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上熱下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證候,是指人體上半身發熱,下半身發冷的一種症狀。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人體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所致。

上熱下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面部、上肢發熱,口乾咽燥,心煩易怒,小便黃赤,大便乾結;下肢冰涼,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納呆腹脹。

上熱下寒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溫陽散寒為主,常用中藥有附子、乾薑、肉桂、白朮、茯苓、甘草等。

上熱下寒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飲食宜清淡,少吃生冷油膩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如果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黃連湯

  • 1.《本經疏證》:「表裏相混難分,莫過於桂枝人薓湯證;裏證寒熱難分,莫過於黃連湯證。而皆用人薓,則以中氣不能自立,故也。夫中氣者,脾氣也。五味入胃,俱賴脾氣為之宣布。溫涼寒熱,各馴其性;酸苦辛鹹,各得其歸。今者,寒自為朋,熱自結隊。如桂枝人薓湯證之外熱內寒,黃連湯證之上熱下寒,各據一所,而不相合。
  • 2.《傷寒尋源》:「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按胸中有熱。則陽邪格於上。故欲嘔吐。胃中有邪氣。則陰邪格於下。故腹中痛。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嘔吐。欲吐而仍不得吐也。上熱下寒。法當和解。方用黃連瀉胸熱。乾薑散胃寒。復以半夏寬中而開結。
  • 3.《醫學入門》:「胸滿日晡潮甚加芒硝;嘔不止便閉者,大柴胡湯;嘔多雖有陽明證,胃薄不可下者,甘桔湯;煩渴者,先嘔後渴為欲愈,豬苓湯;先渴後嘔為停水,赤茯苓湯;飲水即嘔者,五苓散;虛煩渴者,竹葉石膏湯加薑汁,或梔豉湯;上熱下寒嘔者,黃連湯;胃寒下利,厥冷不渴者,理中湯去朮加薑汁,或正氣湯加薑汁。
  • 4.《古今名醫匯粹》:「至於丹田胸中之邪,則在於上下,而不為表裡,即變柴胡為黃連湯,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乾薑易生薑,亦聽胃氣之上下敷布,故不問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
  • 5.《古今醫統大全》:「【清熱】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而痛者,為上熱下寒也,黃連湯。
▼ 展開更多

小半夏湯

  • 1.《推拿抉微》:「其為上熱下寒之霍亂,每以六君子湯,加黃連生薑治之得愈,輕者則只以小半夏湯加黃連。其黃連分量,亦須與參朮相等。蓋熱在上,而治熱宜求乎上,寒在下,而治寒宜求乎於下。雖熱寒互相為用,而藥性各循其經,不相沖突,斯則亦相剋相濟之道也。

麻黃升麻湯

  • 1.《傷寒論類方》:「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皆上熱下寒之症。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此乃傷寒壞症,寒熱互見,上下兩傷,故藥亦照症施治。病症之雜,藥味之多,古方所僅見,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

白虎湯


理中湯

  • 1.《醫述》:「此條諸注未合。喻謂得湯轉劇,屬太陽,謬矣。程謂仍與吳茱萸,亦膠柱之見也。主治者見茲上熱下寒之證,則有黃連炒吳萸、生薑易乾薑一法,為溫中而不僭上,或熱因寒用,以豬膽為引,如用於理中湯之法,或亦有當乎?(魏荔彤)

三黃湯

  • 1.《張氏醫通》:「既濟解毒湯,治上熱下寒。大便秘。
  • 2.《醫通祖方》:「治上熱下寒,大便秘。

普濟消毒飲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羅謙甫治中書右丞姚公茂。六旬有七,宿有時毒,至元戊辰春,因酒再發,頭面耳腫而疼,耳前後腫尤甚,胸中煩悶,咽嗌不利,身半以下皆寒,足脛尤甚。由是以床相接作炕,身半以上臥於床,身半以下臥於炕,飲食減少,精神困倦而體弱。命羅治之,診得脈浮數,按之弦細,上熱下寒明矣。

