成膿血痢疾,這是因為脾經把病邪傳遞給腎,這種病邪很難治好。如果先腹瀉後痢疾,說明病邪較輕,容易治好。這些都是因為脾土受到濕邪影響,是自然界引起的,即使是聖人智者也無法避免。口吃食物,鼻吸入氣,氣從鼻子進入後,積存在脾臟,就會形成水瀉。
(這部分講述的是濕邪引起的腹瀉,也就是所謂的腹瀉。)還有一種腹瀉是由於厥陰經受到影響,導致腹瀉不止,脈搏沉緩,手腳冰冷,流鼻涕、吐膿血,這種病很難治療,可以用麻黃湯或小續命湯來發汗。方法是:因為有表邪縮在體內,應該把表邪散開,病自然就會好。(這部分講述的是風邪引起的腹瀉,也就是所謂的久瀉。)還有一種腹瀉是突然發生,沒有聲音,身體發冷,自己出汗,小便清澈,大便失禁,呼吸困難,脈搏微弱,想吐,應該用重藥來溫補,比如漿水散。(這部分講述的是寒邪引起的腹瀉,也就是所謂的暴瀉。)
因此,治療方法是:有裡急後重的感覺,應該用瀉法;腹痛,應該用調和的方法;身體沉重,應該去除濕邪;脈象弦急,應該去除風邪;排出膿血黏稠的,應該用重藥來清除;身體發冷、自己出汗的,應該用有毒性的藥物來溫補;風邪內縮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腹瀉像鴨糞一樣的,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
此外,病邪在表面的要發汗,在裡面的要用瀉法,在上面的要用吐法,在下面的要用泄法。身體表面發熱的,要向內疏散,小便不暢的,要分利小便。另外,對於實證應該調和,對於虛證應該補益,對於過盛的應該抑制。
兵法說,要避開敵人來勢洶洶的時候,攻擊敵人疲憊撤退的時候,這就是這個意思。凡是腹瀉並且怕冷的,是太陰經的病邪傳到了少陰經,是土來克水。可以用除濕的白朮、茯苓來安脾;用芍藥、桂皮、黃連來破血。如果火邪不能勝過水,太陰經就不能傳到少陰經,反而助長了火邪,向上侵犯肺經而出現痢疾,一定會出現白膿。可以加當歸、芍藥之類的藥。
還有裡急後重,脈象大而洪實,是屬於裡實證。如果疼痛嚴重,是有東西積聚在腸道,應該用瀉法。如果脈象浮大,就不能用瀉法。雖然有裡急後重,但脈象沉細而弱,說明寒邪在內,氣散,應該溫養才能恢復。裡急後重但大便不通,是腸道氣機不暢,應該加檳榔、木香來疏通氣機。如果四肢無力,小便少,或小便不通暢,大便失禁,身體沉重,食慾不振,應該調理脾胃,去除濕氣,用白朮、芍藥、茯苓三味藥煎服。白朮可以去除脾胃的濕氣;芍藥可以去除胃的濕熱;茯苓可以通利水道,排出濕氣。
如果發熱怕冷,肚子不痛,可以黃芩為主藥。如果還沒出現膿,但怕冷,是太陰經要傳到少陰經的表現,可以用黃連為主藥,桂枝輔助。如果腹痛嚴重,可以加當歸,多加芍藥。如果出現血,可以用黃連為主藥,桂枝、當歸輔助。如果煩躁,或者先排出白膿後排出血,或者發熱,或者怕冷,不用黃連就不能止住上部的血。如果怕冷,脈沉,先出血後拉便,不用地榆就不能去除下部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