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澍

《本經疏證》~ 本經疏證 (6)

回本書目錄

本經疏證 (6)

1. 本經疏證第一卷

故於六淫之進退出入,陰陽之盛衰錯互,皆辨析黍銖。於房中、神僊,則咸闕焉。《本經》則太古相承,師師口授,該四而一焉者也。故仲景非特於精神魂魄等義,不備細研究以示人。即所謂「輕身、益壽、不老、神僊」者,豈復一言述及耶?僅於〈五臟風寒積聚篇〉曰「邪入《金匱》本是哭字,據注家改正,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

心氣虛者,其人則畏,目合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是歸結其旨於氣血,但使氣血充盈,精神魂魄自然安帖耳。仲景焉有不知精神魂魄之理哉!其「輕身、益壽、不老、神僊」等義,皆不敢強解,遵仲景之志也。

雲母:味甘,平,**無毒。**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舟車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下氣,堅肌,續絕,補中,療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痢。久服,輕身,延年,悅澤,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雲珠,**色多赤;**一名雲華,**五色具;**一名雲英,**色多青;**一名雲液,**色多白;**一名雲沙,**色青黃;**一名磷石,色正白。生泰山山谷、齊廬山及瑯琊北定山石間。二月采。澤藛為之使,畏鮀甲及流水

雲母,生雲所出處土石間,作片成層,可析。明滑光白者,佳。其片有絕大而瑩潔者,尤善。《圖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是已。何以又謂「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夫非天之氣交於地,地之氣何以得為雲。非地之氣交於天,天之氣何以得為雨。是故,地之氣交於天,天氣不應,則霜露墜焉;天之氣交於地,地氣不應,此雲母所以生也。雖然,非天氣,不得晶瑩;非地氣,不得堅韌。

雲母為物,實兼是二者,而謂「不得地氣」,可乎!夫固曰「地氣不應」也。若不得地氣,非但不能堅韌,并不得晶瑩。請觀自地已上,無非天氣充布。其得晶瑩者,亦賴日月之光而已。試當晦夕,有能自晶瑩者乎!故雲母者,天氣旣交乎地,適遇晴爽,雲無由升,遂結於下耳。究其旨,蓋猶得天氣少,地氣多。

何則?雖晶瑩,而光不能徹,其一也。煅之不焦,不過經時,埋之土中,則百年不腐,又其一也。即以其所治論,「身皮死肌」,不言其處,則決非一指一節間而已。乃皆能愈之。其所感者微,所應者眾,非其驗之一端耶?天氣輕,地氣重,故治重著,必以得天氣多者。此則治「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可見其神情搖曳不定,定當以得地氣多者,鎮之。

非其驗之又一端耶?〈五臟別論〉曰「腦、髓、骨、衇、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故瀉而不藏」。今者,偏益「統於腦髓之子精」,而安「藏而不瀉之五臟」,謂「非協於地德」,能若是乎!蓋天地絪縕,山川出雲。方其會合之時,陽氣稍盛,則曳而升;陰氣稍盛,斯凝而聚。

白話文:

因此,對於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暑、濕、燥、火)的進退變化,以及陰陽之氣的盛衰交替,都仔細地辨別分析,就算細微如黍米、銖兩之差也不放過。然而,對於房中術(性生活養生)、修煉成仙的方法,卻完全沒有提及。《本經》這本書是從太古時期傳承下來的,由師徒口耳相傳,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是用四種方法來歸納綜合而一。所以,張仲景不僅沒有詳細研究並闡述精神、魂魄等相關的道理,就連所謂的「輕身、益壽、不老、成仙」這些說法,也都不曾提及。他只是在〈五臟風寒積聚篇〉中說:「邪氣侵入,導致魂魄不安,是因為血氣不足。血氣不足,屬於心臟的問題。心氣虛弱的人,會感到恐懼,眼睛想閉上睡覺,夢見遠行,精神渙散,魂魄不安。」這是在說明,這些問題最終歸結於氣血,只要氣血充足,精神魂魄自然就會安定。難道仲景不了解精神魂魄的道理嗎?他對於「輕身、益壽、不老、成仙」這些說法,都是不敢隨意解釋,這是遵循仲景的意願。