附子瀉心湯

  • 1.《雜病廣要》:「盧,陰陽逆亂,已成關格(按:此關格蓋是膈症),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臨證指南》)

六君子湯

  • 1.《推拿抉微》:「其為上熱下寒之霍亂,每以六君子湯,加黃連生薑治之得愈,輕者則只以小半夏湯加黃連。其黃連分量,亦須與參朮相等。蓋熱在上,而治熱宜求乎上,寒在下,而治寒宜求乎於下。雖熱寒互相為用,而藥性各循其經,不相沖突,斯則亦相剋相濟之道也。

桂枝人參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六物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四磨湯

  • 1.《本草綱目》:「),黃耆,紫菀,女菀,款冬花,〔菜果木部〕韭汁(喘息欲絕,飲一升。),大棗(上氣咳嗽,酥煎含咽。),胡桃(虛寒喘嗽,潤燥化痰,同生姜嚼咽。老人喘嗽,同杏仁、生薑,蜜丸服。產後氣喘,同人參煎服。),沉香(上熱下寒喘急,四磨湯。),蒲頹葉(肺虛喘咳甚者,焙研,米飲服,三十年者亦愈。

升陽散火湯

  • 1.《古今醫案按選》:「俞按:慎齋之治上熱下寒,腹痛如冰,粗工必引立齋治韓州同之例矣,乃與花溪升陽散火湯同軌合轍。此等案必須合看則有益。至於飲以冷水,覆以青布,亦是試火之真假。

六味回陽飲

  • 1.《景岳全書》:「心脾肺氣虛假熱者,五君子煎、人參理中湯。五臟氣血俱虛假熱者,五福飲。肝腎真陰不足假熱者,輕則六味地黃湯,甚則理陰煎。肝腎血虛假熱者,大營煎五物煎。肝腎陰虛,上熱下寒,則陽無所附而格陽為熱者,六味回陽飲,或八味地黃湯。肝經血虛生風而熱者,四物加天麻、鉤藤鉤。

都氣丸

  • 1.《風勞臌膈四大證治》:「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熟附子各一兩。此補腎之主方也。腎兼水火,腎水真陰不足,六味丸。腎中真陽不足,八味丸。此定方也。方中去附子,加五味,名都氣丸,能治腎水真陰不足,虛火上炎,咳嗽喘急,面赤足冷,上熱下寒諸症。

保元湯

  • 1.《醫通祖方》:「治營衛俱虛,上熱下寒。
  • 2.《張氏醫通》:「大建中湯(局方),治營衛俱虛。上熱下寒。

全真一氣湯

  • 1.《新訂痘疹濟世真詮》:「如再以疏表透托風藥,則愈耗其陰,以清肺解毒涼藥,則徒傷其胃,汗泄一來,喘促益盛,復謂疹毒歸脾,肆進苦寒,危亡立至。不知氣血不和,偏陰偏陽之謂毒,惟使氣血和,陰陽平,而毒化矣。楚瞻以全真一氣湯,或去人參以治麻疹,頭面不起,壯熱不食,喘促昏沉,上熱下寒之證,無一不效。
  • 2.《羅氏會約醫鏡》:「_全真一氣湯_,治麻疹頭面不起,壯熱不食,喘促昏沉,上熱下寒之候。由久熱以傷陰也,勿作實熱施治。
  • 3.《馮氏錦囊秘錄》:「張以此方常治癍疹陰分焦灼,熱極煩躁,上喘下瀉,上實下虛上熱下寒之症,投服即愈,正吳鶴皋所謂,以參附而治癍者,法之變也。醫不達權,安足語此?況附用陰藥為君,則惟有回陰制火之力,尚何存辛熱強陽之性哉!故藥云餌者,是餌其火之下歸也。古云,附子無干姜不熟之語可進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