**雲母:味甘,性平,**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皮膚壞死、肌肉麻木,中風,寒熱病,如同身處舟車上的不適感,能驅除邪氣,安定五臟,增益精氣,使眼睛明亮,**能降氣,強健肌肉,接續斷裂的筋骨,補益中焦,治療五勞七傷、虛弱氣短,止痢。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容顏光澤,不會衰老,能耐寒暑,意志高昂,修煉成仙。**它還有別名叫做雲珠,**大多是紅色的;**又名雲華,**顏色多樣;**又名雲英,**大多是青色;**又名雲液,**大多是白色;**又名雲沙,**顏色是青黃色;**又名磷石,**顏色是純白色。雲母生長在泰山山谷、齊廬山和瑯琊北定山等地的石頭縫中。在二月採集。澤瀉是它的使藥,畏懼鼉甲和流水。

雲母,生長在雲霧產生的地方,土石之間,呈片狀分層,可以剝開。顏色明亮光滑、白色的是最好的。其中,片狀完整而晶瑩透亮的,就更好了。《圖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地氣上升化為雲,天氣下降化為雨。」這句話已經說明了雲和雨的生成。那麼,為什麼又說「雲出天氣,雨出地氣」呢?如果不是天氣與地氣交合,地氣又怎麼能化為雲呢?如果不是地氣與天氣交合,天氣又怎麼能化為雨呢?所以,地氣上升與天氣交合,如果天氣不配合,就會形成霜露降落;天氣下降與地氣交合,如果地氣不配合,這就是雲母生成的原因。雖然如此,如果沒有天氣,雲母就不能晶瑩剔透;如果沒有地氣,雲母就不能堅硬韌實。

雲母這種物質,實際上兼具天氣和地氣的特性,如果說「沒有得到地氣」,這能說得通嗎?我們說的是「地氣不配合」,如果沒有得到地氣,不僅不能堅硬韌實,甚至無法晶瑩剔透。請看地面以上,無處不是天氣充盈,它之所以能晶瑩透亮,也是依靠日月的光輝。試想在沒有月光的夜晚,又有什麼東西能夠自己發光呢?所以,雲母是天氣與地氣交合,恰好遇到晴朗的天氣,雲氣無法上升,於是就凝結在地上了。仔細探究其道理,雲母大概是得到天氣少,地氣多。

為什麼這樣說呢?雖然雲母晶瑩透亮,但是光線卻不能穿透,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用火燒也不會焦,只是經過一段時間而已,埋在土裡,卻可以百年不腐爛,這是另一個原因。再從它所治療的疾病來說,「身皮死肌」,並沒有明確指出是身體哪個部位,可見並非只是一指一節的範圍,而是身體各處都能治療。它所感受到的病邪很微弱,但所產生的治療效果卻很多,這不是它療效的證明嗎?天氣輕,地氣重,所以治療重病,必須選擇得到天氣較多的藥物。而雲母治療「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可見患者神情搖曳不定,此時就應當用得到地氣較多的藥物來鎮定。

這不也是它療效的另一證明嗎?《五臟別論》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個都是由地氣所產生的,都藏在陰處,效法大地的特性,所以只藏不洩。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都是由天氣所產生的,所以只洩不藏。」現在,雲母特別能滋養「統於腦髓的精氣」,又能安定「藏而不洩的五臟」,如果說它「不是協調地氣的功勞」,怎麼可能做到這樣呢?天地陰陽二氣交合,山川才產生雲霧。當陰陽二氣交合的時候,陽氣稍強,就牽引雲霧上升;陰氣稍強,雲霧就凝結聚集。